管瓊
1884年1月7日,在廣東香山的一戶蕭姓人家,日后成為中國音樂界重要人物的蕭友梅出生了。他原名乃學,字思鶴,長大有志學習音樂后,自己改名為友梅,別號雪朋。蕭家祖上原居江西吉安,南宋末年祖上先人被朝廷派往廣東做知府,舉家南遷。蕭友梅的父親蕭煜增,字焱翹,又字硯樵,是清末秀才,以教家館為業。蕭友梅5歲時,隨父親遷居澳門,其鄰居是葡萄牙人,家有風琴,蕭友梅常常被琴聲吸引,產生極大興趣。蕭家在澳門還有一位重要的孫姓鄰居,孫文,字中山,蕭孫兩家常來常往,年少的蕭友梅便認識這位年長自己十八歲的行醫志士。多年之后,蕭友梅接過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委任書,出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
九年后的1893年,在江南無錫的雷尊殿旁的“一和山房”,日后一生坎坷遭遇無數欺凌卻留下驚動天地的經典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阿炳呱呱墜地。其父華清和是無錫道觀洞虛宮雷尊殿的當家大道士,精通各類民間樂器,其母是一寡婦。這一違反教規的不倫結緣使得一出生就母子分離的阿炳,一直被當著孤兒長大。阿炳,本名華彥鈞,無字無號,中年雙目失明后,世人稱為瞎子阿炳,少有人知道他的大名。一生中只留下一張影像,日偽時期“良民證”上的標準照,斷了鏡腳的盲公鏡掛在臉上,顯示出阿炳生活的窘境。
1901年,17歲的蕭友梅自費到日本去學習,并自作主張選擇了音樂,在東京帝國大學教育系和東京音樂學校學習,成為中國第一位出國學習音樂的留學生。1912年,蕭友梅來到德國柏林,之后聽從蔡元培勸告,入萊比錫皇家音樂院,主修鋼琴和作曲理論,1919年,以博士論文《至十七世紀的中國管弦樂隊之歷史研究》,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1919年11月11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上演說:“音樂為美術之一種,與文化演進有密切之關系。然我國今日尚無音樂學校,我校亦尚未設正式之音樂科。今賴有學生的自動和導師的提倡,得有此音樂研究會。希望與會者能知音樂為一種助進文化之利器,共同研究至高尚之樂理,而養成創造新譜之人才、采西樂之特長,補中樂之缺點,而使之以時進步。” 蔡元培從審美主義出發,倡導以審美教育來陶冶人的情操,培養健全人格,進而解救人們的思想和文化危機,重塑符合社會發展的國民性,這不僅凸顯了中國近代人文主義的精神內涵,而且為處于社會重大變革的中國提供了一種審美主義的轉變。
1920年5月,蕭友梅發表了回國后的第一篇文章《什么是音樂?外國的音樂教育機關。什么是樂學?中國音樂教育不發達的原因》,文章對西方學者關于音樂的定義、音樂學的定義以及研究的內容和分類,音樂家應該具備的知識結構,外國音樂教育機構的體制、學制、課程設置及其學習內容等方面作了初步的介紹,概括指出“中國音樂教育不發達的三大原因”,呼吁用新法子來研究音樂,指出西方音樂和樂學的進步全在于音樂教育,“我們今天若是還不趕緊設一個音樂教育機關,我怕將來于樂界一方面,中國人很難出來講話了。”
學成歸來正當盛年的蕭友梅雄心勃勃,他西裝革履儀表堂堂,滿腹舊學與西學之涵養,他一眼看到中國音樂的落后以及如何來改進,他立志在此。蕭友梅的學養與大志,被蔡元培看中并委以重任,1920年9年,出任北大中文系講師及音樂研究會導師,并兼任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科老師,教授音樂理論;1922年10月,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宣布成立,蕭友梅出任教務主任,主持傳習所的招生和開學工作。從此開始了蕭友梅一生最重要的現代音樂專業教育事業。
讓我們再回到1918年,無錫雷尊殿,當家大道士華清和在去世前,將阿炳叫到身邊,親口說出了一個天大的秘密。此時的阿炳,長得一表人材,頗有天分的他,吹拉彈唱樣樣精通,被稱為“小天師”,也順理成章地當上當家大道士,阿炳自己無不得意地常常炫耀藝技。從來以為自己是孤兒的阿炳,卻被師傅、這位躺在床上彌留之際的大道士告知,他不僅有父親,而且就是這位手手相傳許多樂器技法的雷尊殿當家人,而他的母親在生下他之后就被迫母子分離,在郁郁寡歡中離開人世。雖然接過了當家大道士的執杖,但身世的揭開,讓年輕氣盛的阿炳遭受了巨大的打擊,連同以往周圍的各種難聽的議論,臟水一樣污染了身心,突然降臨的變故讓阿炳無法承受,他食鴉片、入妓院,仿佛要用徹底的放蕩來毀滅自己、麻木自己。幾年的光景,阿炳不僅敗光了雷尊殿的香火錢,更因感染梅毒導致雙目失明。
1927年,無法再主持道觀法事的阿炳,被迫離開雷尊殿,開始了更加悲慘的人生,為了生活背著二胡沿街賣藝,在一次次的乞討賣藝中,這個凄慘可憐自輕自賤的人,以自身無限的凄楚無限的哀傷,借著手中的二胡日復一日如泣如訴地傾訴著心中的苦痛,那首即將成為經典的名曲《二泉映月》在慢慢成形。此時,音樂成了阿炳最后的避風港,成了他飄泊的靈魂最后的安息地。
然而,正是在這一年,1927年8月,蕭友梅向蔡元培提出創辦國立音樂院的議案,后獲得大學院批準。10月26日,以“院長蔡元培,籌備員蕭友梅”署名的“國立音樂院招生廣告”在上海《申報》等多家報紙刊登,“音樂一科居藝術重要地位,歐美各國多由國家設立學院,以行其高等音樂教育,我國府大學院成立,因亦設立音樂院于滬上,一方輸入世界音樂,一方從事整理國樂,期趨向于大同,而培植國民美與和的神志及藝術。”一個月后,國立音樂院開學,蕭友梅親自講授和聲、作曲、音樂領略法。
國立音樂院是中國第一所完備的高等音樂教育機構,后改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是今天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蕭友梅為中國培養了現代最早的一批音樂專門人才,為中國現代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蕭友梅被稱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之父,寫進了中國音樂教育史冊。
進入三十年代,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的第五天,蕭友梅主持的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就成立了抗日救國會,蕭友梅率師生為抗日義勇軍募捐了一千多元,匯寄給黑龍江馬占山軍,他還為義勇軍創作了一首歌曲《從軍歌》 ,是我國第一批以救亡為題材的愛國歌曲之一。
1933年,無依無靠的瞎子阿炳與寡婦催弟同居。雖然輕賤如草芥渺小如螻蟻,身為中國人,阿炳從廣播中了解到國難當頭。根據時事新聞,阿炳開始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并用家傳的紅木胡琴演奏《義勇軍進行曲》。 1937年11月25日,日軍攻下無錫,阿炳和催弟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之后輾轉到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并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段時間里,阿炳創作了《聽松》,這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愿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
在民族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候,無論是廟堂之上的蕭友梅院長,還是貧賤如泥的瞎子阿炳,他們的身心情感是共通的,他們譜曲拉琴教育說唱,目標最終指向救國救民。
1940年的最后一天,蕭友梅終因肺結核病菌侵入腎臟,引起腎出血,醫治無效逝世。終年56歲。
同一年,阿炳從上海返回無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
1940年蕭友梅去世后的十來年間,全國各地先后成立了多間音樂專科學院,國立音樂院重慶分院,后更名為上海音樂專科學校;西安的私立西北音樂院;東北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廣西省立藝術專科學校;湖南省音樂專科學校;東北音樂專科學校等,幾乎每一所音樂專科學院的創辦者都是從國立音樂院學成走出去的學生。1956年,幾經更改,蕭友梅創辦的國立音樂院更名為上海音樂學院。
蕭友梅在長達20年的音樂教育生涯中,培養了眾多杰出的音樂人才,冼星海、賀綠汀、江定仙、李煥之等等,他們每一位都為中國的現代音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48年,無錫城里的瞎子阿炳已經55歲,經年的不幸生活導致他肺病發作,臥床吐血,無法上街賣藝,從此擱下琴,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兩年后,1950年的冬天,一位從北京來的陌生人,客氣而堅決地要求阿炳再次拉琴,并要為他錄制琴聲。他就是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的楊蔭瀏教授。考慮到新中國新制度的建立,有可能會掃除社會各個角落里的封建落后的舊文化,這位對中國民間音樂有著深厚情感的音樂史學家,帶著最新的鋼絲錄音機來到了無錫,在錄制完道教音樂后,找到病在家中的阿炳。此時的阿炳已經兩年沒有摸琴,他被楊蔭瀏的熱情感染,借了一把二胡,重新回到街上,以恢復感覺。1950年9月2日晚上,包括《二泉映月》在內的三首二胡曲和三首琵琶曲錄制完成。
錄音后第23天,已成了新聞人物的阿炳在無錫一個協會成立大會上受邀表演節目,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坐在臺上為大家拉琴表演。同年12月4日,音樂奇才瞎子阿炳因病吐血而死。這一年,阿炳57歲。
1951年,天津人民廣播電臺首次播放《二泉映月》,立即轟動全國;1959年10周年國慶時,中國對外文化協會又將此曲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代表之一送給國際友人。從此,《二泉映月》在國內外廣泛流傳,并獲得很高評價。1978年,著名音樂指揮家小澤征爾淚流滿面地說:“此曲(《二泉映月》)只能跪下來聽。”1985年,此曲在美國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國樂曲中名列榜首。在世時微不足道輕賤如草芥的阿炳離開了人世,但是他的經典名曲卻如日月一般留在了人間。
蕭友梅與阿炳,一位是當時國家委任的國歌譜曲者,現代音樂教育的先驅,是至尊至高的導師,是國家的棟梁;一個卻是出生卑微、人到中年雙目失明、自輕自賤、低到泥土里的民間賣藝人,他們的身世如此天壤之別,他們的人生際遇如此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偉大的音樂殿堂里,他們不期而遇了,兩位中國音樂界的巨匠奇才,真正的音樂大師,他們用自己一生的才智與遭遇,譜寫了驚天地的動人神曲,成為中國二十世紀了不起的音樂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