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劉廣文
?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讀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
河南劉廣文
摘要:我們從汪曾祺先生筆下種種生動的細節里不應僅僅看到金岳霖先生的有趣、可笑或者說怪異,而更要看到金先生為人的本真、絕不從俗以及對學問、對學生乃至對生活深深的愛。我們也不應僅僅從文中看到金岳霖先生,還要看到作者筆端隱含的對金先生深深的敬重、仰慕、贊賞以及悲憫。只有緊緊抓住關鍵字詞,發現表面背后的矛盾,細加揣摩,而不是從文字的表面滑過,我們方能真正走進文本,體悟其神韻。
關鍵詞:《金岳霖先生》汪曾祺細節描寫文本矛盾
這篇散文,最善于捕捉生動細節來寫人。我們讀這篇散文,當然也要抓住細節,讀出鮮活豐滿的人物形象,而不是僅僅得到一些空泛的概念化的理解。
比如文章寫金岳霖先生戴一副眼鏡,鏡片竟然一片黑一片白,而且“他常年戴著一頂呢帽,進教室也不脫下”。想想看,為什么不怕人笑話,要戴這樣一副怪異的眼鏡?有眼疾,不得已而為之。為什么常年戴著一頂呢帽?夏天的時候不怕熱嗎?當然怕的,也是不得已啊——有眼疾。試想想,金岳霖先生是大知識分子,是研究學問的,要經常看書,這眼疾該給他帶去多少痛苦,多少生活的不便!金岳霖先生該受到這個病多么大的困擾,他該多么想擺脫這種困境!可是擺脫不了啊,“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國治了后也還是不大好,走起路來有點深一腳淺一腳”。想想看,走路看不清,總是深一腳淺一腳,肯定吃盡了苦頭。可是,金岳霖先生是怎么面對這一切的呢?請注意這個細節:“他就這樣穿著黃夾克,微仰著腦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聯大新校舍的一條土路上走著。” 為什么還說明是“土路”?因為當時他們教學、生活的條件艱苦。金岳霖先生走著去干什么?到校來給大家講課,教邏輯學,研究學問。請注意這個“就這樣”,金先生就是在這樣艱難、艱苦的條件下依然沉迷于學問,熱心于教學的。不聯系后文細細體會,怎么能讀出這一點?而這淡淡的一句話背后,包蘊著作者多少贊嘆和敬重啊!而粗粗一讀,從文字的表面滑過,不抓住關鍵的“就這樣”細細體會,又怎能品出其間隱藏的深情。
文章里還有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金先生講課的時候捉跳蚤。“他講著講著,忽然停下來:‘對不起,我這里有個小動物。’他把右手伸進后脖頸,捉出了一個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 本來很私密的事,卻堂而皇之,公開來說,全不以為意,多么坦率、天真、可愛、真性情的人啊!請注意,“我這里有個小動物”,這跟“有個跳蚤”很是不同,稱之為“小動物”,里面融合著憐愛之意;而且“捏在手指里看看,甚為得意”,跳蚤擾人,殺而快之,卻要捏在手里看看,還甚為得意,仿佛終于戰而勝之了。本來是深受困擾的、很讓人反感的事,卻似乎很有趣味,這趣味里乃是不被外在生活所困,超脫于外的豁達樂觀,這種品格才是足讓人動容者。這里,如果只是讀出人物的率真,甚或只讀出可笑、好玩、有趣,怕會讓汪曾祺先生心生涼意吧!為什么會看不到這背后的深意?因為只看到句子所說到的現象,而沒有發現語言背后的矛盾。金岳霖先生提到跳蚤的表現與一般人不同,這就是矛盾處。而發現這種與一般常理常情相矛盾的地方,正是發現其中隱含之義的關鍵。孫紹振教授將之稱為“矛盾還原法”。覺察不到、發現不了這背后的矛盾處,正是我們閱讀中常見的問題。
關于金岳霖先生教書育人的情況,文中還有個細節,即“林國達垂直于黑板”。這只是說金岳霖先生的幽默風趣嗎?不,這是先生“循循然善誘人”,金先生創設情景,巧妙地引導學生發覺自己思維的誤區。“林國達傻了”,可見這誘導的效果。金岳霖先生對林國達的死很傷心,當然是對生命的悲憫,是對學生的關愛,但更是對人才的關心、憐惜,因為林國達是“最愛提問題”的學生。
“選這門課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幾個人。學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講著講著,有時會停下來,問:‘王浩,你以為如何?’這堂課就成了他們師生二人的對話。”選課的只有幾個人,可見金岳霖先生曲高和寡,是有些孤獨寂寞的;可就是這樣幾個人,金先生還是將課上得這樣用心。那停下來主動的詢問、對話里,不僅有對學生的尊重,對優秀學生的賞識、喜愛,還有對青年學生學業精進、學有所成的殷殷期待,更有金先生對學問的熱愛,對在學問上與人對話、交流的渴求。
那一代學人就是這樣,用心、用生命的投入來教書育人、潤澤桃李。“沈先生有時拉一個熟人去給少數愛好文學、寫寫東西的同學講一點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請注意,這是私下的講座、沙龍之類,并非日常工作,肯定沒人給錢,免費的,可是這些教授們竟然如此主動,如此認真投入。金先生怎么講?“大家以為金先生一定會講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講了半天,結論卻是:小說和哲學沒有關系。”這樣一個私人場合,也不是隨便講講、應付過去了事,而是非常認真,所講的都是自己獨立的思考,絕不盲從流俗。這樣的大學者,真是不為名不為利,只為著研究學問的志趣,為著青年人的成長。求之當世,能有幾人?真是純粹的大學者,一時之風氣啊!
王浩后來成了“國際知名的學者”,汪曾祺老先生說:“王浩的學問,原來是師承金先生的。一個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個好學生,也值得了。當然,金先生的好學生不止一個人。”汪曾祺先生的這篇散文語言平淡,感情非常節制,像這樣議論抒情的句子非常少,特別值得注意。“哪怕只教出一個”,“也值得了”,“不止一個”,這表面平淡的語氣背后,隱藏著作者多么深的贊嘆和感慨啊!這些教授,一生教書育人,桃李芬芳,成就可圈可點!他們的一生都獻給了學問,獻給了教書育人的事業,這些青年人有成就了,學問得以傳承了,他們的付出也值了吧。這是對他們的敬意,也是對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思考和感慨。
這是事業、工作上的金岳霖先生,那么生活中的金岳霖先生又是一個怎樣的人?文中說金岳霖先生“熱愛生活”,怎么“熱愛生活”?文中怎樣表現的?
有很多地方。比如文中有一句:“經常穿一件煙草黃色的麂皮夾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圍一條很長的駝色的羊絨圍巾。”這是什么裝扮?請注意,是夾克,而且是麂皮的,煙草黃色的。當時人們一般穿什么?袍子之類吧。聞一多穿“灰色舊夾袍”,朱自清穿“藍色氈子”。聞一多先生這樣的舊夾袍還是親戚送的,朱自清先生穿的則是趕馬人常穿的,可見生活之窘困,條件極艱苦。同樣在這里教學的金岳霖先生境況也大體如此吧,可金岳霖先生卻穿夾克,麂皮夾克,冷了就圍一條駝色的羊絨圍巾,這是很時尚很洋氣很個性的裝扮!在那樣的境況下,仍然能追求美、追求個性,不從俗,難得啊!這不是熱愛生活么?
還有,“金先生是個單身漢,無兒無女,但是過得自得其樂”。在世俗人眼里,單身,無兒無女,應該非常孤獨寂寞吧,可是,金先生仍“過得自得其樂”,而且竟然和小孩子比賽石榴,與自己養的斗雞同桌吃飯,天真之心未泯。他總能將平常甚至單調枯燥乏味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這不是熱愛生活是什么?
俗世的人們,多為了名利,與世浮沉,被世俗所沾染,早失了這片天真爛漫之心。金岳霖先生卻一直葆有這樣的赤子之心。先生為什么單身?真的是討不到老婆嗎?不!從后文來看,他對林徽因一片癡情,綿延終生——竟然在林徽因死后,還在想著為她過生日。哪里是無情?哪里是討不到老婆?不肯將就,寧缺毋濫而已!這份對感情品質的堅守,非俗人所及,亦非俗人所能理解。就像那些在常人看來艱深、枯燥的學問,在他看來卻非常好玩一樣。也許,這就是所謂的高人吧!
正所謂“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你看,在作者看來,“老人是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卻絲毫不盛氣凌人、不可一世。他因為講課戴帽子,總是先給學生道歉;學生回答問題,總是很注意地聽著,完了說“Yes!請坐”;停下來捉跳蚤也先說“對不起”——這就是大學者的修養!再看文章開頭寫大家都稱呼其“老金”,這就是在表現其親切自然、平易近人了。他是大知識分子,卻一點架子都沒有,抱著一顆平常心。此處閑來的一筆,看來也是作者精心為之。
文章寫金先生的衣著,順便也提到了聞一多、朱自清的衣著。其中有一句實在不容放過:“聞先生在會上大罵‘蔣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這件高領窄袖的舊夾袍。”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穿這件衣服與罵蔣介石有什么關系?罵蔣介石,這是怎樣的一個聞一多?富有正義感、鐵肩擔道義的,不畏強權、勇于抗爭的。可是,這么有血性、敢作為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他穿的是什么?是“高領窄袖的舊夾袍”,而且還是“一個親戚送的”,這是怎樣一個聞一多?窮苦,簡直寒酸。可就是這樣一個聞一多,骨頭卻那樣硬,這是多么大的反差!汪曾祺看似閑來的一筆,其實隱含著多么深的感情。這里有贊嘆、感佩,也有悲憫。讀出這些,還是要發覺前后的這種反差、這種矛盾。可惜,我們總是習慣于從文字的表面滑過。
文章寫金先生衣著,順帶說到聞一多、朱自清的衣著,看似東拉西扯,其實也毫不離題,因為從文章首尾可以看出,汪曾祺先生是把金岳霖作為西南聯大教授的代表來寫的,他想表現的乃是群體,而這閑筆無疑在不經意間點染出西南聯大教授的群像來。平淡、家常的文風乃是有心經營的結果。文章搖曳多姿,但并不旁逸斜出,實在是文章之妙境!
作者在文章的結尾寫道:“我對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寫一寫。”“我”對金先生所知甚少嗎?知道他的工作風采、他的病患、他的個人生活、他的學問研究、他的感情生活,從文中看,汪曾祺先生知道的不能算少。可是,作者為什么還說“所知甚少”呢?作者與金先生接觸確實并不多,了解并不深入,但是汪曾祺先生認為,就自己所了解到的,金岳霖先生之道德學問,已經非常了不起,非常值得敬重、值得懷念。他身上可寫的地方應該還有很多很多,所以希望熟知的人,了解他更多的人好好寫寫。不但要寫,還要“好好”寫寫。這平淡的話語背后,是作者多么深的敬意和緬懷啊。
汪曾祺先生的這篇散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這種平淡、家常的文風讓人覺得親切、自然,是其美妙處,不過這也可能成為其障礙處。不成熟的讀者被這種平淡所礙,往往浮在表面,感覺不到這平淡背后深厚的感情。
回望這篇散文的解讀之路,我不由得想到葉圣陶老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里說到的兩句話:“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一字未宜忽,語語晤其神。”文本的解讀確實不難,要領正在于對文本本身的潛心體會。文章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不宜疏忽而過,而應該反復揣摩,以感受、領略其精神意蘊。
作者:劉廣文,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回族高級中學教師。
編輯:張勇耀mzxszyy@126.com
百家茶座Subject
學人訪談
汪曾祺先生的老師沈從文先生曾說:“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個人認為,汪曾祺先生所寫的《金岳霖先生》恐怕也會遭遇這樣的窘境:人們只看到金岳霖先生的有趣、可笑或者怪異,而看不到其背后的真和愛;人們只看到汪曾祺先生筆下所寫的金岳霖先生,而看不到作者筆端隱含的對金先生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