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想跟大家解釋一下科技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個發展無論是在什么樣的語言、地理位置和本地文化背景之下,它都會發生,因為這些是由通訊技術和芯片推動的一些基礎的東西。
分享
無論你做什么都要自問,如果讓更多人分享會怎樣呢?大家考慮一下,世界上最大的技術公司,他們不擁有自己的技術;最大的媒體公司不擁有自己的媒體內容;阿里巴巴是最大的零售商卻沒有自己的庫存;Airbnb是世界上最大的連鎖酒店,但是它不擁有自己的房地產。為什么呢?因為它們都利用了分享經濟、分享技術。
在這個分享的世界里,能獲取一個東西,能夠使用一個東西,比你擁有它更重要。舉個例子,像優步,很多人說分享一部車比擁有一部車能帶來更大的作用。同樣,在媒體現在也有這樣一個概念,你上傳一部電影,你不用買,你下載或者在線看,這比你直接買CD更有價值。這就叫做按需經濟。
很多人在想,我能做一些什么?如果我去分享一種服務,讓我自己變得更有價值,我們可以去分享這部汽車嗎?是的。這就是以眾包的方式來制造汽車。很多人都不是專業人士,他們是使用一些部件,然后分享制造和創新,最后制造出了汽車。將近有200個不同的平臺,他們會去分享資金或者是分享金融,我們把它叫做眾籌的資金。如果有一些想法,不需要等銀行批準給他貸款,他可以去云里跟大家分享,分享投資,可以獲取到基于云端的這種資助,這個是非常棒的。
當你分享的時候,會讓人們參與到你的工作中。我們要提升價值的話,就要分享。
互動
互動可能有幾種方式。我們曾經有一種文化:看書。現在我們更多通過屏幕來看東西,這是屏幕的時代。飛機上有屏幕,大廈的墻也可以變成一個巨大的屏幕,甚至我們還可以有3D的屏幕,通過戴特殊眼鏡看到。未來的電子書它可能不是一頁紙,它可能會跟書的一頁紙一樣薄,不同的電子屏綁在一起,像一本書一樣,但是每一頁都是電子的屏。
任何一個表面都可以成為一個屏幕,它改變了我們互動的方式。我們用自己的身體與這些屏幕進行互動,而不光是敲擊鍵盤或動手指?,F在有新的手機,可以“看”到你的眼睛,當你看你的手機的時候,手機可以辨識你在看哪兒,而且它能“看”到你的情緒,對你的情緒作出互動、反應。我們不斷提升和屏幕之間的互動,或者是和工具之間的互動。
還有,VR是虛擬的現實。我們可以在電腦內部進行一個互動,你把這些架起來,就可以感覺到你是站在一個懸崖邊上,而且你有那種真實感,你能感覺到自己在顫抖,你可以看你的眼睛、你的胳膊,你去感受,這是力量所在。
還有就是聲音,它是另外一個快速變化的方式。我想說,2017年我們會有實時翻譯,這樣的話我講英文你們會聽到中文。你們是通過一種工具而不是通過人來給你翻譯,我們的聲音和機器實時互動,而且它非???。
最后是大腦計算的界面。你可通過它來控制電腦,它的發展非???,所有這些工具提升了我們互動的方式。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如果沒有互動的話那就不完整。無論你做什么,無論你是什么樣的產品或者服務,這個趨勢就是要越來越多增加互動,以及互動的能力。這是一個機遇,就是如何增加互動,增加你產品的互動性,這個可以給你增值。
數據的流動
你無論做哪一行,都是跟數據有關的,所有的商業都是數據的商業。無論你是農民,還是做鞋子的,還是司機,無論什么行業都是數據的行業。
大數據現在很熱,你客戶的數據往往跟你的客戶同樣寶貴,這叫做原數據。數據被束之高閣是沒有用的,你得把它跟別的數據連接起來,這樣就是流動的數據。連接、流動、分享,這就叫做流動性的數據,或者說數據流動而非數據儲存。視頻、聲音以流的方式上傳、下載,給它們貼標簽,放到云里,像液體一樣不斷流動。這個是新的趨勢或者是下一個階段的方向,數據流關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Apple腕表能測量氧氣的能量、葡萄糖、血糖、體重等,用一個東西,通過接觸你的手指就能夠持續地測量你的血糖,無須真的抽血。還有一種機器放到太陽穴上就可以得到腦電圖,一些光譜,還有你皮膚的脈動,就像是在星際里航行,一些神奇的測量儀,不需要刺破你的皮膚就得到數以百計你的生命指數。醫生根據你的指數情況量身定制你需要的藥,第二天根據測量結果調整。
未來,我們如果說一個東西并不是實時的話,大家會對它不滿意。
認知
我調查了人工智能的前沿,很多成果讓我印象深刻。在Google上你有一張圖片,這個軟件會看圖說話,你說幾句英文,這個軟件它就能夠理解這個圖片的意思,把它組織成語言。人工智能現在能比人更好讀X光的照片,可以去審閱證據,可以開飛機,可能比人開得還好,還有開車,其實它剎車比人剎車還要好。
還有機器人,也是由人工智能來支持的。不光給你吸塵,它可以給你制作一些東西,你可以給機器人做演示,讓它看你,它就能模仿你,而無需編程,這就是一個模仿學習。機器人還會進行試錯學習。這個時候它都不需要模仿了,你只是告訴它要做什么,它可以自己去嘗試,做了很多錯誤的方式,但通過錯誤能學習,這就是一個自我編程。
人工智能不是一個產品,它是一種服務。不是說你自己做人工智能,而是說你買人工智能,像你買電、買網上的存儲空間等等,你可以到網上買智力,為了完成工作你需要的智力。
未來會發生什么我不知道,但肯定讓人難以置信。我們今天有了一些精彩的技術,非常美好的東西,但還是初始階段。二三十年后的人,看今天的我們,他會說當時你們還一無所成呢,你們當時還是在熱身呢。今天,我們想象未來最偉大的產品,我們去描述它,天馬行空去說它,但是可能真正最偉大的東西超出我們的想象。
(注:凱文·凱利,被譽為硅谷精神教父、科技商業預言家,此文為他在2015年6月16日大連軟件和信息服務交易會上的演講)
(摘自《做人與處世》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