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佳
摘 要: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是歷史研究的依據。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中,梁啟超將其史料觀詳盡地表述出來,對現代史學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歷史借鑒價值,也為當前治史者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歷史研究法》;史料的搜集;史料的鑒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2C-0022-02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飲冰室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他一生著述頗豐,為后人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1921年,梁啟超在南開大學授課,為學生探討中國歷史研究法,在學期完結之后將相關資料匯集成書,鑄就了《中國歷史研究法》一著。在此書中,梁啟超不但系統闡述了史料觀,而且談到了許多治史經驗,為后人提供了可貴的參考價值。
一、 說史料
(一)何為史料
梁啟超在其書中對史料作出了明確解釋:“史料者何?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傳留至今日者也。”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是歷史研究的依據,如果沒有了史料或者史料不全,便無復歷史可言。孔子有言:“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由此可見史料何其重要,不治史學,不知史料之可貴,更不知史料的散失是何等讓人痛心惋惜。
(二)史料之分類
分類是學科建設的基礎,中國歷史悠久,留下來的史料數不勝數,多種多樣,因此對史料進行適當的分類,有利于對歷史進行研究。第一,梁啟超將史料分成兩類:在文字記錄者與在文字記錄以外者;第二,對這兩類史料做出進一步劃分,將前者分成舊史、史部以外資料、關系史資料、史部以外之群籍、古逸書及古文件之再現、類書及古逸書輯本、金石、外國人著述及其他鏤文。后者主要劃分成現存之實跡及口碑、已湮之史跡、其全部意外發現者以及實物之模型及圖影。
二、史料之搜集
自歷史遺留之史料,散落于四處,我們唯有通過細致縝密之途徑方能搜尋具有價值的史料。但對于不同的史料,宜采用不同的搜集方法。
(一)普通史料往往存于舊史中,無須特別搜集
此類史料,我們只列舉一條或兩條,幾乎沒什么價值可言,若博搜其同類史料并類比觀察,那么一個時代的狀況便可躍然紙上,一目了然。在探尋國人種族變遷、雜居狀況時,梁啟超于史料之中發現某年間某一區域居民遷移至另一區域的信息,便于古書典籍之中充分找尋相關資料,大約搜集到六七十條。此外,他又從各史傳中調查外國籍貫的人和入住中原的少數民族,將搜集到的信息統列一表,則種族混合的情形便一清二楚。對這些史料進行分析,推斷出當時基督教的傳播區域及情形。
此種方法往往所勞甚多,所獲甚簡,但梁啟超明確指出,想要搜集史料,必須多用此種方法,用科學的研究法治學問的人均是如此。這種搜集史料的方法,須注意別人不注意的地方,別人不認為是史料的,或許恰恰可以得到珍貴的史料。
(二)還有一種史料是作者想獲得,但事實上無法找到直接記錄的史料
對于此種狀況,梁啟超采用收集整理加以推算,他曾指出:“史料全絕之事項,吾敢信其必無;不過所遺留者或多或寡,搜集之或難或易耳。”由此可見,即使研究的問題找不到直接的文字記載,研究者也不必絕望,可根據其他相關史料進行運算,從而獲得想搜集的史料。
(三)關于特別史料的搜集
何為特別史料?特別史料即為在現存古籍中無記載,須進行特別收集的史料。
三、史料之鑒別
鑒別史料之目的即為找出真的史料,而真的反面一為誤,二為偽。誤與偽有差異,誤者并非有意失誤,偽者則故意虛構。正誤辨偽便是鑒別上述之方法。
(一) 正誤
1. 克服幻覺。
幻覺即為無視真相,全憑自己心理去揣測想象事情發展的情形。幻覺一起,則真相可以全蔽,因此幻覺是治史者最應該克服的。梁啟超將幻覺分為局部的幻覺與一般的幻覺。 明明不是史實,一個時代的人都認為是史實,這是所謂局部的幻覺。
秦始皇以前,有燕長城、趙長城、齊長城;秦始皇以后,有北魏長城、北齊長城、明長城,其他各時代增筑也很多。這并不是史料之誤,而是由于讀者本身之誤造成的對史料的錯誤理解與判斷。一般的幻覺是由于史跡流傳至今,由于各個時代人心理不同,不知不覺間其本質便被改變。治史者要養成鑒別能力,必須克服此種心理,克服幻覺,切勿用自己的主觀心理任意改變史實。
2. 舉反證。
鑒別史料是否錯誤,找出一個與史料所記內容不符的反例即可。這是史料正誤鑒別最直接的方法,此方法也可用于辨偽。漢明帝永平七年時,派遣使臣經過西域三十六國,到印度求得佛經佛像,這是向來人們認為的佛教的起源。但梁啟超根據《后漢書·西域傳》及其他書籍資料,得知西域各國從王莽時期開始已與中國斷絕來往,直到漢明帝永平十六年才重新來往,因此,永平七年又如何能派使臣經過西域呢?由此可見,類似于此種反證,反證力很強,舉出一個即可對史料正誤辨偽。
3.最先最近者最可信。
同一史跡,不同史料記載的內容卻不同,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一般須遵循以最先最近為最可信的原則。所謂先后,即以時代而論,距離史跡發生時間越近的史料越可信。然而,在鑒別史料的過程中,我們雖然要遵循此原則,但如果我們過度相信,有時也會造成大失誤。例如,明末的大探險家、大地理學家徐霞客去世后,他的摯友為他作了墓志銘,這應該是最可信的史料。在文中,徐霞客的摯友提到徐霞客曾到過西藏,但從徐霞客的《霞客游記》中可知霞客雖有意游藏,但因病不果。可見,即使是最先最近之史料也有些許謬誤,因此我們在遵循此原則時不可過信。
4.考察記述者之史德、史識及所處地位。
在對相同朝代或相同問題史籍加以鑒別時,應當對作者的史識、史德、所處的地位做出充分的考究。所謂史德,即為記述之人的品格。若作者品格低劣,那么研究他記載的史料也須格外謹慎。所謂史識,即為著者對直接史料的去取別擇能力。史識不同,對直接史料的取舍也不同,從而其記述的間接史料之價值也有所差異。
(二)辨偽
偽有兩種,一為偽書,二為偽事。偽書與偽事不同,偽書中有真事,真書中有偽事。辨偽法先辨偽書,后辨偽事。
1.辨偽書。
偽書,其全部或一部分為后人偽作而托諸古人也。然而偽書數量頗多,現在考定出的卻很少,此外,全部皆偽或真偽雜糅的古書又不知會有多少。對于此種狀況,梁啟超擬出十二條鑒別偽書的標準,以供治史者正確辨別偽書。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征引而忽然出現者,十有九為偽;其書盡管在前代著錄頗豐,但年代經轉,散落四處,竟有一異本現世,無論內容及篇數都完全與舊本不同,此情況基本可定為偽造;倘若該書不管有沒有舊本,只要今本來歷不甚明確,便不能對其輕信;倘若其書即便是真的,但是其中一部分經過后人篡改偽造且有確實證據,那么我們應該對全書的真偽做謹慎鑒別,因此后人偽作之書有不必從自句求枝葉之反證,只要考證其文體便能夠斷證其真偽;不同時代的觀點思想,其進化階段必然遵循特定的規律,倘若書中闡述的思想及觀點與時代相左,即可斷為偽。
2.辨偽事。
偽書中有偽事,真書中亦有偽事。偽事即為著者虛構之不實之事,偽事之由來路徑不一,故梁啟超對偽事進行了分類:其史跡本為作偽的性質,著者明知其偽而仍然以書記載;虛構偽事而自己著書將其寫為史實;一些純屬虛構的事跡,但已被認為是“第一等資料”,后人無法反證之;有些事跡非偽,但記載之語言不當;史文經后代編史者潤色,多事后增勢之語。
四、梁啟超之史料觀對治史者之啟示
1.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善于收集史料應是治史者最基本的素質。史料分散在各處,治史者必須用非常精密準確的方法去搜集。
2.治史者須將腦筋操練純熟,須有敏銳的感覺。對于每一事項,尤其是常人不注意的,須引起特別觀察的興趣。當遇到有研究價值的史實時,要以認真的態度去進行徹底精密的研究。
3.須善于聯想,由一項史跡聯想到其他與之相關的史跡,如此可由一項史跡之發現引起無數史跡之發現。
4. 治史者不應以問題的大小而對問題區別對待,應秉持“問題有大小,研究問題之精神無大小”的信念。對于某事項,不研究則已,一旦進行研究,無論該事項大小,皆須全力以赴,不能有絲毫懈怠。
5.始終要有懷疑精神。書中記載的史料信息,一切名著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詳盡之處,所以不管對何種史料加以研究,都應當有所保留,堅持懷疑精神多加謹慎,堅持以忠實的態度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梁啟超. 中國歷史研究法 [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周妤,王梅蘭.梁啟超的史料觀初探 [J].求索,2003,(5).
[3]蘇紅彥. 淺論史料與治史[J] . 前沿,2003(12) .
[4]王賀. 梁啟超的新史料觀研究 [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