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宓
從很久很久以前的“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到“套馬的漢子,你威武雄壯”,再到“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這些“神曲”就像病毒一樣侵襲你的耳朵,整天回旋在你的腦子里。
科學界將這種現象稱作“耳蟲”:腦子里滿是一首歌的旋律,嘴里常常不由自主地哼出來。
根據國際音樂理解與認知大會的數據,91%的人每星期都會至少有一次“耳蟲”經歷,其中四分之一的人每天都有,每次時間一般會持續八秒鐘。
科學家對這種現象也感覺十分迷惑,但研究起來難度卻很大,因為沒有辦法確定一個人在什么時候會被“神曲”洗腦。
紐約大學心理學及神經科學教授大衛·珀佩爾表示,“耳蟲”發作有很多誘因:記憶、特殊環境,甚至是偶然的環境刺激。他認為可能是某個地點、或者是能激發人某種強烈情感的情形讓人突然想起某首歌。
但也有研究人員認為,環境并不是第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伊麗莎白·瑪格麗絲是美國阿肯色大學音樂感知實驗室負責人。她認為,“耳蟲”現象可能和音樂如何影響人腦的運動皮質層有關。當人聽音樂的時候,人腦的這個區域活動增強,盡管人可能還坐在那兒不動,腦海里已經“動”了起來。
反復聽一首歌也會孕育“耳蟲”。當一首歌聽了四遍到五遍以上,一般人都能對曲調熟悉起來,能感知到一個音符之后是什么音符。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詹姆斯·克萊瑞斯研究音樂對記憶的影響。他認為,樂曲的結構是決定“洗腦指數”的關鍵因素,那些簡單、重復甚至多少帶一些“不和諧”色彩的曲調更容易被大眾熟知,也就是人們平時說的“上口”。
瑞士盧塞恩大學應用科學與藝術系的研究人員曾分析了50多首流行歌曲,被不同人提到三次以上的曲調被認定為“耳蟲”。結果發現,“耳蟲”曲調中的音符節拍通常較長、音程較小,即有這兩個特點的樂曲難度低、唱起來更容易。
研究人員還發現,人在疲憊、壓力大或是愣神兒的時候容易在腦子里唱歌,平日比較神經質、有輕度強迫癥的人更容易“耳蟲”上腦,持續時間也更長。通常情況下,這些人頭腦中某些思緒處理的重復性更高。“耳蟲”就是大腦在唱歌,強迫癥的人反復唱一句歌就不難理解了。
如果已經厭煩一首歌,它還總是自己跳出來怎么辦?盧塞恩大學的威廉姆森表示,最好的方法是聽其他歌,做一些需要使用語言或說話的事情,比如做個填字游戲或是和朋友聊聊天。
第二個方法聽起來很沒有創意,就是反復聽整首“耳蟲”歌,因為“耳蟲”只是片段化的音樂,聽整首樂曲會減輕“耳蟲”效應,使其自行走向消亡。
(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