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梅
[摘要] 目的 探討向心穿刺法對于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2年1月~ 2015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腎功能衰竭患者58例,且患者均采用血液透析方式治療,且患者均在行血液透析前2個月進行了動靜脈內瘺手術,隨機分為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向心穿刺法,觀察組才采用常規穿刺方法,每組各29例。并且對兩組患者手術時的并發癥以及發生率進行統計分析。 結果 術中穿刺疼痛比較(x2=16.180,P=0.000)、皮下血腫(x2=6.799,P=0.00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穿刺滲血的次數比較(x2=0.194,P=0.66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方面,在血栓形成(x2=7.668,P=0.007)、內瘺狹窄或閉塞(x2=8.524,P=0.00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血液透析采用向心穿刺法對于減少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患者并發癥,具有一定意義,并且建議臨床中廣泛應用該方法。
[關鍵詞] 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皮下水腫;血栓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01-21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explore effect of centripetal puncture on arteriovenous fistulas complication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s 58 patients with renal failure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5, receiving hemodialysis and operation on arteriovenous fistulas at two months before hemodialysi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29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was received centripetal punctu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ceived routine puncture. In addition, complication during operation and incidence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Comparison of operative puncture pain and subcutaneous hematoma were (x2=16.180,P=0.000) and (x2=6.799,P=0.009) respectively,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mparison of numbers of puncture was (x2=0.194,P=0.668) which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lications, comparison of thrombosis and fistulas stenosis or occlusion were (x2=7.668,P=0.007) and (x2=8.524,P=0.005) respectively which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Centripetal puncture in hemodialysis can reduce arteriovenous fistulas complication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which has certain significance. It is worthy of wide applic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Hemodialysis; Arteriovenous fistulas; Subcutaneous hematoma; Thrombosis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是一種急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腎臟替代治療的方法[1],尤其是對于終末期腎臟疾病有一定的治療意義,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病率在近些年呈上升趨勢,對于該病的治療我們也給予了極大的重視,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就是血液透析,血液透析對于終末期腎衰竭的替代治療也有一定意義,對于維持患者的生命有著較高的意義,而動靜脈內瘺(AVF)保證了良好的血管通路[2],而在血液透析前,會有種種原因導致動靜脈內瘺失去其正常功能,特別是在血液透析前的穿刺時,不同的穿刺方法會引起一些并發癥的發生,因此采用較好的穿刺方法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部分,對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動靜脈內瘺有一定影響,本研究通過對血液透析患者采用向心穿刺法,從而研究其對于行血液透析術時的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自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收治的腎功能衰竭患者58例,且患者均采用血液透析方式治療,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齡22~67歲,平均(43.2±6.5)歲,血透時間1~9年,平均(5.42±2.46)年。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穿刺方法,觀察組才采用向心穿刺法,每組各29例。患者的入組標準:排除內瘺皮膚接觸感染以及穿刺部位有瘢痕的患者;患者均簽署內瘺穿刺的知情同意書以及本次研究的注意事項告知書;排除患有嚴重心肺疾病的患者;內瘺通暢良好的患者;排除合并惡性腫瘤的患者。且所有患者的年齡、性別以及血透時間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行血液透析前2個月進行了動靜脈內瘺手術,并且均由同一名具有熟練操作技術的醫生進行穿刺,手術首先對患者采用常規的皮膚消毒,均采用扣眼法進行穿刺點的選擇,止血帶要結扎在肘關節以上且要掌握好松緊[3],要求使用利針每次采用同樣的穿刺點進針,角度以及進針深度都要嚴格相同[4-5]。在患者行行血液透析時,觀察組采用向心穿刺法,距離瘺口5cm以上處穿刺,動脈出路選擇內瘺血管肘部頭靜脈或者是貴要靜脈進行穿刺,靜脈回路采用一條非瘺靜脈進行穿刺。對照組采用傳統穿刺法,在距離內瘺口近側頭靜脈進行逆穿,而靜脈回路采用距離動脈出路10cm以上的任意位置進行靜脈穿刺。兩組均采用16號內瘺穿刺針進行穿刺。
1.3 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穿刺疼痛例數、穿刺滲血例數以及發生率,同時記錄兩組患者穿刺以后,皮下血腫發生次數以及形成血栓、內瘺狹窄或閉塞的發生例數,并對兩組患者的上述情況進行統計學分析檢驗。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通過百分率來表示,組間計數比較采用x2檢驗的方法,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穿刺效果比較
兩組患者穿刺時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穿刺疼痛比對照組的次數較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6.180,P=0.000)。而兩組穿刺滲血的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194,P=0.668)。觀察組中出現皮下血腫的次數為1763例,而對照組的皮下血腫的次數為1528例,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6.799,P=0.009)。見表1。
2.2 兩組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患者在每次穿刺后,患者都可能有血栓、內瘺狹窄或閉塞等并發癥出現,兩組患者在多次穿刺后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的結果顯示,觀察組中形成血栓的患者例數為4例,而對照組形成血栓的例數為9例,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7.668,P=0.007);觀察組患者有內瘺狹窄或閉塞的例數為6例,而對照組有內瘺狹窄或閉塞的例數為13例,兩組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8.524,P=0.005)。詳見表2。
3 討論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主要替代治療方式[6],他主要是通過一些人工通道將體內的血液與體外的純凈透析液進行交換,通過彌散和對流的方式對物質進行交換[7],從而達到清除體內的代謝廢物以維持電解質和酸堿的平衡[8],同時該方法也清除了體內多余的水分,最終將凈化的血液回輸至體內[9]。動靜脈內瘺是一種主要應用于血液透析治療的動靜脈內外科手術,是血管吻合的小手術,其原理是將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動脈和鄰近的靜脈作一縫合,吻合后的靜脈中會流動著動脈血,從而形成一個動靜脈內瘺[10]。動靜脈內瘺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其在我國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中占90%[11]以上,其具有安全、減少感染機會和血流量充分等優點。一般認為大概在動靜脈內瘺手術的2~3周后,在內瘺血管充分成熟、擴張以及靜脈血管動脈化后才能夠使用[12],而在對于患者的血液透析前的穿刺尤為重要,之前主要的穿刺方式是逆血流方向穿刺,而對于向心方向穿刺采用較少,而經近些年的研究表明,逆心方向穿刺具有較多不足之處,可引起一些血腫、血栓、血管瘤等并發癥出現[13],為此我們對向心穿刺法做了研究。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結果顯示,手術中觀察組的穿刺疼痛比對照組的次數較少,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皮下血腫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16.180,P=0.000)。而兩組穿刺滲血的次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194,P=0.668)。術后并發癥結果顯示,觀察組有4例患者發生過血栓、6例患者發生過內瘺狹窄或閉塞,對照組有9例患者發生過血栓、13例患者發生過內瘺狹窄或閉塞,兩組患者在血栓形成(x2=7.668,P=0.007)以及內瘺狹窄或閉塞例數(x2=8.524,P=0.005)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向心穿刺法對于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患者的并發癥具有一定積極意義,其可以有效減少患者手術的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且對于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一定效果。范豐英[7]研究認為,動脈向心穿刺法對于減少內瘺并發癥的發生率有一定作用,與本研究基本相符。
向心穿刺,在血管中由于長期逆穿,在血流的直接沖擊作用,使得內瘺血管擴張,局限在穿刺點與瘺口之間容易形成動脈瘤,情況嚴重者,在動靜脈穿刺點之間內瘺內或者動脈瘤內形成血栓,情況嚴重者出現內瘺狹窄或閉塞,實驗組在距離瘺口5cm以上處進行穿刺,內瘺血管表淺,穿刺成功率較高,同時在穿刺時,保證輪流更換穿刺點,穿刺點均勻分布,穿刺血管能夠輕度擴張,因此不容易出現血栓和內瘺狹窄閉塞現象[14]。
向心穿刺法具有應用優勢[15-16]:(1)在血液透析患者中作為一種有效的血管通道穿刺方法,能夠保證患者血流量,提高血液透析的臨床療效;(2)操作方便,能夠有效減少血栓和內瘺狹窄或閉塞的發生率,因此能夠明顯減少患者痛苦,減少患者的經濟壓力;(3)向心穿刺能夠降低患者皮下血腫的發生率;(4)在應用過程中發現,向心穿刺,能夠減少血透后患者的局部血管刺激癥狀;
綜上所述,血液透析采用向心穿刺法對于減少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患者并發癥,具有一定意義,并且建議臨床中廣泛應用該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雙如.扣眼穿刺法對降低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35):154-155.
[2] 何小權.早期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15,22(1):83-84.
[3] 李小卿.血液透析患者的動、靜脈內瘺護理技巧[J].中國醫療前沿,2012,7(1):62.
[4] 王文娟,吳春燕,應迎娟,等.穿刺方法對血透動脈內瘺并發癥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2):180-183.
[5] 劉曉輝,單巖,時秋英.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穿刺疼痛的影響因素[J].鄭州大學學報,2013,48(6):810-811.
[6] 劉美均.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護理[J].現代養生,2014(10):226-227.
[7] 范豐英.兩種穿刺方法在自體動靜脈內瘓使用中的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9):111-112.
[8] 許秋娜,向晶.動靜脈內瘺穿刺成功率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8,29(1):28.
[9]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編緝委員會.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485-488.
[10] 鄧洪.慢性腎衰竭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和影響因素分析[J].醫學論述,2013,19(18):3441-3442.
[11] 陳桂賢,肖海霞,楊澤曼.內屢隧道形成穿刺法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12,19(5):48-49.
[12] 高旭紅,張利國.向心穿刺法對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早期啟用的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4,19(5):408-409.
[13] 劉曉潔.向心方向穿刺法對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早期使用的影響研究[J].臨床醫學,2013,33(7):121-122.
[14] 王玲,都俊,胡桂蓮.向心性穿刺對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09,8(6):40-41.
[15] 丁諾.平行向心性穿刺法建立動靜脈內瘺血管通路的效果觀察[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4,35(3):46-47.
[16] 王小萍,邢福軍,查成喜.不同穿刺方法對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的影響[J].西部中醫藥,2013,26(7):115-117.
(收稿日期:201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