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勤
摘 要:稻作祭儀是泰國稻作文化的基因,也是泰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體現著泰族作為稻作民族的精神文化特質和文化理念,成為泰國文化研究的重要領域。近20年來,泰國稻作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展現出泰族的文化智慧和歷史底蘊,還成為學界研究稻作文化的重要資源。
關鍵詞:泰國學者;稻作祭儀;研究述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2C-0041-02
一、20世紀90年代泰國學者稻作祭儀的研究成果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關于稻作祭儀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伊亞·通迪的《稻作文化:研究稻米與種田儀式》(1994年)、蘇干亞·帕塔拉猜的《泰語民族求雨儀式》(1996年)、安披·薩灑碗的《研究泰族稻作信仰、習俗及儀式》(1998年)、瑤瓦努·威帕達《稻米:生命之文化》(1998年)、彭楚普·猜阿拉《交際與傳承農村放高升儀式》(2000年)等。
1994年泰國曼谷薩哈壇密有限公司出版了泰國瑪希敦大學學者伊亞·通迪《稻作文化:研究稻米與種田儀式》一書,該書第二章著重分析泰族稻作祭儀,并把稻作祭儀分為五種儀式,即祭祀、祈愿和求雨儀式,耕種儀式,田間管理儀式,收割儀式和慶祝儀式,研究的內容涉及到祭儀的目的、舉行時間、地點、所拜神靈、象征標志、儀式主持者和祭品等。第四章主要寫造成稻作儀式發生改變的原因,作者認為,隨著現代科技越來越發達,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不斷輸入泰國,所以泰族傳統稻作文化面臨巨大的挑戰,稻作祭祀儀禮可能會慢慢減少,直至消亡。該學者還認為,稻作文化是民族文化根本,若要保護好稻作文化,解決的途徑之一為建立一個泰族傳統稻作文化展覽館,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對泰族傳統稻作祭祀儀禮進行展示,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稻作文化,并參與到保護和傳承稻作文化之中。該書使用的資料大部分是作者親自調查得來的,其豐富的原始材料不僅為全書的論述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1996年8月,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與泰國國家文化委員會聯合舉辦“泰語民族與稻作文化”研討會。在研討會上,泰國學者蘇干亞·帕塔拉猜發表學術論文《泰語民族求雨儀式》,該論文主要研究越南白泰族、黑泰族、中國西雙版納傣族、德宏傣族、老撾泰族和景棟傣痕族6個民族的求雨儀式。該學者從這些求雨儀式中總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如女性在儀式中還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母系氏族制社會的文化遺存;信仰佛教的泰語民族,求雨儀式中表現出的民族宗教信仰則趨向于佛教信仰;這些儀式中蘊含著相同或者相似的自然崇拜。
1998年,泰國國家文化委員會舉辦泰國稻作文化研討會并出版稻作文化論文集《稻米和泰族的生活方式》,其中來自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安披·薩灑碗副教授的論文《研究泰族稻作信仰、習俗及儀式》中研究了泰族的各種求雨儀式、民間春耕儀式、求牛欄魂儀式、求谷魂儀式、開關米倉儀式等。其重要觀點有泰族以前鬼神不分,信仰的稻作女神應該是虛擬中的稻神,后來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才把“乜婆娑”當成本民族的稻作女神。該論文中難能可貴的是詳細地介紹了泰族重要的求雨儀式,這為研究泰族的農耕神觀增加了寶貴的資料。此外,該論文集還收入了泰族為水稻求魂和為稻田求魂的禱告詞、稻作歌謠等資料。
二、2001~2015年泰國學者稻作祭儀的研究成果
2001~2015年,泰國學者稻作祭儀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占島·蘇薩瓦《稻作儀式與信仰》(2001年)、安披·薩灑碗《泰國社會稻作文化:孑遺與改變》(2002年)、本普·派洛《為稻谷求魂儀式》(2003年)、素甘雅·蘇茶亞副教授編著的《稻米:國土之魂》(2004年)、伊亞·通迪《泰國農村發展歷程中的水牛、米、僧侶和祭儀》(2004年)、維拉·英潘堂的《稻作文化中的建筑學》(2004年)、馬坤·帕亞普別《新的與舊的稻作文化,哪個比較好?》(2004年)、信拉巴暖·田島《求雨儀式中的蘇普迪法師塑像》(2005年)、那莫·玉音《泰國稻作祭儀與信仰現狀研究:以大城府色那縣猜那鎮東頗村為例》(2010年)等。
2004年,泰國稻米基金會出版了一本書,書名為《稻米:國土之魂》,主編為著名學者素甘雅·蘇茶亞副教授。該書共分為六章,第一章從歷史學、考古學、神話學方面探討泰國稻作起源,其觀點是泰國稻作起源于中國南部。第二章主要講述稻作文化,本章第二小節稻作信仰和稻作祭儀中講到泰族舉辦祭儀的目的是祈求神靈保佑自己五谷豐登,泰國各地的祭儀出現相似性和差異性,原因在于人們的宗教信仰融合了原始宗教、佛教和婆羅門教。本節列出的各種儀式雖寥寥數筆,但可看出泰族的自然崇拜,此外還有鬼崇拜和魂崇拜。本章第三節敘述了祭儀中使用的米主要分為生米、煮熟的米和米花。米花在喪禮中才使用,即移棺下葬時,死者的孩子要在送葬隊伍后面撒米花,用意在于讓死者的靈魂找不到回家的路。
2004年,泰國藝術大學學者維拉·英潘堂寫了一本名為《稻作文化中的建筑學》的書,此書雖側重于建筑學方面的研究,如研究泰族糧倉外形、功能及結構,但書中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著重介紹民間稻作儀式,如春耕儀式、插秧儀式和為谷物女神求魂儀式等,在小結中,該書作者認為,稻作祭儀的重要性不在于儀式的程序和內容是否符合要求,主要是讓人們知道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與自然和諧共處,人們才能安居樂業。隨著時代的發展,稻作祭儀也面臨著傳承的問題,老一輩農民還重視祭儀,但新一代農民只關心出售稻米的價格,祭儀在不斷消失,人們的價值觀念也在不斷變化。
2010年,泰國朱拉隆功大學博士研究生那莫·玉音的畢業論文是《泰國稻作祭儀與信仰現狀研究:以大城府色那縣猜那鎮東頗村為例》。該論文收集了大城府色那縣猜那鎮東頗村75戶稻農稻作祭儀與信仰方面的資料,并著重分析該村集體性與非集體性稻作祭儀。通過分析,作者發現,該村仍有45戶稻農信仰稻作女神“乜婆娑”、土地神和田神等與稻作有關的原始信仰神靈和佛教神靈,在舉辦儀式的時候,村民們還會選擇吉日和念禱告詞等。東頗村的稻作祭儀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傳統儀式,主要有播種儀式、為稻谷求魂儀式、收割儀式和接谷魂入戶儀式;第二類儀式為新增加的儀式,主要有開耕前向神靈許愿儀式、播種前向神靈許愿儀式、撒農藥前祭拜“乜婆娑”、遇到災害時祭神儀式、收割期間向神靈許愿儀式和收割后還愿儀式。稻作祭儀與信仰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精神上給予稻農安慰和希望;二是推動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的發展。總的來說,從該論文中可知,泰國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泰族的稻作祭儀也在傳承中與時俱進。
三、結束語
泰國學者對泰國的稻作文化已經做了大量扎實的開拓性工作,為國外學者了解泰國文化或者繼續展開對稻作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20年來,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學者在學術交流上也越來越多,加上青年學者大部分精通漢語或者東盟語種,在掃清語言障礙的情況下深入研究中國—東盟壯泰族群的語言文化,從而使該族群的研究出現百花齊放的上升趨勢。但是,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需要更多的人繼續探索,如中國—東盟壯泰族群稻作農耕祭儀的比較研究、中國—東盟壯泰族群稻作農耕神觀的研究等。縱觀泰國國內有關著述,有些只研究泰族單個民族稻作文化祭祀活動而基本上不涉及境外民族,或者只對國內外兩個或三個或幾個民族的文化祭祀活動進行比較研究。因此,只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繼續深入對壯泰族群稻作農耕祭儀以及農耕神觀進行研究,才能推動中國—東盟壯泰族群稻作文化的整體研究。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一般項目(項目編號:KY2015YB319)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泰)伊亞·通迪. 稻作文化:研究稻米與種田儀式[M]. 曼谷:薩哈壇密有限公司,1994.
[2](泰)蘇干亞·帕塔拉.泰語民族求雨儀式[C]. 曼谷: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與泰國國家文化委員會,1996.
[3] (泰)安披·薩灑碗.關于泰族稻作信仰、習俗及儀式[C]. 泰國國家文化委員會,1998.
[4](泰)素甘雅·蘇茶亞. 稻米:國土之魂[M].曼谷:阿瑪林印刷有限公司,2004.
[5](泰)維拉·英潘堂.稻作文化中的建筑學[M]. 曼谷:泰國藝術大學建筑學院,2004.
[6](泰)那莫·玉音.泰國稻作祭儀與信仰現狀研究:以大城府色那縣猜那鎮東頗村為例[D].泰國朱拉隆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