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坤河海大學,江蘇南京 211100
公民新聞時代下專業傳媒機構的轉型之路
陳 坤
河海大學,江蘇南京 211100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公眾借助各種智能設備和移動社交平臺,能夠獨立完成新聞的采寫編評,“每個公民都是記者”的公民新聞時代已經到來。與此同時,喪失媒介控制特權的專業傳媒機構開始面臨“不轉型就轉業”的生存危機。文章基于部分實際案例,對公民新聞時代下專業傳媒機構所受的沖擊進行分析,并對其社會角色進行再定位,以期為專業傳媒機構的轉型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公民新聞;專業媒體機構;自媒體;轉型
在20世紀90年代,由職業新聞工作者構成的傳統媒體是新聞傳播活動的主導,他們占據著大眾傳媒的優質資源。從1998年起,一些商業網站開始以“門戶網站”為目標,設立自己的新聞頻道或欄目。由于商業網站沒有時事新聞的采訪權,他們只能廣泛搜集和加工整理傳統媒體機構所發布的新聞信息,以彌補在內容生產方面的不足。經過10多年的發展,商業網站在信息的整合傳播領域建立優勢,與傳統媒體平分秋色。
隨著近幾年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公眾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移動社交工具,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聞事件報道中去,自由靈活地進行意見表達,這對專業傳媒機構的業務模式形成了巨大沖擊。“公民記者”開始“抱團”組建專門的公民新聞網站,如我國臺灣的PeoPo、韓國的OhmyNews及美國的iReport等。區別于一般的自媒體,“公民記者”有著更高的新聞理想和評判標準,在參與新聞活動時會自覺向新聞專業主義靠攏;他們以平民化視角進行新聞報道與評論,在一些社會問題的意見表達上會更多地考慮公眾的利益訴求,這使以“公民記者”為代表的民間話語體系成為撼動專業傳媒機構主導地位的第三極力量。
傳統媒體的衰落、商業網站的轉型、自媒體的崛起都表明公民新聞時代已經到來。對于專業傳媒機構來說,傳播者與受眾間的界限已被打破,傳統的新聞生產和傳播模式正在被顛覆,挑戰與機遇并存。
清華大學彭蘭教授將當前中國網絡媒體構成要素分為傳統媒體、有新聞業務資質的商業網站、網民,其中傳統媒體和商業網站共同構成了專業傳媒機構,它們所受的“沖擊”正是伴隨公眾話語權的提升而出現。下面從3個維度對“沖擊”進行具體闡述。
1)新聞來源的廣度。相對于專業傳媒機構,公民新聞的傳播主體更加廣泛,猶如觸角般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個人的所見所聞、朋友圈的新鮮故事、親友間的無意爆料都成為了新聞素材,媒體報道的覆蓋面在不斷擴大。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時,現場目擊者或親歷者的出現還能夠彌補專業記者不在現場的缺憾,為新聞報道提供真實豐富的第一手信息。此外,媒介融合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新聞傳播活動呈現出低門檻、可接近的新特點,原本繁瑣的新聞業務現在只需一個人就能獨立完成。
2)新聞報道的深度。由于個體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公民新聞往往被冠以“草根性”“碎片化”的帽子,但對于整體傳播格局而言,公眾提供的碎片信息恰恰是對專業傳媒機構的平衡與補充。當專業媒體違背公正客觀原則,出現大量失實報道時,公眾會通過博客、論壇等多種渠道進行聲討,以強大的輿論壓力來打破單級話語霸權對于解釋權利的壟斷,從而逐步深入挖掘出事實的真相。雖然公眾提供的只是零散的“碎片”信息,但當它們與專業傳媒機構所提供的報道組合在一起時,其呈現出來的景象會更加真實、立體和豐富,使新聞“深度報道”的內涵與外延得到極大擴展。
3)輿論引導的方向。伴隨著移動社交平臺的更新換代,人們對于社會問題的討論熱情和卷入程度空前提高,專業傳媒機構對于輿論的把控和引導也愈加困難。一方面,公眾繞開了專業媒體機構的篩選加工機制,直接借助網絡來傳遞信息、表達意見,使傳統媒體對于信息資源的配置和控制特權流失,“把關人”地位隨之弱化;另一方面,民間話語體系的崛起削弱了傳統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公眾通過各種新媒體平臺可以自由獲取感興趣的信息,對于新聞事件被賦予的“顯著性”也表現出反權威的叛逆性。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評論員”的新形勢下,有人說專業傳媒機構會逐漸被邊緣化,甚至走向消亡。雖然這樣的說法有些危言聳聽,但專業媒體機構確實面臨著“不轉型就轉業”的生存危機,因此有必要對其角色認知與身份定位進行再思考。
根據媒介屬性的不同,我們將專業傳媒機構劃分為傳統媒體和商業網站。由于兩者在政治地位、發展歷史、管理機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專業傳媒機構應該結合自身優勢進行社會角色重定位。
傳統媒體首先要擺脫“鐵飯碗”思想,并對新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敏感度。近年來,央視知名主持人郎永淳、張泉靈、段暄相繼離職,他們將離職原因歸結于新技術沖擊給傳統媒體帶來的生存壓力。面對“互聯網+”勢不可擋的融合力量,傳統媒體機構憑借政治特權對媒介資源形成的壟斷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各種新媒體平臺開始在“壁壘森嚴”的體制高墻上生根發芽。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也開始嘗試“新媒體基因”的植入,例如《人民日報》開設“兩微一端”實時推送新聞,在2015年兩會期間采用“中央廚房”全媒體生產模式;澎湃新聞客戶端的個性化訂閱,注重與用戶間的互動等。職業媒體人的集體反思與傳統媒體的積極應對讓我們看到了這樣一番景象:互聯網思維正逐漸融入新聞生產傳播的每個環節,每件新聞產品都將打上新媒體的烙印。
因此在公民新聞時代下,傳統媒體應該將自己定位成公民新聞的參照坐標。職業新聞工作者是傳統媒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是經過嚴格訓練,具備較高業務能力和媒介素養的專業人士。而公民新聞的大部分參與者未受過專業培訓,對事實的甄別能力和新聞倫理的認知良莠不齊,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傳播有害謠言、侵犯隱私權等案件。傳統媒體通過客觀全面的事實報道和理性深刻的評論分析,有利于引導公眾規范有序地參與新聞活動。另一方面,傳統媒體要不斷創新報道形式,增強服務意識。例如新華網對于“數據可視化”新聞的探索以“數讀新聞,聚焦天下,用數據和圖表傳遞獨特新聞價值”為理念,意在幫助受眾快速了解新聞事件的發展、演變,而且有利于媒體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公眾輿論。
相較于傳統媒體的內容生產優勢,商業網站更擅長內容的整合傳播。以往幾大門戶網站如新浪、網易、搜狐,都是收集整理國內外主流媒體的新聞報道,并邀請一些知名評論員定期發表評論文章,以爭奪網絡話語權,擴大品牌影響力。在公民新聞時代下,商業網站的整合傳播范圍已經擴大到了自媒體領域,例如騰訊在2016年3月發布的“芒種計劃”,通過“2億補貼”和“用戶享受全額收益”來吸引那些堅守原創,深耕優質內容的自媒體進駐企鵝媒體平臺,在手機QQ、微信、天天快報等客戶端實現一鍵多發,從而打造以騰訊為中心的媒體共贏生態圈。從“芒種計劃”我們可以看出公民新聞時代下的商業網站的發展趨勢是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信息整合平臺,即所謂的“媒體生態圈”。在這個平臺上,任何公民都可以借助商業網站提供的技術服務來傳遞信息、發表意見,任何媒體可以利用這樣一個龐大的“中央廚房”來提煉信息、挑選素材。相應地,商業網站有權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并運用大數據技術挖掘用戶的潛在價值。
因此,商業網站應該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平臺管理者。如果將整個媒介環境比喻為信息產品的交易市場,那么傳統媒體是生產商,自媒體是零售商販,而商業網站是大型商場管理者。在過去由專業傳媒機構主導新聞活動的時期,商業網站只需要從電視、廣播、紙媒那里“批發”信息,再轉手銷售給公眾就完成了整合傳播活動;然而在公民新聞時代,商業網站還需要用廣告分成、現金補貼等方式裝飾“店鋪門面”,吸引有著優質原創內容的自媒體前來進駐。當聚集足夠多的信息產品時,公眾就會主動前往“商場”尋求服務,并漸漸成為一種牢固的生活習慣,這也是商業網站構建媒體生態圈的最終目的。
公民新聞時代下,專業傳媒機構與自媒體之間并不是相互對立的。自媒體的崛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專業傳媒機構的發展空間,但仍然無法撼動它的基礎性地位,自媒體只是對專業傳媒機構的平衡與補充。與此同時,專業傳媒機構應該對自媒體抱有敬畏之心,充分認識公民新聞對于傳媒業變革的巨大價值,做到因勢利導,為我所用,從而更好地發揮專業傳媒機構的主導作用。
[1]彭蘭.影響公民新聞活動的三種機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9(4):38-47.
[2]梁紀朋.公民新聞發展現狀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8.
[3]張曉滿.公民新聞時代主流媒體對突發事件的新聞傳播策略分析[J].科技傳播,2015(9):43-44.
G2
A
2096-0360(2016)13-0075-02
陳 坤,河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