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彬許昌人民廣播電臺,河南許昌 461000
廣播新聞與微博互動的得與失
楊紅彬
許昌人民廣播電臺,河南許昌 461000
如今,微信用戶已經突破6億,而微博正有日漸式微之勢。在此時談論微博對廣播的影響,看似不合時宜,實則更為冷靜全面客觀。因為無論如何,微信的朋友圈特質,決定了它不具備公共新聞發布平臺的屬性。而微博與廣播新聞的互動,進入了一個更加便于觀察的平靜期。文章就廣播新聞與微博互動的得與失做詳細探討,并提出應如何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
廣播新聞;微博;互動;創新融合
自2006年Twitter創立以來,微博客作為一個新的互聯網平臺在世界范圍內得到迅速發展。2010年被稱為中國微博發展元年,微博這一網絡社交工具在國內迅速普及。正如很多事物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樣,微博正在興盛之時,2012年3月橫空出世的微信,給了微博當頭一擊。如今,微信用戶已經突破6億,而微博正有日漸式微之勢。在此時談論微博對廣播的影響,看似不合時宜,實則更為冷靜全面客觀。因為無論如何,微信的朋友圈特質,決定了它不具備公共新聞發布平臺的屬性。而微博與廣播新聞的互動,進入了一個更加便于觀察的平靜期。
一種傳播媒體普及到5 000萬人,需要多長時間?收音機、電視和互聯網分別用了38年、13年和4年,而微博只用了短短的1年零6個月,并且也毫無懸念地全方位侵入廣播新聞的傳統領地。
防線被瓦解。2010年,被稱為中國微博發展元年,幾乎所有的突發新聞事件都是由微博率先報道的,而2010年的“7·23動車事故”更是將微博推向了信息匯聚、觀點發散的高潮。
由此,微博新媒體已經突破了傳統的限制而直接進入了新聞制作和傳播的領地,微博信息的發布者已經開始和專業的廣播新聞工作者搶飯吃。技術的發展和無處不在的微博用戶的信息發布行為,時刻沖擊著廣播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敏感、專業素養和責任意識。
壟斷被打破。在傳統的媒體傳播過程中,作為普通受眾的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始終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也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信息都是從媒體傳播而來的;就個人這一層面而言,由于不是身臨其境、置身其中,缺乏主觀選擇能力而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可是,在微博時代,這一局面被打破了。從角色上來講,微博讓越來越多的個人從新聞事件的局外人、旁觀者搖身一變,成了新聞事件的目擊者、傳播者和評論者。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受眾是被動的,而在微博時代,受眾則是主動的,這種身份的轉換是一次革命。傳統媒體的壟斷之網也由此被漸漸地撕開和打破。
智能被讓渡。實踐中,許多廣播媒體片面地或將公共屬性與政治屬性混為一談,或將公共屬性納入政治宣傳屬性之中。在一樁接一樁的社會突發公共事件當中,本該履行社會職能的廣播媒體通常選擇了集體失語,這無疑給了眾多公民記者一試身手的機會。他們來自突發事件第一現場,以手機等現代通信設備為工具,以微博為平臺,迅速在傳統媒體所屬的公共空間醞釀輿論風暴,并推動著事態向前一步步演進。
受眾被分流。就廣播節目來說,其一個主要特點是不間斷、高頻次地制造熱點、焦點話題,吸引受眾參與討論、產生共鳴,源源不斷地為受眾提供談資,不斷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與此不同,微博則是靠著其廣泛性、開放性和參與性而讓受眾獲得了滿滿的歸屬感。當下,許多廣播觀眾,特別是那些年輕的受眾,都表現出了極高的表現欲,不僅僅是像過去一樣僅僅滿足于“聽”,而是在“聽”的同時還要表達意見,發表看法,發出聲音,有的甚至還參與到廣播節目的策劃和錄制中來。借助網絡這個平臺,他們的回應得到了最大化,共鳴得到了最大化,認同得到了最大化。受此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受眾轉而走向網絡,造成傳統廣播聽眾群體老齡化趨勢愈來愈明顯。廣播媒體的聽眾在一定程度上被分流。
微博的迅猛發展,也引起了傳統媒體的高度重視,促使傳統媒體不斷審視、認知并逐步嘗試著利用這個傳播手段。當前,盡管有眾多廣播媒體也推出了自己的官方微博,眾多廣播從業者也注冊并認證了自己的微博,然而目前大部分廣播媒體還只是將其作為傳統節目(板塊)的一個延伸,忽略了微博所特有的外部與個體的互動及其他開放型功能。就關注的對象來看,微博突出的都是個體,是一個又一個栩栩如生的“人”,即使是那些官方賬號,也總是被用戶下意識地當作某一個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而不再是一個僵化、冰冷的符號。受微博的影響,廣播和聽眾之間的交流方式,就會變單向交流為雙向交流,打破彼此之間的差異和隔閡藩籬,實現平等交流。然而,就目前各地廣播新聞試水微博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和不足,突出表現在:活躍粉絲少,廣播新聞微博的轉發和評論少,官博新聞微博很少成熱點,廣播媒體微博與粉絲互動性弱,等等。
作為傳統媒體,廣播也有被某種新媒體超越的可能,然而廣播仍然是一支獨特而強勢的媒體力量。在清醒認識自己的同時,依然要堅持做到與時俱進,適度創新,如此才能在微博時代更好地與之共舞。
3.1堅守新聞,凸顯廣播特質
新聞報道是所有媒體的第一要務,是媒體的本質屬性,是媒體的立身之本,廣播媒體也不例外。新聞有別于宣傳。長期以來,許多廣播媒體將新聞與宣傳混為一談,使得“廣播新聞”的新聞性降低,廣播媒體的公共服務職能缺位,從而導致了尷尬局面的出現:過去是以正面宣傳為主的宣傳在和小道消息的競爭中吃敗仗,而如今廣播新聞是在同微博、網絡的競爭中吃敗仗。在微博時代,微博新媒體挑戰的就是廣播新聞的新聞性和公共性。因此,對于廣播新聞從業者來說,堅守新聞特質,并強化廣播媒體的新聞屬性,充分依托廣播媒體的傳統優勢,發揮廣播媒體的專業特質,大力提升廣播新聞的信息傳播能力是當務之急。
3.2借勢微博,優化廣播傳播
微博的即時、廣泛、便捷、草根等特性,決定了傳播特性和影響力的無可比擬,這一點在突發公共事件中尤其明顯和突出。因此,廣播媒體就可以通過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實施微博化傳播新模式,以此彌補自身存在的稍縱即逝、互動僅僅停留在節目中等短板。第一是要善于“搶”,將重要的突發事件搶先在微博上發布,并即時更新消息,從而彌補時效性的不足。第二是善于“轉”,用足用活廣播新聞權威性的優勢,并設法將其轉化為網絡“風向標”,把握話語權,占領輿論高地,打造影響力,因為相比微博用戶的草根性,廣播從業人員以其專業、權威、可信度見長。第三是善于“設”,在微博上設置討論話題,主動與粉絲互動。第四是善于“用”,將微博作為廣播新聞工作者尋找線索、鍛煉新聞敏感和獲取報道靈感的理想平臺。第五是善于“借”,將微博作為廣播媒體加強自身推廣的平臺和窗口,營造“溫度”,保持“存在感”,提升廣播媒體的復合傳播力,打造廣播媒體的品牌號召力。
3.3競爭錯位,發揮平臺優勢
微博的特點在于即時、廣泛、便捷和草根,而廣播的特點除了即時、快捷之外,更多地表現在深度、權威、可信和整合上。微博時代,廣播新聞不能隨波逐流,更要堅守自己獨特的優勢,獨辟蹊徑,實施錯位競爭,這是廣播乃至整個傳統媒體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廣播新聞依托其權威性、信息把關下的可信性和連續的深度報道的特性,以及廣播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往往可以憑借其后發優勢搶占新聞板塊,從而贏得受眾的心。
3.4開放平臺,實行深度融合
在三網融合和手機移動終端以及全媒體發展的大背景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傳播方式的交流融合已是大勢所趨。當前,盡管自媒體與傳統媒體、廣播與微博互動熱鬧非凡,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廣播與微博的融合還處于較為原始、較為初級的階段,遠沒有實現“深耕細作”式的交流融通,雙方的互動和合作也僅僅停留于互聯網這個平臺而已。一方面,微博還不能和現有的廣播信息傳播平臺實現“交流融通”“合二為一”;另一方面,廣播固有的傳輸和播出平臺空間資源優勢等依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今后,我們的廣播媒體應當主動融入三網融合的激流,依據我們國情、民情,適度開放廣播新聞節目平臺,在嚴格把握導向、篩選審核、掌控核心資源的前提下,大膽探索與微博、網友聯動開展廣播新聞報道的新途徑,以此為紐帶,吸納更多的網友參與,將網絡平臺優勢轉化為廣播平臺優勢,將微博粉絲優勢轉化為廣播影響力優勢。
[1]丁輝.關于在新聞報道中滲透人文關懷的研究[J].今傳媒(學術版),2014,18(4):131-132.
G2
A
2096-0360(2016)13-0098-02
楊紅彬,許昌人民廣播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