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清(信陽水利局)
最美家鄉河
——浉河
□雷玉清(信陽水利局)
信陽是一個承載著八百多萬人口的地方,歷史上從信陽走出了無數仁人志士,他們有將軍、部長、學者、商人,也有出外謀生的農民工。離開信陽,他們都會有一種斬不斷、理還亂的“鄉愁”,那就是思念浉河。浉河是淮河中上游的一級支流,干流河道長141.50 km,流域面積2070 km2。她穿信陽中心城區而過,是信陽人心目中最美家鄉河。
浉河位于江淮分水嶺的北坡,其源頭在大別山與桐柏山首尾銜接處,有武勝關、平靖關、九里關三個險要隘口;有雞公山、應山兩處旅游避暑盛地;有“五云”(東云山、集云山、連云山、天云山、云霧山)、“兩潭”(黑龍潭、白龍潭)等中國名茶——信陽毛尖的著名茶山。藍天白云、蒼山碧水、溪流瀑布、勁松修竹、奇花異草……美麗景色不遜江南。
源頭的活水形成一股股細流匯集成小溪、壯大成浉河,蜿蜒曲折,一路歡歌走出深山,在其即將進入信陽市中心城區的西邊,化著一個美麗的少女,頭頂著一顆巨大的明珠——南灣湖款款而來。南灣湖是新中國成立后為響應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而首批修建的治淮工程,水面達80多km2,碧波蕩漾,錦鱗游泳,鳥語花香,游船如梭,是國家5A級景區。浉河由南灣大壩泄出,隨之進入信陽中心城區,在城區穿過12座橋梁,跨兩座橡膠壩,一座攔河樞紐,融入下游廣袤的濕地、農田,流向淮河,奔向大海。
浉河,她神奇而美麗,承載著信陽人的希望和未來。
她是信陽人的鄉情河。每一個信陽人都忘不了兒時浉河清澈的細流,柔軟的黃沙,嫩綠的水草,無盡的魚蝦。她是兒童的游樂場,大家在河邊看魚鷹捕魚、漁人撒網,心隨魚兒的出水而雀躍。每一個信陽的女人都忘不了河邊洗衣、乘涼、嘮家常的愜意,勞作了一天,讓河水將一家的汗水洗去,把辛苦的煩惱帶走,讓甜蜜的希望升起。每一個信陽的男人,都忘不了浉河肥美的魚蝦,甘甜的河水,干活回來,用浉河水泡上一杯毛尖茶慢慢地喝著品著,不一會兒就疲勞盡消,心曠神怡。如果再上盤浉河的“河鮮”,配上用浉河水自釀的燒酒,那可真是神仙樣的生活。且不說肥美的青、草、鰱、鳙等主要經濟魚類,僅那溪間叫不上名子的小雜魚就有一、二十種,它們個頭不大,多數長不足寸,信陽人統稱之為“小貓魚”,這些魚平時是逮來喂小貓的,可一經巧手的信陽女人一炕一燜,就變成了男人、孩子都喜歡的人間美味。
她是信陽的生態河。浉河上游群山連綿、綠樹成蔭,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在“南灣湖”為中心形成了方圓近千平方公里的淮河源生態自然保護區,區內有各種鳥類200多種、魚類60多種。中游經二處橡膠壩、一處攔河樞紐形成三個階梯式人工湖,總面積達400 km2,加上兩岸生態綠地,構成了長30 km的綠色生態走廊,其間水鳥成群、游人如織,“數千游人優岸釣,十美白鷺逐水翔”是這個生態走廊的真實寫照。下游濕地、灘地、農田相間,是一幅天然的田園詩卷。
她是信陽的民生河。沿河兩岸已建成游園、公園、廣場20多處,種植綠樹草坪100萬m2,每天都有數萬市民在浉河兩岸休閑、散步。浉河及南灣水庫每年向信陽市輸送城市生產、生活用水5000萬m3,向下游120萬畝農田提供灌溉用水2億m3,向群眾提供優質“南灣魚”1000多萬斤。這些魚遠銷北京、鄭州等大中城市,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漁業品牌。
她是信陽的發展河。作為信陽的母親河,浉河不僅為信陽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水資源支持,還為信陽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生態、文化、旅游資源支撐。為了讓浉河更好地造福信陽,河南省委、省政府及信陽市委、政府不斷加大浉河保護力度,分別制訂出臺了《河南省信陽南灣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信陽市浉河管理辦法》。2012年3月,國家財政部、環保部將南灣湖水庫列為全國17個重點湖泊生態保護重點項目。保護浉河、愛護浉河已成為信陽人民的共識,近年來浉河生態環境正變得越來越好,水更綠了,山更清了,生物多樣性得到逐年恢復了。
她是信陽的文化河。依河而建的信陽自古以來就伴著浉河的清流而發展。那緊貼河邊的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信陽古城墻日夜都在與浉河悄悄私語;那城中支流入河處明代萬歷年修建的三拱小橋——大拱橋至今還在服務著信陽人;那離河邊不遠的元代建筑信陽文廟、南宋建筑準提庵、齊梁年間始建的賢隱寺時時都在回憶著浉河久遠的往事;那河南津口的菱陂驛(今屬浉河區五星辦事處),當年是同駐馬店市(驛城)一樣的重要驛站。明代“文壇四杰”重要人物何景明生在浉河邊、葬在浉河邊,一生寫有與信陽浉河有關的詩詞達百余首。清乾隆年間,時任信陽知州的著名詩人張鉞就信陽景色賦詩八首,其內容也多與浉河有關:浉河泛月,賢嶺松風,龜山雪晴,雷沿吐霧……它們或在浉河上,或在浉河邊,歷來為往來信陽的文人騷客所陶醉。如今浉河及其兩岸人不僅保留著大部分古時信陽的老八景,而且又添了“新八景”,那就是浉河邊上可俯觀信陽景色、體驗信陽文化、親近浉河山水的望湖軒、聚賢祠、茗陽閣、申伯樓、龜山亭、琵琶臺、河洲榭、平山塔。每年元霄節群眾在河中放河燈,成千上萬的河燈燦若繁星,宛如人間銀河。八月十五的龍舟賽是信陽游子揮之不去的鄉愁。白天龍舟賽后,夜晚借著月色乘船到河中賞月則成了文人心目中難忘的美景——浉河泛月。
她是信陽的故事河。浉河之所以叫浉河,那是因為遠古的時候有位叫胡超的賢人,他剛正不阿,隱居在浉河岸邊,向人們傳道授業,人們尊他為師,稱這條河為師溪。南北朝時因溪從水改師溪為浉溪。齊建武二年改為浉水,今名浉河。后來居住在浉河邊的人們也都受先師影響,形成了尊師重教、行俠仗義的性格。傳統京劇《四進士》這出戲描寫的宋士杰,就是浉河邊上一位愛打抱不平的人,他生于明代嘉靖年間,生性耿直,代人寫狀子,不講報酬;幫人伸冤訴屈,不畏權勢,平時開飯店謀生。《四進士》里講,他開飯店的地方就在信陽州西門外,西門在明代重修過,重修之前,西門曰“望堅”(取可望堅山之意),重修之后改為“浉門”(取迎接浉河之意)。就是這樣一個住在浉河邊,營生在浉河邊的人幫助新蔡弱女子楊素貞打贏官司,使楊素貞的沉冤得以昭雪。京劇《四進士》對宋士杰所給予的頌揚,也深為廣大人民群眾贊許。毛澤東主席在1958年巡視南方,路過信陽的時候,在專列上接見信陽地區有關領導時,專門問到過宋士杰其人其事,被傳為佳話。
她是信陽的和諧河。由于浉河地處江淮分水嶺北坡,整個河流特別是中上游河段河短流急,加之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汛期極易形成暴雨洪水,非汛期(甚至汛期)又易出現持續干旱,洪旱災害經常發生。為了除害興利,建國后信陽人民圍繞浉河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隨著南灣水庫(南灣湖)、南灣灌區及浉河沿岸堤防的建成,浉河已由過去的桀驁不馴變得越來越溫柔賢惠,浉河正以她10億m3的水資源、40 km的岸坡堤防、120多萬畝的農業灌溉面積向信陽人民奉獻著她的愛,使信陽成為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信陽人民也用扮靚浉河、保護浉河的行動來回報母親河,人們在河中種植水草、投放魚類,在岸邊種植樹木、花草,使浉河成為人水和諧河。在有效保護南灣水源地生態環境的同時,南灣湖用她優美、溫暖的胸懷,每年熱情地接待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百萬游客。浉河兩岸建有各類沿河親水平臺30 km,每天都有數萬市民在河邊或沿河散步、跳舞,或依岸垂釣、下棋、聊天、品茶。
浉河,信陽人家鄉最美的河。來到信陽,誰都會光顧浉河、享受浉河,體會浉河的秀美與和諧,她是一幅寫畫在北國江南、江南北國的信陽《富春山居圖》。她的妝點與付出,為信陽榮獲中國十佳宜居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10強)、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休閑城市(30強)、國家級生態示范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最環保示范市(10強)等榮譽添上了靚麗的光彩。隨著國家淮河生態經濟走廊建設實施,隨著信陽山水林田湖生態綜合治理工作的推進,浉河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最美家鄉河,最美是浉河!
(責任編輯:宋大春)
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