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芝
?
新時期農村勞動力轉移市場現狀與對策研究
劉維芝
(中共招遠市委黨校,山東煙臺 264000)
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勞動力市場因素,主要表現為:城鄉統一勞動力市場沒有形成、勞動力市場服務發展落后、市場監管不夠等。因此,文章對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市場供求因素進行分析,并為如何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進行策略思考。
農村剩余勞動力;勞動力轉移;市場供求因素
農村勞動力是指戶籍所在地為農村社區人口的15到64歲男性和女性個人,其中不包括在校的學生、服從兵役的人以及因為身體原因不能進行勞動的人。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是指我國農村中沒有進行充分就業的勞動力,而勞動力的不充分具體是指平均每個單位農村勞動力每年的有效工作時間低于公認的單位農村充分就業有效工作時數標準。可以概括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指農村的勞動力呈現一種“剩余”的狀態,在“剩余”的狀態下,轉移變得必不可缺[1]。
2.1 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多且呈現持續增長趨勢
我國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農村勞動力本身基數大,我國13億人口中有8億多的人口在農村,其中8億人中有將近5億人構成我我國的農村勞動力。與此同時,我國現階段的耕地面積只有19畝,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金城下,導致人多地少的矛盾問題突出。在改革的深化發展下,我國農村生產力將不斷提高,為此導致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多。
2.2 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科學文化素質較低
伴隨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素質對于人的生存和發展來講越來語重要。但是,現階段我國農村人民普遍受教育文化程度低,農民的科學文虎素質低,因而導致總體的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口素質低[2]。
2.3 農村剩余勞動力難以就業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的是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及就業制度,對農村勞動力的整體流向帶來了嚴格的限制。雖然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政策得到了很大的改變,但是農村勞動力的流動發展仍存在很多困難,構成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制度障礙。
3.1 勞動力供求比例失衡
根據勞動和社會保障不所長介紹,自從十一五以來,我國城鄉新增長的勞動力達到了2千萬元,將退休勞動力市場的農村人員排除,城鎮每年新增的勞動力達到了1千萬人,加上其他下崗人員,每年需要安排就業的人達到了2.4萬人。而在需求方面,我國每年需要安排崗位的人員達到了1.2萬人左右,最終導致年度勞動力的供求差在1.2萬人左右。因此可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勞動力的發展使供大于求[3]。
3.2 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快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大
企業的發展目標是追求利益實現的最大化,具體表現為以較為低廉的勞動力作為生產要素替代大量的資金投入促進企業的發展運營。這種低廉勞動力的成本需求和高利潤的發展目標實現加劇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快速發展。加上資產的專業性強,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一旦進行升級改裝,早期的成本投入就會很難收回。要想使企業進行升級改良,就需要實現企業升級中邊際收益超出邊際成本。其中企業的升級力度一方面受政府扶持政策的影響,一方面受企業在升級中獲得的收益和成本比較影響。市場對企業升級發展影響意義深遠,是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如果企業順應市場發展要求,就會獲得良好的收益,對改革投入的成本也會降低。相反就不會獲得良好的收益,企業改革需要投入的成本也會增加。
3.3 新農村的建設發展
新農村建設發展不僅在制度上體現了新的特征,最重要的是在人上新的改變。伴隨黨十七大的召開,新型農民一詞被提出。同時,關于組織開展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任教扶貧的制度,吸引了很大大學生到偏遠農村進行工作,為了實現大學生到農村的更好發展,完善了農場主和新型農民的合作機制,對新農村面貌進行了改進。
4.1 實現對勞動力資源的優化
職業教育下的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工程是為我國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對經濟增長方式服務的。對于職業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首先提高城鄉勞動力的就業水平、創業能力。其次,要根據市場經濟道德發展變化以及勞動力的變化需求,及時調控把握好職業教育的培養方向,特別是要加強對新增勞動力和下崗勞動力人的技能培訓,提升城鄉人員的就業率。最后,有關人員要積極引導農村富余的勞動力向非農行業以城鎮轉移,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同時也要加強對現代農業的發展,不斷完善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
4.2 加快產業升級的步伐
隨著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技術本身的特點優勢能夠代替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因此實現對傳統農業的信息化改造發展就變得尤為重要,首先,可以對傳統產業的發展進行技術創新,提升傳統產業的附加值。其次,實現對傳統產業的擴張組織結構創新,加強完善對企業發展的整合和充足,促進傳統產業的陣興發展。促進產業的整合重組的方式包括加快企業之間的并購發展,提升產業的整合能力,積極組建和生產力相適應的企業發展集團。
4.3 形成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的分析制度
為了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需要對就業的服務功能進行完善,加強對職業供求分析制度的建立,在充分利用市場勞動力發展信息的同時根據供求變化適時調整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狀況分析制度主要包括對勞動力市場職業供求信息的調查收集,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統計匯總、生成相關的的分析報告等,并通過多種方式在當地公布季度的分析報告,從而幫助用人單位找到合適的雇傭工,減少農村勞動力的閑置,緩解人們的就業壓力。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專業,相關人員需要引導人們及時把握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發展,不斷加強對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勞動力企業升級發展,并在勞動力市場專業供求分析制度的支持下實現對勞動力市場信息的有效獲取,進而實現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充分利用,緩解人們就業難的問題。
[1]姬雄華,馮飛. 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勞動力市場影響因素與對策[J]. 商業研究,2007,10:163-165.
[2]莫秀蓉. 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市場供求因素及對策分析[J]. 經濟縱橫,2008,05:58-60.
[3]張務偉,張福明. 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和異地就業影響因素實證分析——基于對山東省17地市1873戶農民的調查[J]. 農村經濟,2008,06:103-106.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market in the new era
(Party School of Zhaoyua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 Yantai Shandong 264000)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bor market factors, mainly: did not form a unified labor marke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labor service market development has lagged behind, market supervision insufficient. Therefore, the effect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were analyzed, and how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of strategic thinking.
Rural surplus labor; Labor force transfer;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
(責任編輯:張時瑋)
F241.2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6.052
1672–7304(2016)06–0115–02
劉維芝(1969-),女,山東招遠人,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