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
高校就業教育過程共管教學模式探索
張丹
(福州職業技術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
本文對政校企協同模式職業教育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就目前政校企協同合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研究,尋求一種有效協調政校企三方在職業指導課“過程共管”中相互配合、無縫銜接的新途徑,以達到產學研相結合,發揮出政府服務的決策力,高校專業化水平優勢及企業市場開拓力,打造協同發展新平臺。
政校企協同合作;職業指導課;過程共管
企業招工難、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沖突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主要問題之一。以區域經濟、產業發展、人才培養、實習就業緊密結合的政校企協同模式在職業指導課的“過程共管”是政府、高校及企業三方創新合作發展的新途徑,為學生搭建發展平臺,打造從專業選擇到教育培養再到就業創業的一條龍人才輸送服務體系。
1.1 高校與政府戰略合作
《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提升高校特色辦學,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己任,將教育與產業發展相結合,形成全方位有效服務體系,促進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教育發展戰略。高校與政府戰略合作,依靠高校知識資源和人力資源開展課題研究,將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效益,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高校利用教育優勢積極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提高所在地區居民文化素質和勞動力職業技能水平,擴大再就業[1]。同時,政府在行政方面給予高校開展課題研究充分的資源支持,在高校開展課題研究過程中,為其提供科研信息、項目資料、爭取科研經費等便利。
1.2 高校與企業戰略合作
目高校在校企協同模式下,根據我國經濟發展人才需求及社會發展功能性人才需求,開設對口專業,因材施教,采用具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教育手段,本著為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社會培養服務型人才的教學宗旨,贏得社會及企業對高校人才的認可。同時,企業主動與高校形成產業、人才的對接,利用高校資源優勢為企業發展創建先決條件。校企合作不僅僅局限于人才的供輸關系,應更加深層次的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可以以項目為導向建立校企合作實踐、實習、實訓基地,利用高校資源優勢、技術優勢,拓展企業市場,凝聚企業技術核心力。
2.1 政府主導作用薄弱
國家對深化校企合作,開展高校特色辦學,推動高校人才崗位就業落實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思想,但是在落實過程中,各級政府關于政策的落實和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與監督作用仍缺乏力度,政校企合作難以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深度合作模式,由此在政校企合作成果方面進展緩慢。
2.2 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企業對與高校合作缺乏合作的積極性,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業商業數據的保密性、安全性要求較高,商業數據對于企業戰略發展和市場競爭非常重要,對相關設計文件和先進技術都需要嚴加保密。因此,企業在與高校合作期間,雖然根據合同接收高校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但是在關鍵技術和涉及到企業深層次內容時,往往都選擇讓學生回避,對于學生的企業指導只能停留在點到為止的狀態,學生難以真正融入到企業真實業務操作的平臺進行鍛煉。這種實習實訓過于形式化,學生在企業也難以得到技術提高的預期的效果。
2.3 跨領域校企合作未落實
高校在選擇與企業合作中,本著專業對口企業為優選的原則進行專業對口實訓。而對于跨領域、跨產業、跨行業的校企合作并沒有作為校企合作方向被落實。這導致企業難以與高校人才有效對接,而高校也難以有效開展學生崗位實訓人才培養。
3.1 擇業指導中的“過程共管”
政校企協同模式下的職業指導課對擇業指導工作的突破口在于對學生所學專業在未來的社會經濟中地位和作用作出客觀的評價,同時對職業素質的要求和學生自我認識等問題進行指導。在此過程中,政府作為平衡社會職業人才分工的管理者,在擇業指導中應對未來社會和職業發展作出明確要求,詮釋各職業在社會分工中的重要性和社會價值體現,樹立學生正確的職業理想和正確的職業觀。高校作為學生職業的教育機構,在擇業指導中應讓學生認識專業、了解專業所對口職業,可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向往,并通過綜合評價給予學生專業選擇的建議,輔助學生認識自我,明確學習方向。企業作為學生畢業就業的人才主要輸入對接單位,在擇業指導中,應明確所需人才綜合職業素質要求,并做出職業未來的發展規劃解釋,明確學生學習目標,讓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通過學習滿足企業職業發展要求的能力和素質[2]。
3.2 創業指導中的“過程共管”
為結合現代社會與市場經濟的發展,政府在大學生創業指導中充分給予政策支持,減免稅收、擔保貸款及建立創業融資平臺等方式全力支持大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愿意創業、敢于創業。高校充分發揮教育優勢,在創業指導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人際關系教育、創業技能教育及挫折教育,具有創業品質,會創業、創好業。企業為學生提供創業方法和創業途徑,將創業的基本條件和基本素質要求灌輸到學生心中,并為學生提供創業所需的物力、財力、人力支持。
3.3 就業指導中的“過程共管”
由政府出臺就業指導政策,根據地區經濟特點和就業市場情況,為學生畢業后的職業選擇和社會角色分工提供正確的方向指引。高校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傳授學生有關就業知識和求職技巧,調整學生就業心態,使學生能夠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企業作為高校畢業生的接收單位,要讓學生正確認識自身能力與崗位之間的匹配程度,并指導學生通過自我學習和完善,能夠達到企業用人標準。
以政校企協同合作,產學研相結合的職業指導課“過程共管”需要緊密結合經濟、產業、行業確定教育類型,充分發揮三者各方資源優勢形成高度戰略合作關系,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在政校企合作過程中,只有政校企三方協同配合,緊密聯系才能體現出職業指導課的價值,進而達到各方多贏的目的。
[1]和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促進政策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3(01)
[2]張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長春師范高校學報.2012(05)
Probe into the teaching mode of the course of employment education in Colleges
(F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zhou Fujian 350108)
This paper of government,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ve mod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the current government, school and enterprise collaborativ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operation study, seek for an effective coordination of government, school and enterprise in Vocational Guidance Courses "process management" in mutual cooperation, new ways of seamles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research combining, play a servic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the advantages of professional level and enterprise marketing force, build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platform.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Vocational guidance course; Process management
(責任編輯:張時瑋)
F241.4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6.069
1672–7304(2016)06–0149–02
張丹(1982-),女,福建福州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