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新軍
中藥腎毒性研究進展
萬新軍
近年來,醫療技術的發展使得中草藥及其制劑得以廣泛應用,世界各地對中醫藥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增加。但由于人們對中藥的認識不到位,致使其盲目、大量、長期使用中藥,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人們的生活及生存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近年來,隨著國家相關法定法規的制定,其在規范及制約中藥使用的同時,也促進了中藥毒性的研究。本文主要就中藥腎毒性的研究進行概述,以期能夠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中藥;腎毒性;原因;作用機制
一直以來,中藥以其副作用少、臨床療效好等優勢被臨床廣泛應用,但是,近年來,關于中藥的用藥不良反應的相關報道越來越多,中藥腎毒性[1]是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近年來,中草藥及其制劑在臨床廣泛應用,但是,由于人們對中藥缺乏認識,導致臨床出現盲目、大量、長期應用中藥,從而引起腎損傷[2]。據統計,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均采取法律條令限制進口含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國家相關部門也制定了限制及規范中藥使用的法律法規[3]。本研究主要就中藥腎毒性的研究進行概述,以期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1.1 長期或大量用藥引起蓄積中毒 腎臟的主要功能是通過腎小球濾過使人體內的藥物代謝產物排出體外,維持內環境的穩定狀態。大量使用中藥及其制劑,導致藥物無法完全并及時排出體外,腎臟組織內的藥物濃度過高,從而引起腎損傷。既往文獻報道,大量服用車前草或益母草可引起腎衰竭[4]。文獻資料記載,某些中藥本身則具有腎毒性作用,大量或長期服用,可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引起腎臟組織受到損害。木通、雷公藤等藥物可引起腎衰竭或腎小管間質受損等,雄黃等重金屬藥物由于排泄緩慢,也可引起腎臟損害[5]。而近年來,也有報道稱,過量使用莪術、朱砂與三棱可依法腎損害。跟據“藥典”中的記載我們可以得知,益母草的常規用藥劑量在15~30 g的范圍之內,木通在6~9 g的范圍之內[6],對于近幾年來發生的有關腎損害的報道當中,就有因為長時間過量應用益母草和木通引發的中毒。
1.2 誤服或濫用毒性中草藥 在服用中草藥的過程中,由于許多中草藥的外觀及種類的相似性較高,且品質繁多復雜,容易引起誤服具有毒性的中草藥,造成腎臟損害。例如木通分為木通科和馬兜鈴科植物木通兩類,前者無毒性作用,后者可引起急性腎衰竭;防己分為漢防己和廣防己,后者的藥物成分中含有馬兜鈴酸,具有一定的毒性;山豆根含有北豆根和廣豆根,廣豆根具有較強的毒性。關木通含甲醚、馬兜鈴酸與馬兜鈴酸D等成分,性寒,具有一定毒性,若過量使用可導致急性腎功能衰竭[7]。
1.3 配伍不合理 在進行藥物配伍時,未遵循配伍禁忌,導致有些藥物相互之間作用,產生毒副作用,從而引起腎損傷[8]。例如,復方甘草合劑與大黃聯合使用,可產生沉淀,對腎小管上皮細胞造成損傷;五味子、山茱萸等藥物與磺胺類藥物聯合應用,對磺胺類藥物的溶解度造成影響,降低藥物溶解度,引起腎損害[9];葡萄糖注射液與注射用雙黃連聯合使用,出現不溶性微粒,影響腎臟代謝,從而造成腎臟損傷;由麻黃制成的中成藥和優降糖與痢特靈進行聯合應用時,會引發腎上腺素與多巴胺大量積蓄現象,并由此產生毒副作用;一些含有多糖亦或者是蛋白質的藥物,當其和青霉素與慶大霉素進行配伍使用時,將會提高患者出現過敏反應的概率[10];因此,掌握中草藥之間的藥物配伍禁忌,能夠有效避免腎毒性的發生。
1.4 煎制或炮制不當 在中草藥中,某些藥物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前需進行炮制方能入藥,從而消除或降低藥物本身的烈性或毒性,保證用藥的安全性較高。但是,煎制或炮制不當,則容易適得其反,引起腎臟損傷[11]。雄黃水飛能夠降低其藥物的毒性作用,加熱后則可形成砒霜,對人體造成嚴重危害;蒼耳子、巴豆等進行炮制后可以將毒蛋白有效去除。而對于某些藥物而言,煎煮時間不適當,則易導致腎損傷,例如,久煎烏頭類藥物能夠使其藥物毒性明顯降低,山豆根則不宜久煎,否則容易導致其毒性增加[12]。針對滋補類以及礦石類的藥物,也許久煎,而芳香類以及解表類的藥物則需短煎;此外,雷公藤也應采取久煎的方式[13]。另一方面,煎煮器具使用不恰當,也極容易增加藥物的毒副作用,比如:使用鐵鍋亦或是鋁鍋進行煎藥時,便會提高藥物的毒性。
1.5 其他原因 某些藥物本身并無藥理毒性,但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可引起腎臟毒副作用,例如特異性遺傳體質或過敏性體質患者,用藥后可出現特異性反應;也有報道稱,有些患者在特殊時期特殊反應狀態下使用穿琥寧亦或者是丹麥注射液后會出現急性過敏反應,進而引發急性腎衰竭、腎間質損傷等;有些患者盲目用藥,也可導致腎損傷;除此之外,由于運輸或貯存不當,造成藥物污染后,也可引起腎毒性,例如放射性元素、殘留農藥、微生物、重金屬離子等物質污染后,嚴重影響藥物的安全性。
2.1 對腎間質造成損傷 馬兜鈴酸類藥物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應用于人體后,可在腎間質產生作用,形成纖維細胞并具有活化作用,增加細胞外基質的合成數量,并減少其降解,促進并誘導腎間質產生纖維化,從而引起腎損傷[14]。細辛、青木香、關木通、天仙藤、馬兜鈴等藥物中均含有馬兜鈴酸類成分,對腎臟具有毒副作用。
2.2 腎小管損傷 漢防己、蒼耳子、雷公藤、白果、馬錢子、鴉膽子、魚膽、雄黃、澤瀉、木通、商陸、昆明山海棠、蓖麻子等藥物可對腎小管內的上皮細胞造成直接損傷。例如,應用廣防己時,劑量過大、用藥較久可引起以腎間質纖維化或水腫、腎小管壞死和空泡變性為主要表現的腎臟損傷。
2.3 腎小球損傷 防己、雄黃、雷公藤、牽牛子、斑蝥、蒼耳子等藥物可對腎臟實質細胞造成損害,引起腎小球變性壞死。既往研究表明,采用大鼠作為實驗對象,采用關木通煎劑灌胃后,觀察大鼠的腎小球變化情況,研究結果顯示,藥物灌胃后大鼠的腎臟內基底膜出現重度腫脹、腎小球明顯增大,且存在致密物質沉積于基底膜,提示中藥對腎小球具有損傷作用[15]。
2.4 其他 除了對腎小球、腎小管、腎間質等造成損傷,一些中草藥還能導致消化道癥狀,引起惡心、嘔吐、腹瀉等臨床表現,從而使血容量明顯降低,使腎血流量明顯減少,最終引起腎功能不全。引起胃腸道反應的藥物包括瓜蒂、商陸、光慈姑等;引起溶血反應,從而損害腎功能的中草藥包括蜈蚣、獨活、海馬、水蛭等,能夠使患者出現溶血性反應,繼而引起腎損傷。巴豆、檳榔、蘆薈、白頭翁、防己等藥物中的有毒成分及其代謝產物在經腎臟排泄的過程中,額引起腎炎樣改變。
中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臨床療效顯著,但中藥毒性也不容忽視,應該引起重視。中藥的不良反應中,腎毒性是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導致其腎毒性的原因較多,盲目、大量、長期使用中藥等均可引起,作用機制也尚未完全明確。所以,為了保證中藥的用藥安全性,應該對中藥進行科學客觀地評價,規范用藥劑量,遵循配伍禁忌,合理使用中藥,降低用藥不良反應,保證其安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醫學領域對中藥腎毒性的不斷深入及研究,腎毒性的發生因素及發生機制將會逐漸明確,有助于降低腎毒性以及提高用藥合理性。
[1] 張廣平,解素花,朱曉光,等.附子相殺、相畏配伍減毒實驗研究[J].中國中醫藥雜志,2012,37(15):2215-2218.
[2] 王煜,易峰,陸海湖.雙黃連對烏頭堿中毒致心律失常治療作用的臨床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11):1866-1867.
[3] 楊春燕,段宇珠,陳時.急性烏頭堿中毒綜合救治的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9):90-91.
[4] 吳建紅,張智華,呂銀娟,等.黃連配伍降低馬兜鈴酸A含量的研究[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14(6):39-42.
[5] 周倩,姚廣濤,金若敏.中藥體外肝腎細胞毒性評價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13,28(3):718-720.
[6] 江振洲,王欣之,孫麗新,等.中藥毒性評價的技術方法與應用[J].藥學進展,2013,31(11):545-554.
[7] 焦云濤,高菁,任彬,等.中草藥肝毒性、腎毒性及對策[J].世界中醫藥,2014,30(1):124-127.
[8] 張茜,金若敏.中藥肝腎毒性及肝腎功能檢測指標的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21(8):105-107.
[9] 郭曉,王萌,朱彥,等.中藥腎毒性機制研究現狀及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中草藥,2015,46(23):3581-3591.
[10] 張景芳,蔣蘆荻,張燕玲,等.支持向量機在中藥腎毒性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2015,40(6):1134-1138.
[11] 錢勇.中藥的腎毒性與腎保護探討[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 12(15):3993.
[12] 張茜,金若敏.中藥肝腎毒性及肝腎功能檢測指標的研究概況[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8):105-107.
[13] 祁乃喜,劉玉梅,何翠翠,等.中藥毒性的代謝組學研究(Ⅱ):吡咯里西啶類生物堿的肝腎毒性[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8(5):448-451.
[14] 胡晉芳.中藥腎毒性研究概況[J].山西中醫,2013,29(5):51-52.
[15] 趙筱萍,咼敏,張伯禮,等.一種基于熒光探針和HK-2細胞的中藥腎毒性物質篩查方法及其應用[J].中國中藥雜志,2013,38(10):1577-158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4.004
河南 450000 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萬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