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祖芳 王祥貴 彭俊 謝志紅 鐘琳玲 陳豐 王誠高
血管內超聲指導下對小血管病變的介入治療
許祖芳 王祥貴 彭俊 謝志紅 鐘琳玲 陳豐 王誠高
目的 對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下對小血管病變的介入治療效果予以研究分析。方法 選用單支小血管病變患者200例,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接受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下介入治療的患者110例(Ⅰ組),接受冠狀動脈造影(CAU)指導下介入治療的患者90例(Ⅱ組)。對2組患者的病變特點、介入治療、術后心臟不良事件等相關指標予以對比研究。結果 2組患者的介入治療均顯示成功,其中I組置入支架156枚;11組置入支架184枚;Ⅰ組置入支架直徑為(2.48±0.25)mm,Ⅱ組置入支架直徑為(2.32±0.31)mm;Ⅰ組支架長度為(26.36±6.54)mm,Ⅱ組支架長度為(36.43±9.75)mm;Ⅰ組支架高壓后擴張率為90.91%(100/110),高壓后擴張率為55.56(50/90);Ⅰ組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為1.82%(2/110),Ⅱ組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為7.78%(7/9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串聯支架上,I組串聯支架42例,Ⅱ組串聯支架66例,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出院的患者分期于術后1、3、6個月予以隨訪,隨訪結果表明,2組患者在術后均未出現不良心臟問題。結論 在小血管病變中,通過對患者應用介入治療IVUS,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指導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超聲檢查;冠狀動脈造影;介入治療
在冠心病介入質量的研究課題中,小血管病變作為其中的重點課題,歷來存在著明顯的爭議性。學界對于任何對小血管予以明確定義,目前尚未有令人信服的說法。在傳統的研究工作中,一般將<3.0 mm的血管定義為小血管,然而依然無法對實際臨床應用中的相關問題予以完全涉及。近年來,由于介入治療技術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同時學界越來越關注洗脫支架(DES)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和發展前景,目前學界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在小血管介入治療的對象上,擬選用≤2.5 mm的血管為宜。此外,隨著當前血管內超聲(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在臨床診治中的應用日益密切,可以預見在冠心病的診治中具有較為明顯的指導優勢。本次研究通過對本院選用的200例小血管病變患者予以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下的介入治療,效果顯著,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用本院于2013年4月~2015年10月間收治的單支小血管(≤2.5 mm)病變患者200例,對其臨床資料予以回顧性分析。接受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下介入治療的患者110例(Ⅰ組),接受冠狀動脈造影(CAU)指導下介入治療的患者90例(Ⅱ組)。其中Ⅰ組患者男65例,女45例,年56~72歲,平均年齡(61.5±4.3)歲,糖年病史患者11例,高血壓患者
53例;Ⅱ組患者男50例,女40例,年齡58~78歲,平均年齡(62.3±3.7)歲,糖年病史患者14例,高血壓患者51例。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史、臨床癥狀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較小,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術前用藥 術前4 h,醫師對所有患者予以口服
300 mg阿司匹林、300 mg氯毗格雷、75 mg氯毗格雷,連續服用
3 d。術后接受低分子肝素常規皮下注射。連續注射3 d。CAU則應用標準Judkins法,從撓動脈等途徑予以處理。
1.2.2 檢查方法 Ⅰ組患者接受血管內超聲(IVUS)檢查,檢查人員在明確患者的實際檢查結果之后,判定患者是否接受介入治療。患者接受介入治療后,再行血管內超聲檢查。檢查人員通過對患者經由IVUS指導下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用以判定是否對患者行支架后擴張處理。Ⅱ組患者接受冠狀動脈造影(CAU)檢查,檢查人員通過對患者經由CAU指導下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用以判定是否對患者行支架后擴張處理。
判定血管內超聲檢查指導下的介入治療是否成功的具體標準評判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剔除CAU介入治療標準后,第一,支架完全貼壁;第二,支架對稱指數≤10%;第三,支架膨展指數≥80%。
判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指導下的介入治療是否成功的具體標準評判因素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殘余狹窄率≤20%;第二,前向血流等級達到TIMI 3;第三,并未發生較為嚴重的夾層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患者的介入治療均顯示成功,其中Ⅰ組置入支架156枚;Ⅱ組置入支架184枚;Ⅰ組置入支架直徑為(2.48±0.25)mm,Ⅱ組置入支架直徑為(2.32±0.31)mm;Ⅰ組支架長度為(26.36±6.54)mm,Ⅱ組支架長度為(36.43±9.75)mm;Ⅰ組支架高壓后擴張率為90.91%(100/110),高壓后擴張率為55.56(50/90);Ⅰ組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為1.82%(2/110),Ⅱ組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為7.78%(7/90)。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04,8.70;χ2=4.09,33.0;P<0.05)。在串聯支架上,I組串聯支架42例,Ⅱ組串聯支架66例,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出院的患者分期于術后1、3、6個月予以隨訪,隨訪結果表明,2組患者在術后均未出現不良心臟問題。
目前在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的臨床診治中,使用支架置入的術后治療方法依然是常用的治療方式之一。隨著當前DES的廣泛應用,其在臨床診治中的迅速普及,成功實現了對于再狹窄病發發生幾率的有效抑制,從而宣示著介入治療研究發展到了新的階段。然而在實際的臨床診治研究中,無論采用何種治療方式,針對小血管病變問題,其診治效果依然有待強化,這也就成為當前醫學工作者所需要解決的重點課題之一。
已有的研究報道顯示,在介入治療中,約為30%~50%的類型對小血管病變有所設涉及。這說明,在我國,著力強化小血管病變的治療效果,具有重大的臨床研究意義與價值。當前在小血管病變的介入治療中,存在著諸多方面的技術應用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于,隨著血管直徑越來越小,此時血管內官腔面積則會呈現出明顯的萎縮狀態,此時醫師在介入治療的實際操作中,其所能利用的可操作性空間范圍也就顯得更加狹窄。另外一方面,由于小血管中的支架擴張問題和球囊因素的影響作用,一方面,小血管會受到明顯損傷,另一方面其耐受性也大幅度降低,這就往往容易導致血管痙攣等并發癥。當術者將支架置入時,此時小血管中,已有的內膜增生問題被進一步地方法,這就使得小血管在接受介入手術后依然存在著明顯的再狹窄問題。此外,小血管在發生病變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長病變、鈣化病變等不同類型的病變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只能夠使用短支架串聯的處理方式解決,這也就進一步地影響了介入治療的臨床療效。
IVUS的檢查方法,能夠通過全方位顯示的方式,對血管橫截面的具體情況以圖像的形式表現出現,其優勢特征為管腔形態呈現較為明了、清晰。IVUS的檢查不僅對于研究人員對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斑塊等問題予以明確,同時還能夠確保對于管腔直徑、病變長度等數據的準確性反應。尤其對于≤2.5 mm的小血管,其檢查指導意義更為重要。另一方面,由于IVUS能夠科學評價介入治療中支架置入的具體臨床療效,因此當前在學界已經成為介入療效的標準評價規范。本次研究通過對我院選用的200例小血管病變患者予以血管內超聲(IVUS)指導下的介入治療,研究結果顯示,2組患者的介入治療均顯示成功,其中I組置入支架156枚;11組置入支架184枚;Ⅰ組置入支架直徑為(2.48±0.25)mm,Ⅱ組置入支架直徑為(2.32±0.31)mm;Ⅰ組支架長度為(26.36±6.54)mm,Ⅱ組支架長度為(36.43±9.75)mm;Ⅰ組支架高壓后擴張率為90.91%(100/110),高壓后擴張率為55.56(50/90);Ⅰ組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為1.82%(2/110),Ⅱ組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率為7.78%(7/9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串聯支架上,I組串聯支架42例,Ⅱ組串聯支架66例,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出院的患者分期于術后1、3、6個月予以隨訪,隨訪結果表明,2組患者在術后均未出現不良心臟問題。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告一致。
綜上所述,小血管病變的介入治療,仍然是當前冠狀動脈狹窄病變的臨床診治領域中的難點,科學合理地予以IVUS指導,在臨床上能夠起到強化治療技術、優化效果效果的積極作用,值得推廣和應用。
[1] 劉永興,彭萬忠,徐澤升.血管內超聲在冠狀動脈臨界病變介入治療中的應用進展[J].醫學綜述,2013,19(1):152-154.
[2] 楊勝利,劉惠亮,Aaron,等.冠狀動脈口部病變介入治療中Szabo技術應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10):867-869.
[3] 張蛟,段媛媛,魏玉杰,等.支架影像增強顯影指導冠狀動脈開口病變介入治療臨床應用[J].介入放射學雜志,2015,24(8):662-667.
[4] 康鳳瓊,劉健,王剛.SonoVue實時超聲造影在超聲介入治療肝癌療效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師雜志,2011,13(6):823-826.
[5] 尚晨黧,王禹,白靜,等.血管內超聲評價冠脈鈣化長度比對介入治療的影響[J].解放軍醫學院學報,2013,34(6):585-589.
[6] 高暉,謝芳元,張清,等.曲美他嗪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冠脈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陜西醫學雜志,2013,42(5):563-565.
[7] 吳鳳霞,樊敏,程雅祺,等.TCDCDFI檢測頸動脈重度狹窄在介入治療后對治療效果評價的意義[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2,44(9):1028-1030.
[8] 楊慎先,李蒙,王楓嶺,等.血管內超聲綜合積分對血流儲備分數界限值冠脈臨界病變治療決策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5,35(7):626-6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4.033
江西 341000 贛州市人民醫院(許祖芳 王祥貴 彭俊 謝志紅鐘琳玲 陳豐 王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