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 凌
(太原科技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網絡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與策略
茹 凌
(太原科技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高校要研究分析網絡時代本質特征、明確網絡思政教育數據意識、順應量化分析新崛起、更新思政教育模式等,更好地展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1 互聯網使大學思政教育與大學生生活更貼近
網絡使得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發生了改變,從原先被動灌輸式教育轉變成積極、主動地學習。互聯網交互式溝通的方式與平等性特點,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教師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以便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心理、學習與生活情況,進而正確引導學生學習。
1.2 網絡可以突破高校思政教育時間與空間限制
在電子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網絡教育不會因為地點與時間而受到約束,僅需一臺計算機一根網線就可以進行網絡交流。而將這些先進技術應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可以任何地點、時間與學生交流溝通,不僅可以共同討論。又可以一對一的溝通,大幅度提高了工作的效率。此外,教育者可通過 QQ、微信與微博等平臺,發布一些思政教育信息,以便學生查閱,從而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效果。
2.1 消極的影響
(1)學生思想比較活躍,但是理性思維比較缺乏。由于網絡環境比較開放,加之,互聯網環境包容性比較強以及高校學生思維比較活躍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活躍,經常會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對現實進行批判。一旦這些學生面臨網絡復雜環境時,這些批判就顯得膚淺與幼稚,毫無說服力[1]。
(2)學生比較重視自我,缺乏社會公德心。近年來,互聯網的使用縮小人們和世界的距離,但是卻導致人和人更加疏遠,再加上,現階段高校學生主要是九零后,這些學生基本屬于獨生子女,比較看重自我,沒有包容心。而且這些九零后學生渴望擺脫家庭以及學校束縛,導致學生沉迷于網絡,和社會、家庭產生隔閡,最終社會公德的缺失。
(3)學生是非判斷能力弱化,價值觀和理想迷失。當今大學生正處在信息爆炸時代,因此,如何選擇有益信息,防止被錯誤信息所誤導,逐漸變成新時代大學生應該關注的重點。由于學生年紀比較輕、生活閱歷不足,是非判斷的能力不足,經常會受到錯誤信息迷惑,從而受到不良思想的影響,最終導致學生價值觀與理想迷失。
(4)學生思想較偏激,缺乏抱負與理想。目前,學生可何時何地上網,這就使得大學生可以及時了解社會動態和信息。但由于高校學生對于社會實際情況并不了解,獲得的信息基本來自網絡,經常會輕信一些偏激、錯誤的言論與思想,導致大學生思想向著偏激與錯誤方向發展。
2.2 積極的影響
(1)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連動性與包容性。互聯網主要特點就是連動性與包容性,人們可以在網絡上匿名發表各種觀點,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不受限制的交流感興趣話題,例如:在貼吧、QQ群與BBS等網絡平臺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網絡開放性、包容性與連動性,使得大學生可以真誠達標觀點與見解。
(2)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現實性與深度性。在互聯網普及背景下,大學生不只在在學習接受思政教育,可以在各處受教。此外,隨著互聯網普及,高校思政教育互聯網能夠聯系企業、政府機關與家庭,以便大學生全面了解社會相關知識,從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現實性與深度性。
(3)提高高校思政教育針對性與有效性。互聯網資源信息比較豐富,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這對于網絡應用者而言,不僅可以獲取信息資源,又可以提供已掌握信息給他人應用。網絡的這種互動性,有效規避了傳統思政教育的缺陷與不足。而且在網絡上學生可以發表真實看法,以便教育者了解學生情況,針對學生自身特點與需求進行教育。
(4)提高了高校思政教育生動性與形象性。在互聯網時代下,學生和教師可以平等的交流,學生可以無所顧忌的發表觀點與見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入一些最新時事,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潛移默化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3.1 建立健全學校體制
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高校課程設置與專業設置,并在各種條件允許情況下,設置思政教育的專業,盡可能培養一些專業學生,同時不斷完善思政教育教育考核機制。高校應該建立思政教育和互聯網技術結合的平臺,構建有效運作機制與組織形式,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但由于相關互聯網信息的建設部對于互聯網內容重視度不足,互聯網信息建設部一般只是實施技術層面信息管理與處理,這就導致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存在缺陷與遺漏。因此,需要構建高素質思政教育的教師隊伍,盡可能滿足高校學生的教學需要。
3.2 給高校學生創造綠色上網的空間
目前,高校主要通過推動校園網絡的建設,構建網絡和學生學習有關的健康學習環境,例如:社會實踐、網絡心理咨詢與校園活動特色網頁,以便學生學習與瀏覽,將學生注意力引至健康的校園文化上,給思政教育的工作奠定基礎。高校教育者需要及時分析網絡上的一些敏感問題,盡可能不要讓不良信息流入校園,影響到學生學習。學校還要制定一些管理制度,尤其一些自帶計算機進校的學生需要嚴格進行管理,應用相關管理制度約束學生上網的行為,例如:教學區域的網路覆蓋控制,休息時間寢室區域網絡的覆蓋。
3.3 對傳統兩課教學的模式進行改變
(1)積極應用網絡方式,占據網絡思政教育的陣地。高校應該建設和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有時代特色、有吸引力、寓教于樂的紅色網站,同時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完善與改進,吸引高校學生在上網時主動瀏覽紅色網站,使得大學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思政教育。還有把最新思政理論的成果傳到網絡上,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給學生傳輸新知識,同時可以及時給學生答疑解惑,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夠規避傳統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進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質量與效果[2]。
(2)對傳統兩課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發揮網絡思政教育作用。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互聯網與多媒體主要變成現代化思政教育發展趨勢。國內教育要想跟上世界步伐,需要對教育的信息化進行全方面改革,推動思政教育向著現代化與科技化方向發展。此外,兩課屬于高校思想教育與馬克思的注意理論教育主陣地、主途徑,并且取得一定成績,但是要想實現長久發展,需要充分聯系互聯網技術,充分應用互聯網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將兩課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1]崔延哲,益西旦增.網絡環境對西藏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3(06):166-170.
[2]趙偉.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建構——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為例[J].新聞知識,2013,21(04):143-145.
The influence and strategy of Interne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RU Ling
(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 030024)
Universities should study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era,clear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ata awareness,conform to the new rise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upd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to better exp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2
1672–7304(2016)01–0133–02
(責任編輯:吳 芳)
茹凌(1990-),女,山西晉城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