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健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 肇慶 526020)
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
馮偉健
(肇慶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廣東 肇慶 526020)
以互聯網+教育為背景,完善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構建全新的人培養模式,以素質教育為紐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斷促進高校計算機專業發展。不斷促進高校計算機專業發展。
互聯網+;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1.1 人才需求定位不準確
在計算機專業教學過程中,高校院校沒有以社會市場為導向,結合自身辦學實際情況,全方位調查社會市場,做出詳細的市場調研報告,合理設置該專業的課程體系。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已設置的課程體系各方面存在的問題日益突顯,無法順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規律,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不符合社會市場人才對人才的要求,理論與實踐脫離,不利于學生畢業后更好地走向工作崗位,展現自身的價值。
1.2 受到學科教育體系舊模式的制約
就人才培養來說,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以傳統學科教育體系為主,“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十分普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分注重計算機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過分強調知識系統具有的連貫性、銜接性,沒有全方位把握社會市場在人才需求方面的動態變化,不重視國際上計算機課程體系的優化改革,計算機知識、技能的更新、研究,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造成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市場競爭力低下,無法滿足社會市場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要求,無法勝任相關的工作崗位。
1.3 “學科型”教育的課程體系
“學科型”教育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職業性、技術性、應用性是其主要特點。但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三段式”課程教學模式,即以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為主。這種課程教學模式過分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完整,忽視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沒有和社會市場的動態發展融合,導致學生實踐操作能力低下,無法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靈活應用到實踐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1.4 “本科壓縮型”的課程內容
在計算機專業教學過程中,系統性、理論性、知識性是高校計算機課程體系的顯著特征,大都是本科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壓縮版本。為此,課程教學內容繁雜,沒有深度,沒有充分體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不符合新時期計算機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也沒有突顯自身辦學特色。同時,高校院校沒有以市場人才需求變化為媒介,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課程,實踐課時極少,比例失衡,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脫離,無法為企業輸送更多計算機專業人才。
2.1 “移動互聯網+教育”課程改革
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的產物,其衍生出多樣化的平臺,比如,微信、博客等,充分利用了移動互聯網自身具有的特點,比如,方便快捷性、實時性。在此基礎上,以智能移動設備為基點的 APP應運而生,被廣泛應用到不同領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改革計算機教學課程體系過程中,互聯網逐漸被引入其中,構建了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移動互聯網+教育”。以“計算機組裝、維護”課程為例,需要從不同角度入手,比如,專業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移動互聯網為導線,改革計算機課程體系。
(1)課程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與時俱進,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以手機軟件開發為例,要隨時關注社會市場動態變化,優化專業課程內容,全面了解Android,Windows Phone等移動設備操作系統,優化調整已設置的課程體系,巧妙地把這些技術引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比如,網站平面設計、Android系統應用程序、游戲開發、JAVA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使學生掌握更多當下社會市場需要的技能,要刪掉以往教學中那些過時的、不具應用性、實踐性的課程,都設置一些和移動互聯網開發相關的課程,比如,核心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實習課程。需要注意的是,在設置課程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先后順序,堅持循序漸進的教學理念,把Android應用開發等高難度課程放在語言類課程的后面,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這些實踐性較強的興趣,逐漸培養學生Android程序設計、應用開發等能力,具備計算機應用技術的綜合技能,更好地填補當下我國社會市場在這方面的人才空缺[1]。
(2)教學方法、教學考核。在教學過程中,高校院校可以巧妙地引入各種移動互聯網平臺,比如,微信、微博,不斷優化教學方法,進行微信、微博等教學。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更好地進行實踐教學,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在對學生進行考核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多樣化的移動互聯網 APP平臺,比如,虛擬的課堂點名、虛擬平臺成績考核,構建一種生態化的考核體系,取代傳統以成績為主的單一考核形式,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優化教學方法,因材施教,也能增進彼此間的友誼,共同成長。
2.2 “物聯網+教育”課程改革
就物聯網來說,是建立在M2M概念基礎上的,感知層、傳輸層、應用層是其核心組成元素。在引入高校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后,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具體來說,可以把高校院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進一步細分,以“物聯網+計算機”為基點的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等。教師可以根據物聯網具有的特點,設置理論性質較強的物聯網工程導論基礎課程,設置物聯網計算嵌入系統等專業課程,還要設置具有針對性的實訓課程。在設置過程中,高校院校可以結合自身的特點,已有的實際情況,開展校企聯合辦學,構建相關的實訓室,比如,ISO物聯網設備實訓室,培養訂單生,為學生提供實訓基地,為移動智能設備運營等企業輸送更多專業化的人才[2]。
2.3 “云+端+教育”課程改革
就“云+端”來說,屬于一種全新的理念,是“互聯網+”背景下的產物,即“云計算+智能終端”。在改革高校院校計算機課程體系的時候,可以引入“云端、終端”,打造“云+端+教育”全新的課程體系,制定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課程規劃、課程教學方案。在此過程中,以云端、終端為紐帶,分別設置相關的實踐課程。以“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為基點,可以在云端課程中加入相關的內容。在“計算機操作系統原理”課程方面,可以把新時期不同類型智能設備的操作系統開發實踐融入到課程學習中,在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興趣的同時,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素養,參與到智能設備系統研發中,培養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等,成為社會市場需要的創新型應用人才。
總之,在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中,“互聯網+教育”的引入是非常必要的,能夠使高校院校意識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構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
[1]周志華,張平艷.適應“互聯網+教育”的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通訊世界,2015,11:255.
[2]陳蘋.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高校院校計算機專業改革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5,18:23-26.
Study on the reform of computer major course system in Universities
FENG Wei-jian
(Zhaoqing Medical College,Zhaoqing Guangdong 526020)
To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background,improve the computer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build a new mode of human culture,taking quality education as a link,focusing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consta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net plus; Computer major;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
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062
1672–7304(2016)01–0133–02
(責任編輯:張時瑋)
馮偉健(1985-),男,廣東肇慶人,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