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宏蕾
盡管90%以上的大學和科研力量分布在城市,但在很長時期內,創新都不是大多數城市的主要或突出特征
“城市發展初期,往往依托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形成資源型城市、工業類城市、出口導向型城市、貿易加工型城市、港口型城市等。盡管90%以上的大學和科研力量分布在城市,但在很長時期內,創新都不是大多數城市的主要或突出特征。” 《中國城市創新報告(2015)》主編、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轉型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國城市對創新也日漸重視。正是因此,近年來,各地紛紛將創新型城市確定為城市發展目標。
《中國城市創新報告(2015)》從創新基礎條件與支撐能力、技術產業化能力和品牌創新能力三個維度,選取了25項指標,對全國659個城市進行了綜合測評。
依舊是東部沿海城市
根據綜合測評結果,在2015年,東部沿海城市依然是中國城市創新的主體和中堅力量,并且呈現強者愈強的發展態勢。
北京、上海、深圳摘取了中國城市創新能力綜合測評排行榜的三甲。其后,天津市、杭州市、重慶市、廣州市等緊隨其后,也符合輿論的一般印象。
在中國城市創新能力綜合測評前十強榜單上,副省級以上城市中,中西部城市僅有重慶一城。
而從地級和縣級市的創新排名來看,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城市創新能力領先于全國其他地區。
以長三角地區為例,進入排名前10位的地級城市和縣級城市分別有5個、7個,其中5個地級市分別為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紹興市。
不過,在這一榜單中,環渤海經濟圈的城市創新力量值得關注。一方面,以山東省為中心的城市創新能力不斷加強,濰坊市進入地級市創新能力綜合評測前十強可謂出乎一些人的意料;另外,遼東半島的大連、沈陽的創新能力也進入副省級以上城市前10名。
城市創新投入不僅是科研投入
創新投入對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能力,國際上一般有兩個公認指標: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人均發明專利擁有量,前者顯示創新能力可持續性,后者顯示創新能力的競爭力。
世界上創新能力強的國家,無不擁有巨大的研發投入。根據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科研投入占GDP比重為2.8%,全球這一比例最高的經濟體是以色列,為4.4%,芬蘭3.9%,韓國3.7%,瑞典3.4%,日本3.3%。據統計,2014年,中國研發投入占GDP比例為2.1%。
此外,城市創新能力并不僅僅局限在科研創新。《中國城市創新報告(2015)》通過復雜的創新基礎條件與支撐能力測評反映各個城市的創新投入情況。
這一測評指標由11個子指標構成,其中,財政預算教育支出占GDP比重、財政預算科學支出占GDP比重、科學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信息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四項直接反映創新的資金和人員投入,每萬人國際互聯網用戶數、每萬人移動電話用戶數反映的是基本條件,每萬人圖書館藏書量、每萬人劇場影院數、每萬人博物館數反映的是文化支撐能力。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測評還包括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污水集中處理率兩項指標。課題組認為,城市宜居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很看重的物質條件,因此將這兩項指標納入參數。這反映出,相比科研創新,城市的創新環境營造,是更為復雜的綜合投入。
而盡管這一測評包含諸多與創新并不直接相關的指標,但是,從測評結果來看,東部沿海城市的創新基礎條件與支撐能力依然領先于中部和西部城市。
呼喚環渤海加速科技轉化
但是,創新投入多,絕不意味著創新產出就一定高,這取決于創新體系和創新機制能否有效發揮作用。
“如果用一個比喻形容,就類似一輛漏油的汽車,加再多油可能也跑不遠。”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朱俊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科技成果轉化率或技術產業化能力是中國創新體制的一個瓶頸。中國于199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成果轉化法》,然而,每年3萬多項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只有10%~15%能產生規模效益,每年專利技術有7萬多項,實施率只有10%。
技術產業化能力與科研體制有關,也與地方之間的市場化程度有關。一般認為,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技術產業化能力越強,科技成果轉化率越高。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是市場化程度最高的,高技術產業比較密集,科技園區發展水平高,在技術產業化能力塑造上有更高平臺、更深厚的積累。
從排名結果看,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天津、杭州、廣州等其他榜單的常客外,南京、寧波也闖入前列。地級市十強幾乎被珠三角和長三角包圓,除了蘇錫常等經濟名城,鎮江、南通、揚州也入圍十強。而在這個榜單中,環渤海經濟圈僅有大連和沈陽入圍。
從榜單來看,中國城市創新能力綜合測評排行榜和創新基礎條件與支撐能力測評榜單、技術產業化能力榜單有相當程度的重合。因此,某種程度上,創新投入和科研成果轉化率決定了一個城市的創新能力。
京津要全力帶動整個京津冀
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共30個城市,集中了全國五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按照2010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實施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對長三角的戰略定位為:亞太地區重要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
從結果來看,總體上長三角地區城市創新能力測評得分是所有城市群中最高的。2013年,長三角地區共有上海、杭州、寧波和南京4個副省級及以上城市入圍,是所有城市群中入圍數目最多的;地級市中,全國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長三角地區共有10個城市入圍;排名前30位的城市中,共有13個城市入圍;排名前40位的城市中,共有17個城市入圍,這與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是一致的。
科研投入方面,2013年上海、江蘇、浙江三省市的科研經費支出為3081.5億元,占全國總支出的26%,遠高于國內其他城市群的投入水平和全國382.2億元的平均水平。而同期,滬、浙、蘇三省市的GDP總量占全國GDP總量的18.98%,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佐證了長三角地區對科研投入的重視程度。
而珠三角自改革開放以來就是中國創業創新的先行區和示范區。從結果來看,珠三角地區整體城市創新能力發展勢頭相對上年有所趨緩,但仍高于全國平均發展水平。相比長三角的百花齊放,珠三角基本呈現出廣州、深圳雙峰鼎立的局面。
京津冀地區是中國北方最具影響力和帶動作用的城市聚集區,包括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據公開數據顯示,2014年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總量為66474.47億元,占全國經濟總量的近十分之一。
盡管這一地區也呈現出北京、天津雙強的局面,可是,河北省除石家莊外,其他幾個城市的創新能力排名相對靠后。
從個體分析也可看出,河北省的科研投入力度較弱,甚至低于全國科研投入的平均水平,這從總體上降低了京津冀城市群的整體創新能力。
工業升級仍是多數城市的創新路徑
截至2014年底,中國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54.77%,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東部,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城鎮化率已經達到或高于70%。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型城市已經進入高級城市型社會,城市創新能力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不過,對于不同城市而言,因城市特點不同,其創新活動所側重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例如,北京、杭州可側重于文化創意創新,而東莞、佛山這樣的工業城市顯然要側重于工業創新,而香港,則擅長在服務能力上進行創新。
但對大多數中國城市,無論是地區工業化進程,還是生活思維方式,都與北上廣等地有不小差異。依托城市的支柱型工業來提升創新能力,特別是工業制造業技術改造、產業升級,是這些城市可行的創新道路。
“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東部,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創新能力有所突破,那么中國的經濟轉型必然可期。”周天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