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宇 劉宇倫 胥靜 申旭飛 李碩
摘 要: 川陜蘇區婦女教育對于川陜革命根據地建設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對于研究川陜蘇區教育、革命發展、婦女解放運動等具有深遠意義。通過借助達州處于革命老區的地域優勢,利用所在學校國內唯一專門收集川陜蘇區研究資料的數據庫——川陜蘇區文獻研究數據庫,通過前期資料收集和準備工作,從教育學、歷史學、政治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視角,歸結了川陜蘇區婦女教育的發展特點和婦女教育對于川陜蘇區發展的特殊貢獻。
關鍵詞: 川陜蘇區 婦女教育 教育成效 歷史貢獻
一、川陜蘇區成立前婦女地位與受教育狀況
川陜蘇區建立以前,川陜地區常年軍閥混戰。當時,處在川陜邊區的人民大多都是依靠從事農業生產而生活,故體力勞動便是他們生活的主要依靠。當時男人普遍吸食鴉片,體力削弱,而且大多青壯年都被拉夫充軍。為養家糊口,當地女性不得不充當生產主力軍。然而,辛苦的勞作并未換來當地女性相應的地位,這里“只有男州,沒有女縣”,女性沒有集會、結社、言論、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力,在結婚和離婚上毫無主動權可言,只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甚至在這些地區還廣泛盛行買賣婚姻、抱女子制(就是童養媳)等婚嫁陋習[1]。婦女沒有權利參加族規祭祀,姓名也不能記入族譜,以至于許多窮人家的女孩甚至終身連名字都沒有。對于許多當地的童養媳,她們經常不得不從事繁重的苦力活,還經常受婆家打罵,挨冷受餓,深受苦難。甚至有些婦女不堪生活之苦,自尋短見也成為當地常事[2]。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再看當地的婦女教育時,不難發現受傳統重男輕女思想的廣泛影響,使得人們普遍歧視婦女,以致形成教育不公現象,導致幾乎只有部分地主等有錢人家中的女子可以接受較為初步的教育,廣大的貧困家庭中的女孩基本是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所以,川陜蘇區建立前的廣大婦女教育十分落后,當地的婦女幾乎百分之百都是文盲[3],要在當地找到一個識字的女性是十分不易的。
然而,自紅四軍進入川陜地區開辟了川陜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川陜省委政府后,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制定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大力加強婦女解放斗爭宣傳,開展各項婦女教育措施,倡導男女平等思想,組織廣大女性接受系統教育,學習知識文化,同時促使她們參加到爭取自身解放,維護自身權益,實現土地革命及自由民主的共產主義革命活動中,最終較好實現了廣大婦女的解放教育,使得她們的生活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川陜省蘇維埃政府對婦女教育具體措施
(一)頒布政策法令,保障婦女平等的教育權利。
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認為:“法律的逐步完善是婦女解放的必要條件。”各方面婦女解放工作要想順利有效開展,就必須制定切實有效的法律手段,首先破除一直延續兩千多年,早已成為中國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和婦女作為家庭奴隸的傳統不道德意識。只有通過破除這種傳統的不平等意識,保障婦女與男子平等權利,才能保障婦女教育及相關革命工作的開展。對此,川陜蘇區通過依照落實中央蘇維埃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婚姻條例》、《勞動法令(草案)》等一系列法令,依據落實對婦女教育及各項權利的保障。這些法令都對婦女地位及權利做了相關規定,都十分重視對婦女權益的保護。例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規定:“中國蘇維埃政權以保證徹底的實行婦女解放為目的,承認婚姻自由,實行各種保護女性的辦法,使婦女能夠從事實上逐漸得到脫離家務束縛的物質基礎,而參加全社會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4]通過這些法律及決議章程的制定與運用,切實為川陜蘇區婦女教育運動及各項權益保障工作任務開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據保障及方向。
川陜蘇區省政府在具體工作落實過程中,結合宣傳及參照中央蘇區相關政策法令,通過各種類型工作會議,針對川陜婦女教育及相關工作分別制定了《婦女斗爭綱領》、《目前政治形勢和川陜省黨的任務》、《組織問題決議案》、《中國共產黨川陜省廣元縣第一次黨團代表大會決議草案》等一系列議案及規定,對婦女權益做了相關保障,對婦女教育工作的具體開展做了相關要求。其中《婦女斗爭綱領》最能集中體現當時針對婦女教育工作的基本斗爭思想[5]。通過了解學習這些法律規定及要求,廣大勞動婦女認識到了自己應該擁有參政議政權益、受教育權益、婚姻自主權益、勞動保障權益等一切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及權益。這就為廣大川陜地區婦女們實現自身解放、民族解放事業而奮斗的壯舉奠定了政策鋪墊。
(二)開展教育宣傳,破除男尊女卑的陳舊觀念。
通過法令規定對婦女地位及權利作出肯定和保障的同時,蘇維埃政府組織進行了強大的宣傳教育工作,破除了男尊女卑的陳舊觀念,實現了較好的社會宣傳教育。
川陜革命根據地建立后,省蘇維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并高度重視開展宣傳工作,政府多部門都普遍設立有宣傳文化教育機構,配備有宣傳文化教育干部。宣傳工作主要通過宣傳隊、鏨字隊、粉筆隊、貼發隊、木工隊、文藝宣傳隊等組織形式完成。宣傳形式分為口頭宣傳、文藝宣傳、文字宣傳等形式。就對當地廣大婦女而言,婦女多為文盲,故口頭宣傳和文藝宣傳相對更容易接受。口頭宣傳方法有很多種,如宣傳隊的人員可在鬧市街頭,可面向群眾演講;或分散到茶館、酒樓、街頭、巷尾和鄉村院壩,用通俗語言進行個別談話;或開展群體活動或者會議時,進行大會演講及宣讀宣傳;在敵對戰場或者白區時,進行對敵喊話或交流宣講等。通過這些形式主要進行黨的方針政策、故事經歷、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積極參加紅軍、參加根據地生產管理等內容的宣講教育。文藝宣傳主要是通過話劇、歌劇、舞蹈、活報劇、川劇、山歌、民歌、秧歌、小調、三字經、順口溜等形式進行表演宣傳[6]。通過這些形式將革命政策及道理與窮人故事融入其中,對于群眾來說更是喜聞樂見,易于接受,讓廣大的軍人、群眾在輕松愉悅中接受黨的思想政策方針。例如當時比較流行的歌謠《婦女革命歌》中就主要講述了婦女從幾歲開始纏足,婚姻不自由,不滿十三歲就往婆家當童養媳,沒有受教育權等悲劇命運。同時,其中倡導廣大婦女要起來革命,推翻封建,實現男女平等的革命理念。另外,戲劇等表演宣傳形式也獨具特色。紅軍在綿陽新安還演出過關于自由戀愛內容的文明戲,演員沒有化妝,穿著窮人的衣服,說著四川方言,吸引了不少婦女群眾,群眾紛紛為這種自由戀愛主張鼓掌。除此之外,紅軍還表演了如《送郎當紅軍》形式的獨幕劇,如《土豪收租》形式的活報劇,如《小放牛》形式的古戲曲,如《打倒田冬瓜、活捉鄧猴子》形式的滑稽劇等,形式豐富多樣。字畫宣傳主要包括石刻、報紙雜志、課本書籍、對聯、木刻、傳單、布告、貨幣標語[7]、歌謠集、漫畫等方式進行宣傳。另石刻標語在當時蘇區確實是隨處可見。如在綿陽青林口合益橋石碑后面就刻有“婚姻自由”,北城刻有“男女平等”和“取締不合理的買賣婚姻”,大康刻有“婦女在經濟上、政治上、教育上與男子一樣平等”等石刻標語[8]。
這些宣傳活動都主要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及法令、黨的口號或號召、爭取自由民主,倡導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擁護紅軍、反對反動軍閥等內容。教育宣傳形式多樣,道理深入淺出,言語形式鮮明樸實,緊扣工農群眾心聲,使得當地的人民群眾破除了男尊女卑的陳舊觀念,使得廣大婦女們樹立了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從而為婦女教育工作的開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三)開辦各級各類學校,吸納婦女學習知識技術。
蘇維埃政權的成立,為工農婦女群眾提高文化水平提供了可能。加之黨和蘇維埃政府領導川陜人民在打倒軍閥、建立蘇維埃政權、消滅封建土地制的同時,廣泛宣傳號召群眾興科學、學文化、講民主平等,反對宗教迷信。同時從法律上將教育為少數剝削階級服務改變為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政策,保障了女性包括接受教育在內的各項權益。教育工作的開展緊密結合走群眾路線的辦法,充分依靠人民群眾,確定群眾化的辦學方向,采取移民教民、民辦公助的辦法,利用各種辦學形式發展了蘇區的文化教育事業,這就為包括婦女在內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創造了享受文化教育的必要條件,從而引發了川陜蘇區教育的蓬勃發展。
在川陜蘇區內,學校教育大致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完全免費的普及義務教育,主要是列寧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列寧學校有初級、高級、中級之分。其中初級和高級班屬于初級小學,中級相當于中學。列寧小學一般都是在當地獲得解放后,建黨建政后即行開辦的,招生是男女兼收,普遍實行免費教育。由此,川陜蘇區包括女性在內的超過80%的青少年兒童享受到了正規的學校教育。根據加強識字運動的需要,川陜蘇區廣泛開展了主要針對不脫產人員的社會教育。主要采用夜校、識字崗、童子團、識字班、俱樂部、讀報班、背包課堂、院壩課堂、山澗課堂、火坑課堂、紅場、閱報室(所)等靈活多樣的教育組織形式開展學習文化知識,進行政治教育活動。通過這些組織形式,不僅滿足了各級干部的知識文化學習,而且滿足了廣大工農群眾對知識文化的學習,各個年齡層次女性因此成了教育受益人群[9];第二類是旨在培養各種革命干部的學校。隨著根據地迅速擴大,革命事業的蓬勃發展,各級黨、政、軍機關和革命團體組織都迫切需要大批干部及專職人員去充實,專門培養干部及各種專門人才的學校也在這種環境中陸續開設。川陜蘇區的干部教育分在職干部教育、短期干部訓練班和干部學校教育三種形式,相繼開辦有黨校、團校、蘇維埃學校、紅軍大學、彭楊軍事學校及各類干部培訓班等。在短期內為黨及政府培養了大批骨干力量,增強了黨的戰斗力,在幾次反圍攻戰斗中起到了堡壘作用,在黨政建設中起到了模范先鋒作用[10];第三類主要是培養專門工農職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班。為滿足蘇區對專職人員的需求,川陜蘇區也開辦了一系列以職業教育為主,培養專職人才的職業學校。例如總醫院護士學校、省工農總醫院中醫訓練班、電訊學校等學校。另外,各革命建設團體及組織也根據根據地建設發展需要開設了相關培訓班,如經濟人才培訓班、各種醫務培訓班等。由此為根據地培養了大批建設所需人才,結業后,這些學員主要進入了政府機關、部隊、學校、工廠等單位。
通過黨的宣傳號召及教育,激發了許多勞動婦女參與學習熱情,紛紛走出家門學習各種技術及文化知識,選擇從事自己適合的工作,發揮出了相應的價值,也為革命工作開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川陜蘇區婦女教育的成效
共產黨領導的紅四方面軍在川陜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了一系列針對婦女的宣傳教育措施,取得了很好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川陜地區婦女的社會生活地位普遍提高。
通過制定法律,廣泛地宣傳教育,川陜地區的廣大勞動婦女最終明白了自身應該擁有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及權益。通過在革命斗爭過程中,通過川陜政府的教育與幫助,她們地位的提高一天天被體現出來。她們享受婚姻自由,進行自由婚嫁;享受教育權利,學習知識文化;得到應有的尊重,參加社會工作;擁有政治地位,積極參政議政。這些都使得她們的生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促使她們靠向了共產黨,參加到了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工作中。
(二)川陜地區婦女的知識文化水平得到提升。
川陜地區許多女性在川陜蘇區建立前幾乎連名字都不會寫,通過參加各類學習,許多女性都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也會認識很多簡單的字。例如在《巴山巾幗》中楊文向同志回憶到,婦女工兵營的戰士們大都是勞動婦女或童養媳,經過四五個月學習后,有的可以寫家信,有的可以寫學習心得,有的還能為壁報寫稿,甚至許多同志還能輔導其他同志學習。許多婦女也通過培訓學習,學會了知識文化,從而畢業后被選送到各個機構去擔任干部,例如在長勝縣干部培訓班結業的趙仁秀和童養媳張永芳,因為成績優秀,就當了婦女部長[11]。
(三)川陜地區婦女參與蘇區建設的熱情得到提升。
由于蘇維埃政權讓她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關懷及尊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她們深刻地認識了蘇維埃,認識了共產黨,并毅然決定投入革命事業中,參加蘇維埃建設。而且在整個革命斗爭過程中,她們表現出了極大的革命斗爭熱情:她們積極響應號召,主動送自己的兒子、丈夫參軍。通過學習,川陜蘇區許多婦女工作技能水平得到提升,迅速成長成了根據地建設所需人才。畢業后,許多婦女參加到了政府機關、部隊、學校、工廠等單位。就省政府委員會干事等大小職員中,婦女就占了一百五十人以上[12]。總供給部的縫紉廠600余人全是婦女。醫院的廚子、護士絕大部分都是女性,當時培養出了張秋琴、劉桂蘭、陶萬云等諸多比較著名的高級婦女干部。不僅如此,根據地也成立了游擊隊、婦女獨立營,婦女獨立團等各種婦女武裝,許多婦女學會了使用武器,懂得了許多軍事技能等。在反圍攻戰斗中,她們屢建奇功,為根據地的發展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據估計,川陜革命根據地參加蘇維埃運動的勞動婦女約有三十萬余人,脫產參加部隊、機關、工廠、學校的約有一萬余人,隨軍西渡嘉陵江的也有八千人左右[13]。
(四)川陜地區婦女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定。
川陜蘇區政府在對婦女教育過程中,通過各種教育形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她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共產主義理想與革命信念、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革命形勢與任務、革命傳統等知識,使得她們認識了共產黨、馬克思、共產主義,明白了自身應該擁有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及權益,對國民黨反動派及劉湘等軍閥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和定義。而且不僅僅局限于認識,她們也很快接受了紅四軍,接受了蘇維埃,對共產黨產生了認同感,開始理解并支持蘇維埃政府工作,到后來更積極踴躍參加到根據地建設中。她們以極大熱情擁軍擴紅,參與根據地建設,參與政府工作,提供各種后勤服務,促進保障了川陜蘇區革命事業大發展,由此不斷深化堅定加強了她們參加革命斗爭的意志。
(五)川陜地區婦女不容小覷的革命貢獻。
通過各種知識文化及軍事技能學習,川陜蘇區的婦女思想覺悟大大提高,社會生存能力大大增強,斗爭意識大大激發,革命意志特別堅定,為川陜根據地建設和發展婦女作出了不容小覷的革命貢獻。在保障了后方建設中,她們參加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參加根據地建設,送物質支援紅軍;參加地方武裝團隊,保衛后方穩定;參加政府各單位,促進政府機構發展;動員親友參軍,擴展紅軍力量。在戰斗前線中,她們參加革命武裝,輔助主力作戰;參加醫院等單位,為紅軍提供服務;參加物質運輸,保障戰勤服務;參加戰地宣傳,瓦解敵人斗志。由此,她們造就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在對敵作戰和后方建設中的輝煌成就,并在整個革命斗爭中表現出了勤勞苦干、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前赴后繼、浴血奮戰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14]。
四、結語
從客觀角度看,我們不可否認,當時的婦女教育工作是在戰爭環境中開展起來的,必然存在很多問題。由于戰事頻繁,除個別學校開辦時間較長外,一般都是時斷時開。而且教學內容多,結合滿足戰時的需要,并不利于學生學習系統文化知識。由于根據地經濟及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內容及方法缺乏正規性。除此之外,當時執行左的錯誤政策,部分知識人才遭到迫害,影響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再加上根據地存在時間短暫,只有三年左右的時間,使得教育工作開展缺乏持久性。正是由于以上諸多因素,導致了川陜蘇區婦女教育教學效果從總體教學質量上來說成效并不高,提升并不顯著,短暫的婦女教育歷程留下了歷史的遺憾。
站在歷史的角度來看,自川陜蘇區政府成立后,通過制定法令及相關政策,廣泛宣傳教育,促使婦女教育工作的開展進行順利,使得川陜地區婦女生活面貌發生了巨大改變,并且促進她們為川陜根據地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這無疑證明川陜蘇區婦女教育在當時總體是成功的,川陜蘇區婦女教育在歷史長河中取得的成效和起到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相信這段教育歷史必然是中國革命史上濃墨淡彩的一頁,必將為后人永世不忘。
參考文獻:
[1][12]溫賢美.川陜革命根據地論叢[M].四川大學出版社,1999:211-212,217.
[2]李敏.川陜革命根據地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93-195.
[3]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川陜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史長編(初稿).內部發行,1980:239.
[4][5][13][14]四川省婦聯達縣地區辦事處編.達縣地區婦運史資料選編川陜革命根據地時期部分.1982:24-65,57,279,268-308.
[6]林超,編.川陜革命根據地歷史長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491-511.
[7]蒲龍,編著.川陜蘇區錢幣.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93-102.
[8]張錦明,主編.川陜蘇區綿陽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205-232.
[9]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編.革命老區振興暨紀念萬源保衛戰勝利80周年論文集,2014:122-126.
[10]劉靜.川陜革命根據地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8).
[11]劉桂元,劉瑞懷.川陜蘇區教育史出版社,1992:281,365.
指導老師:余文盛 莫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