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杰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祖先通過長期的勞動與生活等社會實踐,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特有文化,是中華民族所積淀的文化結晶,在世界語言、文字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義,是世界語言、文字文化的重要組成。可時下漢語文字受“污染”現象十分嚴重,最突出的表現是錯別字。如牌匾、廣告宣傳欄中的錯別字;閱讀報紙雜志、觀看媒體報導會發現錯別字;在批閱學生的作業時錯別字更是比比皆是。這些錯別字的發生與存在,不但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和進步,造成人與人之間正常交往的障礙,而且是對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不尊重,實在有損于中華民族的尊嚴。因此,消除文字“污染”,還漢語語言文字的本來面目,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與功能,是每個教師應盡責任和義務,下面談談糾正錯別字的辦法。
一、首先我們要認識錯別字
所謂錯別字,一是指寫錯字;二是指寫別字。
寫錯字,指寫出來的字不符合該字的特定形式,寫得不成字。如:白紙寫成(把紙里的氏字旁寫出頭或加一點變成(弋)、武士寫成(武字里的弋字旁多加一撇變成戈)。
寫別字,指把甲字寫成乙字,如:川流不息寫成穿流不息,以后寫成已后。
二、寫錯別字的原因
一是平時不認真,隨意增減筆畫導致錯誤。如:冉冉升起—再再生升起;免除—兔除;戈壁—弋壁。
二是因字形相似而導致用字錯誤。如:盲目—肓目;輟學—綴字;針灸—針炙;時候—時侯;急躁—急燥;松弛—松馳;籃球—監球;狼藉—狼籍;斧子—爺子;天涯海角—天崖海角;滄海一粟—滄海一栗;崇高—宗高;自己—自已。
三是:受同音字影響兼不明詞義導致用字錯誤。如:貪贓枉法—貪臟枉法;甘拜下風—甘敗下風;金碧輝煌—金璧輝煌;不計其數—不記其數;勇往直前—永往直前;病入膏盲—病入膏肓;走投無路—走頭無路;川流不息—穿流不息。
四是受上下字的偏旁影響而導致用字錯誤。如:清晰—清淅;安排—按排;煩躁—煩燥;玷污—沾污。
五是不明典故而導致用字錯誤。如:墨守成規—默守成規;黃粱美夢—皇粱美夢;再接再厲—再接再勵;濫竽充數—濫魚充數;班門弄斧—搬門弄斧;破釜沉舟—破斧沉舟。
三、糾正和避免寫錯別字的方法
應該掌握足夠的常用規范漢字。從字形、字音、字義上準確掌握3500個以上的常用漢字,具備一定的正字能力。即:掌握夠用的正字標準。同時也要學習有關漢字構造方式的知識。對漢字的構造方式,傳統上有“六書”之說。“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是為造字法,后兩種為用字法。學習漢字的構造方式,可在辨別、糾正錯別字、認識正確的漢字方面有的放矢。
1.探究字源法。
漢字是漢族人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創造出來的,有豐富的內涵,可以通過追根溯源的方法,查古代漢語詞典,找到造字的根源,明白它的最初之意,以此達到書寫正確的目的,但這個方法只適用那些字源很明晰的文字。如:溪水一水“奚”是個會意字,“奚”字的“●”表示人手,“幺”表示捆人的繩索,象征被抓住的人,“大”則像一個兩手伸平,兩腳分開的成年人,合起來表示人用手拿著繩索拘捕奴隸。所以“溪”字下面是一個“大”字,不是“小”字。
羌族一羌族羌是個會意字,甲骨文羌是由像羊和人兩部分組成,表示拿了繩索的牧羊人。羌族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之一,屬西部游牧民族,以牧羊為主。
2.形旁、聲旁分析法。
(1)分析形旁法。如:滄海一粟—滄海一栗,“粟”是小米,故從米,“粟”顆粒很小;“栗”是樹,故從木,“栗”形體很大。明白了這點,“滄海一粟”就不會寫成“滄海一栗”。
3.聲旁分析法。
如:由于語音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演變。形聲字聲旁的表音功能正在弱化,據統計,現代漢字的聲音有效表音率為39%,但聲旁對于識記漢字、區別字形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只要細心辨認,就能找到語音線索。
4.聯想想象法。
心理學家認為,記憶的若能對記憶的內容形成視覺映像,則會有助于記憶,我們在指導學生認字或糾正錯別字時,想象成一幅畫,想象成一種情景,想象成一個故事情節,經過奇特的想象,把音、形、義三者結合起來,使之在大腦中形成相應的物象以增強記憶。
5.查字典找規律。
翠綠,“羽”在字的上半部都沒有勾,如翌、羿翟。在字的下部、左部、右部卻是都有勾的,如翁、翎。
6.編順口溜法。
教師可以在教學生認字、寫字的同時,把編好的順口溜教給他們,還可以在學生寫錯字時,鼓勵他們自編、自創。這種辦法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身,生動活潑,易學易記,師生互動,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7.查典故,明來源,知寓意。
這種方法主要是針對糾正別字而言的。避免寫別字除可以參照以上方法外,大多可以通過理解相關詞語的意義或查明成語典故出處的辦法分清用哪一個字是正確的,哪一個字是錯誤的。
實踐證明:以上是糾正與避免錯別字的有效方法,但不是全部。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探索和積累更多更好的方法,幫助學生走出錯別字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