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方
摘 要: 本文闡述了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提問技巧方法的重要性,分析了提問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總結了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一些技巧方法,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 提問 技巧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有一次給學生講課時,忽然把身體側過去,讓學生看他的頭腦的側面形象,并比劃著說:“假如由我的眉毛,沿著額頭,頭頂心、后腦勺,頭頸直到脊柱,畫一條彎曲的線,那是標點符號中的什么號?”學生立刻回答:“問號。”“對了,我們人類頭腦的側面形象就是一個大大的問號。人生在世,一定要勤于、善于提出問題啊!假如我們不善于提出問題,我們就對不起自己的模樣。就不配稱個人!”“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學習,無疑是帶著問題而來,帶著問題而去的活動。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必不可少。有效的提問有助于學生開展發散思維、自主探究,而無效提問則容易讓學生反感,甚至會使學生產生畏懼情緒。可以說,提問的有效與否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強弱。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對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語文知識,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意義重大。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以激發學生內在學習驅動為基礎的提問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在小學語文實際教學過程中,提問并沒有真正被教師重視起來,這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非常不利。由于教師水平等許多因素的限制,導致所提問題膚淺等,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學實踐中提問的技巧不夠高,主要存在這樣幾個方面的情況。
一是教師所提問題可思考性較弱。教師的提問對于學生思考問題并尋求出正確答案是必不可少的,教師的提問難度應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以此激發學生探尋知識的熱情與好奇心。但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所提的問題難度較低,學生很容易尋得答案,使得學生逐漸失去思考興趣,導致提問失去價值。例如在學一首古詩時,老師如果提出讓學生通過朗誦古詩思考當時作者的想法,這樣的題目就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但如果老師讓學生找出故事中自己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語的意思,那么這樣的提問則毫無疑義。
二是教師所提問題范圍狹窄,沒有思考空間。提問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擴展其知識面,理解能力也能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高。但是有些教師所提的問題過難或者過易,過難的題目對于優秀學生來說可以激發其求知欲,但優秀學生畢竟所占比例較少,絕大多數學生還是無法理解甚至不愿探求其結果。例如在給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上課時,讓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并尋找出作者的態度,這對他們來時相對較難;過易的問題一經提出就知曉答案,學生無需探究。例如,讓五年級學生閱讀一篇文章并說出這篇文章一共有幾個段落,這樣的提問等于不問。然而,教師卻自認為所提問題符合學生發展,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因學生不愿回答而得不到學生的回應,由此失去提問的最初目的。
三是師生之間互動較少,學生無法獲得有效知識。提問是師生之間互動的一個渠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互動必不可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忽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一心沉浸于自己的教學之中,忽視學生反饋,沒有給出回應。例如老師在講一首古詩時直接將作者的態度、想法,作詩的背景告知學生,讓學生直接記錄下來,不回答學生的任何疑問或者簡要回答,這樣的課堂教學效果顯而易見,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目的沒有達到,這樣的課堂可以說是失敗的課堂。
四是課堂氛圍沉悶,使學生失去思考的積極性。活躍的課堂氣氛可以使學生更有興趣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與此相對,傳統的教學課堂就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嚴厲的表情與沉重的課堂氣氛使得學生不敢說話,不敢與其他學生進行思考交流,教師所提的問題學生也很少花心思去思考、去探尋,導致學生失去思考的積極性。
提問作為課堂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不容忽視,學生通過教師的提問獲取知識,以此達到教育教學效果。提問技巧的高低事關教學效果的好壞。在此,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提問技巧談談體會。
一是語文教學中提好問題,一定要全面掌握學生實際情況。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的一切提問活動都應該圍繞學生展開。因此,在設計問題之前,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在此環節,教師還需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學生由于家庭背景、自身技能、生活環境、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等都不相同,那么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考慮到這些因素,“因生而異”,促使全體學生的集體參與,推動課堂提問的有效形成。
二是一定要明確提問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任何提問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在教學《半截蠟燭》時,想要達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閱讀文章的目的,將問題設定為: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蠟燭,它主要是照明用的,那么半截蠟燭有什么特殊意義嗎?以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自主閱讀文章。
三是要提好問,必須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就問題的深度方面,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引導學生層層推進,不斷探究,誘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時,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面對有層次的問題時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問題,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如,在教學《回自己的祖國去》時,筆者結合文章的關鍵詞“斬釘截鐵”提出問題:什么是“斬釘截鐵”?請從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華羅庚斬釘截鐵態度的句子。用什么語氣讀才能體現華羅庚“斬釘截鐵”的精神?問題層層遞進,誘發學生深入探究,深化對文章內容的認知和了解。
四是要積極做好師生間的教學互動和營造良好的課堂提問環境。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非常重要,其會直接影響課堂提問有效性,進而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想要保證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必須與學生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可以通過多與學生進行溝通,多關心學生的日常生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對教師產生信任,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為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創造良好的主觀條件。而營造良好的課堂提問環境也是提高小學語文提問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在這一環節當中,教師可以通過以多媒體、音頻或朗讀方式在教學時營造良好氛圍,讓學生受到濃烈的情緒感染,將自己的思路融入課堂環境中,并能夠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完成教師所提出的教學提問,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基礎保障,也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提供支持。
總之,提問在課堂教學中是一種手段,更是一門藝術。教師應合理運用提問,推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有效互動,進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誘發其自主探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形成語文綜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