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如
一、扎實:以生為本,重在增量
2013年版《數學新課程標準》將數學定義為“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而教師在設定教學目標時,也應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千以內的數》中,學生可以根據生活經驗得知一個自然數的后續數,如:九百九十九添上一是一千。這時老師需要追問:為什么是一千?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后主動動手操作。通過計數器的演示,明白連續進位的意義:個位滿10個一進1個十,十位滿10個十進一個百,百位滿10個一百進1個千;從而體會到十進制計數法的位值原則。
面對錯誤,不要急著評判他們的錯誤。錯誤對于學生來說也是一種“體驗”。無數名人故事告訴我們,“失敗是成功之母”。不要害怕學生的錯誤,不要覺得是浪費時間。這個“浪費”是值得的,從“足下”開始,從“失敗”開始。
華應龍教師執教《找次品》一課時,問學生:“8個球用天平去稱,最少幾次可以找出次品?”孩子們都說起碼三次,華教師并沒有立即反駁他們,而是接著講:“9個球最少幾次找處次品?”當孩子們在思考中得出結論:9個球用天平去稱,最少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這時,就有學生“回味”了之前8個球的錯誤,他發現其實8個球稱2次也夠了。孩子們自己的“回味”就是一種體驗,這種體會是發自內心的,不是教師去告訴的,去填埋的。
二、厚實:厚積薄發,重在積累
數學素養的養成靠好習慣積累。
一位保送清華大學的孩子說:“我們是學生,學習是不分年級的,初中也可以看看大學的書”。比如,他玩電腦,但玩之前一定先讀一本相關的課外書;讀英語,而對英語的認識是“英語是拿來交流、拿來用的,而不是用來考試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制定目標并積極完成的。所以他的優秀是一種習慣。
科學證明,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堅持21天的話,就是習慣了。記得剛教一年級,領著孩子們讀數的分與合,從剛開始讀的聲音三三兩兩、疙疙瘩瘩,到一個月以后,孩子們可以嫻熟地有節奏地背出分與合,再到后來,練習10以內口算,孩子看見口算卡片,可以很快說出結果。口算不以手寫計算的形式練習,把孩子們從枯燥的筆算形式解放出來。每天隨著新授,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口算卡片并練習,到后來的任意取60張口算卡片,在5分鐘內,看一題迅速說出答案。最后,當口算比賽時,這個班的孩子成績全是優秀。口算練習每天去做,踏踏實實、不折不扣地去做,使之成為常態,優秀就是一種習慣。
壞習慣是可怕的。比如一個班孩子的等號從不整齊,你就會發現他們不用尺畫等號。再深究,你還會發現原來教師上課也不用尺畫等號。你去聽課,發現一個班的孩子上課回答問題,說半截話。原來,教師從不要求他們上課把話說完,總是急著打斷學生自己小結歸納。時間久了,孩子們就條件反射般等教師來講,發言的人越來越少。數學素養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的,數學教師應從一年級開始,語言、書寫、操作、思維的訓練樣樣抓,不放過任何細節。
“四基”目標的掌握靠學生體會的積累。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體驗,教師就要學會“等待”,不急于求成。華應龍老師說:作為教師,我們除了授業解惑,我們還要留給孩子們時間、空間,讓他們有足夠的思考。比如讓他們思考一筐雞蛋是放在一起,還是分三筐放的好。是啊,讓孩子們去多想想,我們可以作引路人。我們把所有雞蛋放一起,可能會出現什么狀況?孩子們說,萬一碎了,就全碎了。那如果分在三個筐里的話呢?孩子們就說,可能有一個筐會不碎。”的確,孩子還小,還在成長,在這一路上,我們教師做到不拋棄不放棄,靜待花開,多點耐心,可能他就是那個許三多,可能他就是那個傻郭靖,大器晚成。如果不讓孩子們去發現、去感受、去體會,怎會有思考,有火花,有綻放的智慧之花呢?“而且學生需要對一個看似尋常的數學現象作出進一步的體會和反思,并在此過程中逐步發現、明確現象背后所隱含的數學規律,既提高了數學思考的能力,又體驗了數學獨特的魅力,這將是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持久動力。”
三、樸實:渾然天成,返璞歸真
教育,有時不妨“卸下面具”。在課上,我讓孩子們說出自己喜歡的,然后解釋原因。比如,蘇教版一下《認識鐘面》,我讓孩子們分別介紹自己一天中最喜歡的整點時刻,然后把所有時刻放在一起,讓孩子們自己發現、比較、分類、整理、歸納,整點時刻特征就這樣體會得到了。即使個別孩子說錯了,其他孩子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也會指出他的錯誤,并且糾正。引導學生從“特殊”中找“共性”,再從“共性”中發現“特殊”,從而讓學生體會“歸納”的基本思想。
求真,才是數學教學的王道。求真,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去收集、整理、分析數據,進行統計教學。在教學蘇教版《統計》——“統計拋硬幣正反面的數據”時,有些教師怕一旦操作,放開手腳,課堂紀律無法控制,便會常常給個數據,就敷衍過去。在以信息和技術為基礎的現代社會里,我們數學教師的品行,是求真。讓孩子們真正投入統計的全過程,形成統計觀念,重視對數字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認識到求真才是統計的意義與價值。
總之,我認為現代數學課堂需要“扎實、厚實、樸實”,現代教師應該以知識為載體,尊重、接受、欣賞每一位學生,不僅關注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還應關注孩子的基本數學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學生經歷了,有了體驗,也就形成了經驗。對于學生個體而言,這些經驗是具體的、具象的、豐富的、鮮活的,具有個性和獨特性,具有情境性和現場感。這些經驗,是學生認識的門徑,是理性認識和理論思維的基礎。經驗,不可或缺。”我們以扎實的精神,靜待花開,不拔苗助長;我們以厚實的精神,靜待花開,積少成多;我們以樸實的精神,靜待花開,返璞歸真。和學生一起修煉,磨煉我們的耐心、決心、仁心,和孩子一起同行,一起欣賞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