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翠
教學內容:人教版必修一Unit 4Earthquake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部分。
課型:語言知識課。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熟悉定語從句的概念、句法結構和作用,以及先行詞和關系代詞的位置和作用。
2.掌握關系代詞that,which,who,whose的基本用法。
能力目標:能夠在真實的交際環境中正確應用關系代詞that,which,who,whose引導的定語從句。
德育目標:1.通過模仿、操練和觀察,學會演繹和歸納定語從句的基礎知識。
2.通過游戲,學會合作,建立自信心和集體榮譽感,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調動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體會到英語的趣味和實用性。
二、重點難點
1.了解定語從句的句法作用和結構,特別是關系代詞的正確使用;
2.作定語用的關系代詞whose的用法。
三、學情分析
語法向來是學生頭痛的一項內容,而定語從句在歷來的高考試題中都有所體現,因此,掌握這一內容顯得尤為重要。我所教的班級學生為普通生,英語的基礎較差,傳統的語法教學基本以呈現理論為主再輔以練習,相對枯燥,學生興趣不夠,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應融入一些新的教學元素。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爭強好勝,喜歡新事物,于是我考慮借用大家感興趣的話題激發學生熱情,增強學習效果。
四、教學方法
運用數學中簡單的集合概念幫助解決英語中的復雜語法。以學生為主體,嘗試創新思維,聯系生活采用討論、協作、探究的小組活動和語法規則自主歸納演繹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靈活運用所學語法知識。
五、教學手段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資源、自制音像等創設教學情境、問題情境,擴大教學容量,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和時效性。
六、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找出前面課文中出現的定語從句。
2.學生課前預習定語從句的講解和試做導學案上的習題。
3.教師準備相關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課時
一課時(40分鐘)
八、教學過程
Step1.通過數學課中的交集概念導入本節課。兩個句子沒有一點關系不可能結合在一起,這與數學課程中的交集概念非常相似,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使定語從句合并過程具體、直觀。
Step2.教學過程:
1.讓學生觀察例句:Mr.Smith is a teacher.He is very strict.同時提醒學生思考數學交集這個概念。讓學生回答觀察的結果,在學生回答出正確答案之后,用紅色粉筆畫出兩個句子的相同部分:Mr.Smith is a teacher.He is very strict.總結:先要找到兩個句子連接的紐帶、橋梁。歸納為:找。
2.思考如何把這兩個句子連接在一起,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既然兩個劃線部分意思一樣,能不能替換?He在句子中承擔什么成分?用關系代詞還是關系副詞替換?如果用關系代詞替換它,應該用哪一個關系代詞?替換之后,句子就會變成:Mr.Smith is a teacher.Who is very strict.總結:要用關系詞完全替換劃線單詞歸納為:替。
3.在前面兩步的基礎之上,合并定語從句就水到渠成,把替換的句子跟在另外一個劃線單詞后面,這樣定語從句“Mr.Smith is a teacher who is very strict.”就做出來了。這一步歸納為:跟。最后提出問題:劃線的a teacher在定語從句中把它稱作什么?定語從句的主句是哪一部分?定語從句的從句是哪一部分?先行詞等于關系詞嗎?總結:1.定語從句的四大要件:主句、從句、先行詞、關系詞。2.先行詞等于關系詞。3.以小組形式做練習鞏固所學語法知識。
九、課后反思
以往常常采取用“定義—講解—釋疑—練習”的方式教授定語從句,很難提供利用所學的語法項目進行真實交際的機會。我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多年的教學實踐,深入剖析學情和語言習得的規律,大膽嘗試語法教學的形式,堅持做到以下四點:一是歸納法與演繹法相結合;二是將語法教學放在真實情境中進行;三是在堅持提高語言交際的流利性的同時,注意提高語言的準確性,鼓勵學生張口說,不怕犯錯誤;四是語法講解簡明扼要,重點突出。
本課是學生進入高中第一次正式學習定語從句,學生雖然在初中學習時偶爾接觸到定語從句的句子,有一定的語感;但是對于句法結構并不了解,尤其是定語從句在高中英語學習階段是難點和重點。因此,在本節課上幫助學生清晰地掌握定語從句的基本概念、結構,以及了解和初步把握關系詞的作用和選擇尤為重要。據此,我將本課設計為四個環節(分四個層次):概念、結構、功能、操練。每一環節都遵循“呈現—發現—歸納—實踐—活用”的教學模式,同時增強練習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探究精神,打開了通往定語從句的大門。通過不同的形成性評價表明,教學效果良好。課堂教學的“留白”和“懸念”也很重要,這節課中我有意地在例句中出現只用which和whom的情況,沒有刻意強調總結,也特意留出that是否有特別用法的懸念,留給學生去思考、去發現,課堂教學雖結束,但學生的思考才開始延伸。
總的來說,這節課進行得很順暢。當然,真實的課堂可以說瞬息萬變,總會有突發事件和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不可能一切都在設計之中。我把這些意外看做是對教師能力的一個挑戰,同時教學要根據學情、教情變化和調整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