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明
摘 要: 面對當今社會,越來越重視個人的實踐能力和敢于挑戰的精神,反觀當下對青少年實踐能力和受挫折能力的教育并不盡如人意。作者通過生活與哲學的學習,結合中學生教育提出新的觀點和看法,結論如下:當今社會應該重視個人的獸性教育,培養個人敢于對社會不良現象說“不”并能付諸實踐的能力;獸性教育既能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增強,又能增強其意志力豐盈其“魄力”,敢于創新。
關鍵詞: 獸性教育 儒家思想 思想教育
近年來關于中小學生實踐能力和受挫折能力的調查日漸增多,調查結果逐漸趨向一致,結果顯示“家庭溫室教育”和學校教育單純追求升學率等因素導致我國新一代青少年的實踐能力和挫折承受力越來越令人擔憂。面對這種日益嚴重的社會現象,我們不得不對當今的教育制度和家庭教育作出深刻反思,當下教育是否能培養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才,是否應該對孩子適當地進行獸性教育和挫折教育。
1.獸性教育的重要性
在這里要認清一點,“獸性”和“野蠻”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要反對“野蠻”、獸性體格。
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中說道:“非第強筋骨也,又足以增知識。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蠻其體魄。茍野蠻其體魄矣,則文明之精神隨之。夫知識之事,認識世間之事物而判斷其理也。于此有須于體者焉。”[1]
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不但需要文明的精神,而且需要野蠻的體魄。哲學告訴我們“認識來源于實踐”,要想真正了解認識的來源判斷其正確與否就必須依靠強大的實踐能力,這不得不使我們提出深刻反思,當下教育體制是否存在一定弊端,只注重學生的理論學習抓“升學率”建設優秀班集體,何為優秀這也是我們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魯迅曾經在文章里提到,人應該有點獸性。這里的“獸性”,并不是我們在詞語里見到的“獸性大發”的獸性,而是指人不能一味逆來順受,對什么都是唯唯諾諾,奴性十足,這樣的人,就失去了做人的尊嚴,沒有了人格,同任人宰割的豬羊沒有多少不同。一個人如果沒有獸性,就會一味接受,喪失人最本質的自由,在這種情況下就談不上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創造力和辨證是非的能力。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獸性,就談不上榮譽與共,談不上奮發圖強,更談不上一致對外。
2.獸性教育的發展
我國受到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熏陶,使教育深受儒家文化影響,注重個人的溫、良、恭、儉、讓。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獸性教育的起步,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也逐漸認識到獸性教育有其自身所存在的優勢,陳獨秀先生在1915年10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一卷第二號上撰文《今日之教育方針》提出教育的四大方針:一是現實主義,二是惟民主義,三是職業主義,四是獸性主義[2]。今天看來,前三項我們都在努力實踐著,第四項“意志頑狠,善斗不屈,體魄強健,力抗自然,信賴本能,不依他為活也”等方面的教育未引起足夠重視。現在多數家庭的孫子比爺爺地位還優越,嬌寵有加。竊以為時下的主體教育意在精神領域,而非放縱其體魄意志的鍛煉。
相對于我國國外的獸性教育則相對來說較為完善,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獸性教育就得到了高度重視,很多學者認為文藝復興其本質就是獸性的復興,主張個人的自由民主,很多教育學家正式提出教育是什么的觀點,他們認為教育就是讓“人性”勝于“獸性”,“人性”駕馭“獸性”。在很多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視對一個人獸性的培養。
3.教育體制的反思
日本學者福澤論吉曾說:“教育兒童,十歲以前,當以獸性主義。十歲以后,方以人性主義。”[3]同樣日本的早前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這個觀點,在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來到內蒙古,與30名中國孩子一起組織了一個草原探險夏令營[4]。就出現了以下幾種現象:(1)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大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走到底。(2)日本家長乘車走了,只把鼓勵留給發高燒的孩子。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段把兒子拉上車。(3)日本孩子面對磨難所發出的吼聲在草原上震蕩,中國孩子卻顯得疲憊不堪。
中國孩子的表現在我們心中壓上沉甸甸的問號。短短的一次夏令營,暴露出中國孩子的許多弱點,這不得不令人反思培養目標與培養方式的問題。第一,同樣是少年兒童組織,要培養的是什么人。第二,同樣是少年兒童組織,還面臨一個怎樣培養孩子的問題。
現在的教育制度一直主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創新能力的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但是現行的教育體制有點背道而馳的味道,只注重學生理論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是否應該對學生進行適量的獸性教育,培養學生勇于攀登,敢于“爭強斗勝”。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創造能力的發揮。
4.關于當今社會現象的反思
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應該得到充分利用和重視,但是不能墨守成規而是應該不斷豐富其內涵,儒家思想對人性的教育至關重要,但是對于一個健全的人來說獸性又不可缺少。
教育的過程就是使人性能夠駕馭獸性,這里的駕馭就是告訴我們一個人應該保留其固有獸性,這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有重大意義,很多發達國家的教育機制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借鑒,比如在孩子10歲以前進行獸性教育,在10歲以后進行人性教育,這樣就很好地使學生保留了獸性,同樣具備了良好人性。
我國對人性教育方面有十分豐富的資源,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積淀,已經做了很好的詮釋,但是在獸性教育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代中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應該具有一部分獸性,敢于認知新事物,對社會不良現象勇于說“不”,敢于挑戰權威,這與我國當下大力提倡培養人才的創新能力政策不謀而合。
面對當今社會越來越嚴重的溺愛現象,這直接導致青少年動手能力和面對挫折的能力越來越差,在挫折面前可能一蹶不振、自暴自棄。一些90后和00后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更談不上個人實踐和生存能力,也就談不上認知新事物的勇氣,談不上個人創新能力。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大力倡導自主創新,把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這無疑對當下的教育制度提出了新要求,反觀當下的這種社會現象可以看出,現在的創新性教育還不盡如人意,一個沒有勇氣認知新事物與發現新事物的人,是不可能具備創新能力的。
面對這種社會現象,我們不得不作出反思,是否應該適量地給青少年一點“獸性教育”,以重新激發他們應有的“爭強好勝”、勇于探索的精神。
參考文獻:
[1]牛永剛,和海珍.毛澤東撰寫《體育之研究》原因考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4,05:1-3.
[2]張運杰.陳獨秀教育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
[3]葛翠柏,王正倫,唐永干,王愛豐.體育哲學的力作——讀李力研《野蠻的文明》感言[J].體育文化導刊,2007,04:78-80.
[4]侯穎.論兒童文學的教育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