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賽君++郭智玲
“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人一生的成長非常重要。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這種習慣是在長期生活中逐漸養成的。所以,對幼兒期的孩子進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幼兒年齡較小,對許多生活習慣的好與壞沒有正確概念,總是不自覺地按照自己的喜好或被動地按照成人的要求安排自己的學習、游戲及其他活動。久而久之,這種安排就發展成為一種較少變化的行為方式,這就是所謂習慣。顯然,習慣養得好,會使孩子終身受益,反之,則會終身受累。兒童可塑性大,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幼兒園和家庭都應該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使他們有好的生活節奏,這對孩子一生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認為,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良好的生活習慣首先表現在建立科學的、合理的生活制度上。幼兒對周圍環境非常敏感,最容易受外界影響,愿意聽從成人教導,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痕跡并逐漸養成行為習慣。為此,大人要循循善誘,在某項活動開始前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合理地安排孩子的生活。樹立明確的時間觀念,大體上規定他們的睡眠、飲食、游戲時間,并嚴格執行,使孩子有“章”可循。這樣,孩子到了規定的時間就按大人的要求做相應的事情。同時要根據幼兒能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慢慢的,好的作息習慣就養成了。大人是孩子的榜樣,有些家長對孩子管教很嚴,規定每天看電視玩游戲不能超過半小時,而家長自己卻徹夜通宵地玩游戲,有時玩到驚險刺激時還手舞足蹈,大笑不止。這樣的環境怎么讓孩子安心入睡?因此,家長的行為直接影響孩子,對孩子提的要求,家長自己必須做到身體力行。
二、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導孩子學會自我服務,這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基礎。一個人的生活習慣,總是和他們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聯系在一起的。現在許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小在生活自理上缺少鍛煉。如今,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視他們為掌上明珠,忽視了對孩子勞動能力的培養,每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過分溺愛的方式是不明智的。要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狀況出發,讓他們自己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天天碰到又不難做到的事。比如安靜吃飯,不發出聲音;睡覺時自己穿脫衣服和鞋襪并把脫下的衣服褲子疊放整齊放在固定的地方、刷牙洗臉,這些事父母不必一手包辦;再如孩子在游戲后要求他們收拾自己的玩具和圖書,養成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的好習慣;家長在做家務活時可以讓孩子做小幫手,如搬搬小凳子,從冰箱里取菜、摘菜,收拾碗筷。還可以吩咐孩子到小區小賣部里買買鹽、打打醬油等。家長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激發他們的勞動熱情,也能讓孩子體現自己的勞動價值。諸如此類的很多小事,往往只要大人稍加指點,不斷鼓勵,孩子就可以獨立完成。通過這種小活動,可以使孩子及早擺脫成人的照顧,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主要體現在孩子的生活環境和衛生上,要使之符合美的要求。幼兒正處于生長發育的旺盛時期,但非常嬌嫩,如不養成良好的講衛生、愛清潔、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就會給孩子身體發育帶來危害,影響其健康發育。因為幼兒的良好衛生習慣都是在平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養成的,所以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并不困難。孩子有許多玩具和小人書,要教育孩子玩畢就放回原來的地方,不要隨玩隨丟,把房間弄得一團糟;要教育孩子每天堅持早晚洗臉刷牙,飯前便后洗手,洗手后必須用毛巾擦手;要教育孩子平時多喝水,不要蒙著頭或趴著睡覺,不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經常洗澡、換衣褲,勤剪指甲,定期理發,等等;要教育孩子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學會與同伴分享。尤其在飲食方面,家長要重視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家長應根據孩子各個年齡段身體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合理安排孩子的飲食。教育孩子不挑食、偏食,少吃或不吃零食,防止暴飲暴食。同時要教育孩子自己吃飯,不要大人喂,不把飯粒撒得到處都是,不剩飯,等等。養成了這些好的習慣,就能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其一生發展都是有益的。
四、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從實際出發,對孩子提出合理要求,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加強對孩子的引導,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養成的,它是一個不斷養成、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恒。因此無論是生活制度還是自我服務方面的要求,都不能操之過急,要講究科學性。這種要求應該既不是輕而易舉就可做到的,更不是根本無法實現的,要讓這些要求為孩子所樂意接受,又能自覺遵守。如在幼兒園午睡的時候,往往有些孩子起來小便,腳步走得很重,就給他一個暗示,提醒他這樣會吵醒睡著的小朋友。當幼兒小心走路了,就微笑著點頭表示他做得對。在向幼兒提出要求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比如要求幼兒對人有禮貌。我就這樣告訴他:早上上幼兒園的時候要向老師、小朋友問聲好;回家的時候向老師說聲再見;跟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專心,不要隨便插嘴。這樣要求具體明確,孩子才好照著做。
五、要從嚴要求。當前,對家長來說,最難做的就是嚴格要求。許多家長難以做到將愛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在對自己孩子的教育上容易情感失控。不少家長知道好的習慣不嚴格要求難以養成,壞的習慣不嚴格要求不能矯正,但做起來總是情感代替理智。有的家長興之所至,給孩子下了幾道“命令”。比如叫寶寶自己吃飯,孩子沒吃上幾口,要么撒得桌上地上到處都是,要么吃兩口下桌跑兩圈,最后干脆把碗推到大人面前說:“你喂我。”家長往往遇到這種情況都會妥協。這種一味的遷就、退讓,繼而發展到有求必應,養成每天喂飯的壞習慣。也有的家長在培養良好習慣方面開始還有堅持、督促,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時間一長,自己忘了檢查,結果流于形式。這實際上比沒有“命令”更壞,因為這會使孩子造成一種錯覺:說話可以不算數,紀律可以不遵守。當然,這里說的“嚴”,并非要孩子一朝一夕就達到很高的要求,并且在養成良好習慣的過程中,出現反復也是正常現象,應該因勢利導,循序漸進。
六、要加強示范教育,一步步培養。就拿生活自理來說,不少孩子出于好奇,往往一開始樣樣都想自己做,一旦做不好就泄氣,甚至隨手扔東西。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就要多給他們做示范教育。如自己穿褲子,可以邊講邊做,先把褲子分好前后,兩個褲腳展開,然后左右腳分別套進左右褲管,請孩子照著做一遍。孩子系鞋帶比較困難,可以用硬紙畫上鞋面,穿上洞眼,系上帶子,教孩子學打結。這樣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示范,并在孩子的練習中鼓勵他們點滴進步,就會使他們較快學會。
實踐證明,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得好:“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這就需要家庭和幼兒園一起負起這個責任,傾注愛心、細心和耐心,讓每一個孩子都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