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紅凱++王雨霏++鄒鈴++紀瀟雨++李亮



摘 要:近年來休閑農業作為一種農業和旅游業相互融合的新型產業在中國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并在空間上呈現出產業集聚的發展趨勢,受到了國內眾多學者的關注。在研究大量國內外成果的基礎上,對休閑農業產業集聚研究進行了總結歸納,介紹了產業集聚的概念,并對一些常用的產業集聚度測度方法及其在休閑農業產業中的運用進行實證分析和評述,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方向,為進一步分析研究休閑農業產業集聚的形成機制和影響因素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休閑農業;產業集聚;測度方法;對策與建議
中圖分類號:F59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13
隨著經濟的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和交通條件的改善,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欲望越發強烈,更希望通過休閑旅游,親身參與各種旅游文化活動,陶冶情操,豐富內涵,由此休閑農業的游客參與度高,休閑農業產業的集聚規模也將會越來越大。如今已經有一些學者意識到并開始研究休閑農業產業的集聚現象,但是我國休閑農業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在理論和實踐中也存在一些誤區,主要集中于休閑農業集聚的概念、測度方法、問題與對策等方面,但主要還是對其集聚現象的表面敘述,缺乏對具體地區集聚現狀的深入探析。
1 產業集聚概念界定
對于產業集聚,在國外的理論成果中有多種界定。Kaldor(1970)將集聚定義為生產活動中相對集中的區域經濟活動、具有正向溢出效應的并逐漸遞增的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Krugman[1]認為產業集聚是眾多企業為得到更多利潤空間而在一定地理范圍內聚集的現象。邢曉玉等[2-7]認為產業聚集是指主體經營產品或其他經營產品相同、相似或具有緊密聯系的關聯企業在特定的空間范圍內高度聚合從而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協作體,以實現聚集效益的一種現象。
4 研究結論與進一步展望
作為農村社會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休閑農業發展至今,集聚化是大勢所趨,筆者總結了部分定量指標對集聚水平進行測度,進一步分析其集聚特征的研究結論,并且結合各種測度方法的優缺點提出選擇合適測度方法的建議。雖然休閑農業產業正朝集聚化方向發展,但是在集聚過程中仍存在很多問題,如地區發展不平衡、測度方法不專業等,眾多學者也從不同角度提出相應對策及建議,科學化、機制化、特色化的對策有利于各休閑農業項目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推動由點成塊,成塊連線,實現休閑農業集聚進程全面發展。
由于經驗不足和數據缺失等方面原因,本文對休閑農業產業集聚化的研究只局限于表面概述,筆者在之后的研究中將繼續關注休閑農業產業集聚現象,并深入研究其發展的內在規律,為休閑農業產業集聚更加規范化、合理化的發展提供理論和現實依據。
參考文獻:
[1] KRUGMAN P.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2] 邢曉玉.產業集聚度測度方法及其在旅游產業中的運用研究綜述[J].服務經濟,2013(8):37-40.
[3] 彭耿,劉芳.產業集聚度測量研究綜述[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3,31(2):182-184.
[4] 黃曼慧,黃燕.產業集聚理論研究述評[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9(1):49-53.
[5] 孫慧,周好杰.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方法綜述[J].科學管理研究,2009(6):449-451.
[6] 徐文鶴.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研究——以京津冀為例[D].秦皇島:燕山大學,2012:1-55.
[7] 關愛萍,陳銳.產業集聚水平測度方法的研究綜述[J].工業技術經濟,2014(12):150-155.
[8] 許藝娜,張隆平,林淋,等.產業集聚視角下的福州市休閑農業發展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7(1):17-21.
[9] 戴美琪,游碧竹.國內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06,30(4):144-148.
[10] 劉斯敖.產業集聚測度方法的研究綜述[J].商業研究,2008,11(3):65-66.
[11] 陳宇峰.城市郊區休閑農業項目集聚度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3:1-124.
[12] 宋博,鄭向敏.論鄉村旅游產業集聚化發展[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9,5(1):31-35.
[13] 王艷榮.農業產業集聚的效應與對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2:1-102.
[14] 范水生,朱朝枝.休閑農業的概念與內涵原探[J].東南學術,2011(2):72-78.
[15] 曾輝.福州市休閑農業布局與發展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3:1-67.
[16] 李瑩華,李靜.甘肅特色農業產業化中的產業集聚研究[J].調查研究,2007(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