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潔++蒲春玲++劉祥鑫++胡賽++穆飛翔
摘 要:通過了解農民對土地整理的認識,參與土地整理的意愿,為農民參與土地整理提供政策建議和決策參考。本文通過對塔城市土地整理項目的實地調查,統計分析調查問卷,得出農民參與土地整理的意愿,分析總結土地整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研究表明,加強土地整理的宣傳,建立農民積極參與、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土地整理機制,確保農民通過土地整理得到實惠,才能讓廣大農民積極地參與土地整理。
關鍵詞:土地整理;農民認知;塔城市
中圖分類號:F311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03.018
1 材料和方法
1.1 調查問卷設計
為獲取農民參與土地整理的實際信息,調查問卷設計主要包括兩方面:(1)農民對土地整理的了解程度,包括農民獲得土地整理信息的渠道、對土地整理內容的了解、對開展土地整理的意愿、對土地整理的總體認識等;(2)農民參與土地整理的現狀,包括土地整理的實施情況、農民參與土地整理的方式、權屬調整等。為方便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問卷以單項選擇、多項選擇和問答題為主。
1.2 實地調查
于2015年5月在塔城市土地整理項目區,采取面對面的調查方式進行了農民參與土地整理的隨機抽樣調查,共回收問卷100份,將回收的調查問卷進行整理分析,有效問卷100份,樣本有效率100%,本次調查結果真實有效。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農民對土地整理的認知程度
農民對于土地整理的認知程度反映了農民對該政策了解到多少相關信息。只有農民了解、支持,以及政策是否滿足了農民的需求,土地整理工作才能夠順利地實施。
2.1.1 農民了解土地整理的渠道 通過此次調查可知,72%的農民被動地由村干部講解,28%的農民會通過電視、收音機、報紙等媒體來了解土地整理。由此可知,農民通過村干部、電視、收音機的途徑熟悉了解土地整理政策信息,其中主要渠道是村干部的講解宣傳。可見,在土地整理政策的宣傳中村干部占重要地位。
2.1.2 農民了解土地整理的內容試 現階段,我國以農村地區作為土地整理的重點區域,主要包括農地結構調整、土地平整、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居民點建設、復墾土地、權屬確定及改善活動。調查結果顯示,44%的農民聽說過也了解土地整理政策;40%的農民對土地整理政策一般了解;僅有9%的農民熟悉土地政策;還有7%的農民對此完全不知道。了解其中一到兩項政策的農民占87%;僅有13%的農民了解3項以上的相關政策。
2.1.3 土地整理與農民自身利益的關系 通過耕地面積的增加及耕地質量的提高,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使農民從土地整理中受益。統計數據表明,有20%的農民認為土地整理與農民有密切關系,73%的農民認為有點關系。由此可得,農民對土地整理項目持認同態度,認為其與自身利益有關系。
2.1.4 對開展土地整理的意愿 對“是否希望本村開展土地整理項目”這一問題,72%的農民希望在本村開展土地整理,28%的農民持無所謂態度。由此可見,農民普遍認為土地整理項目的開展在不需要個人投資的前提下,能夠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增產增收,是惠民的項目。
2.2 農民參與土地整理狀況
2.2.1 農民參與土地整理的方式 農民參與土地整理項目的方法主要有:提建議、做決策、監督等方式,通過此次調查得知:58%的農民以提建議的形式參與到土地整理中,20%的農民以做決策的方式參與到土地整理中,22%的農民選擇監督等其他方式參與到其中。可以看出,在土地整理中,農民主要以提建議的方式參與到項目中,提建議的方式相比較能夠反映出民意。
2.2.2 農民參與土地整理的機構 土地整理項目主要由縣級以上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或鄉鎮政府負責,針對“通過何種機構參與農村土地整理”的問題,調查結果表明:23%的農民認為應該通過鄉鎮政府及縣國土資源局管理部門;48%的農民打算通過村民委員會參與其中;19%的農民希望通過村民代表大會;10%的農民希望通過農會、農村土地整理協會之類的民間組織。由此可知,農民參與土地整理的機構主要依賴于村民委員會和鄉鎮政府及縣國土資源管理部門,而農村尚未成立土地整理機構,農民參與土地整理并沒有組織保障。
2.2.3 農民對土地整理項目的滿意程度 土地整理項目的滿意度是衡量土地整理的重要指標之一,對“已實施土地整理滿意度”的問題,統計數據顯示:60%的農民表示滿意,36%的表示一般滿意,4%的表示不滿意;土地整理后65%的農民認為可提高家庭收入但不明顯,30%的認為可明顯提高家庭收入,5%的認為與家庭收入無關。
2.2.4 農民認為土地整理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農民的走訪調查發現,農民普遍認為有關土地整理的信息宣傳力度較小,相關政策及法規不夠健全。在這些不明確的因素影響下,農民不愿意接受土地整理,認為土地整理對他們只存在較小的利益,與收入的增減沒有必然的聯系。由于缺乏土地整理意識,農民寧愿將自己的田地空置,也不愿意接受整理。
土地整理打破了原有的界限,使原有的土地產權、耕地權、承包權等發生相應的改變,影響了農民的自身利益,而政府不重視相關問題,導致農民積極性大幅度降低。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大部分農民認為施工單位施工質量差,田地遭到大面積的破壞,嚴重影響耕作質量,從而給農民帶來額外的經濟擔憂。由于管道質量差、填埋深度不過關等問題,不僅破壞生態環境而且使土壤營養成分流失。農民一致表明,不應只在乎土地整理的數量,更應該重視質量問題。
3 建議與對策
3.1 加強宣傳,提高農民土地整理意識
加大宣傳土地整理相關的政策信息,增強農民群體土地整理的意識,讓農民切身感受到土地整理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土地整理既服務于農業發展,又服務于農民群體,只有農民的參與配合才能夠更好地實施土地整理項目,更有效地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對此,加強土地整理政策的宣傳力度,有利于推進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讓農民參與、受益于土地整理項目。
3.2 建立健全農民參與土地整理機制
建立健全農民參與土地整理機制,能夠保護農民利益和限制行政部門權利濫用,農民可通過參與土地整理項目直接了解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進展,并提出相關建議,彌補項目實施中存在的不足,使土地整理項目更加完善。土地整理項目是一項能為農民帶來實際收益的工程,農民的廣泛參與可推動土地整理項目高效合理地落實。
3.3 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確保農民通過土地整理得到實惠
土地整理工作涉及范圍廣,深深地影響著農民的長期和短期利益。因此,廣泛征求農民意見,堅持維護農民利益,讓農民對土地整理項目的效果持樂意、滿意、同意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同時,村委會作為農民參與土地整理的主要依賴機構,也要廣泛地征求村委會對土地整理項目的意見和建議。土地整理項目設計初期,應全面調查了解農民的意愿,采納合理意見,并能夠讓農民參與到施工過程中,這樣不僅能夠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同時也能夠讓農民對項目實施情況有相應的了解。
4 結 論
筆者采用隨機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農民參與土地整理意愿進行調查統計數據分析,分別從受訪農民特征、受訪農民對土地整理認知情況和受訪農民對土地整理的認知、態度等方面進行相關分析。實證結果表明:年齡和是否認為能從整理中得到好處與農村土地整理意愿呈正比例關系;對農村土地整理的相關政策和信息的理解、認知程度也影響著土地整理的進程。
參考文獻:
[1] 鄖文聚.我國土地整治的實踐創新與理論進步[J].上海國土資源,2012,33(4):1-6.
[2] 嚴金明,夏方舟,李強.中國土地綜合整治戰略頂層設計[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14):1-9.
[3] 張勇,汪應宏,包婷婷,等.土地整治研究進展綜述與展望[J].上海國土資源,2014(3):15-20.
[4] 范德種.整村推進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討[J].國土資源,2010(2): 53-54.
[5] 杜娟.土地整理研究概述[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3):83-87.
[6] 金曉斌,丁寧,張志宏,等.中國土地整治資金在省際間分配及土地整治效果[J].農業工程學報,2012(16):9-17.
[7] 郝建華,蒲春玲,劉志有.塔城市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評價[J].科技和產業,2013(2):65-68.
[8] 劉巧芹.我國農用地整治潛力評價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2):30-34.
[9] 高秀明,趙庚星.土地整理的評價方法及應用[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10):300-307.
[10] 范德種.整村推進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探討[J].國土資源,2010(2): 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