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萬文俊,馬朝陽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而椎動脈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約占頸椎病的10%~15%[1],目前治療仍主要以經典止暈藥物、針灸、電針、推拿、牽引及其他物理治療為主。其中,頸部針灸[2]、尤其是人迎穴的針刺療法已被證明具有擴張血管、增加供血的功效,并且其操作方便、安全快捷、無毒副作用[3]。在臨床實踐中,被動整復類的推拿手法有可能會加重頸椎病的眩暈癥狀,以Mulligan手法替代傳統的推拿治療,可有效避免傳統旋扳手法的不良反應。本研究旨在觀察Mulligan手法聯合人迎穴改良針刺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2014年9月~2016年3月我科就診的CSA患者60例,納入標準:均符合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4];年齡41~75歲;病程3~6個月;志愿受試、依從性好。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0例,①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61.30±14.24)歲;平均病程(4.20±1.06)個月;②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2.57±14.27)歲;平均病程(4.43±1.16)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2組均給予藥物、牽引及紅外線治療,觀察組加用Mulligan手法聯合人迎穴改良針刺治療,對照組僅加用人迎穴改良針刺治療。藥物:鹽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每次6mg,每日3次。牽引:采用日產PH-T5021型智能電動牽引器,患者取坐位,牽引角度為前傾15~20°,牽引力度根據患者體重和舒適度調整(5~8kg),每牽引50s,休息10s,共20min,每日1次,每周6d。紅外線治療:CQ-20型紅外線燈,局部照射,照射距離20~30cm,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6d。Mulligan手法[5]:①自然體位下小關節滑動技術(natural apophyseal glides, NAGS):在直立體位下,沿著頸椎治療平面的小關節面方向斜向上,在小關節滑動范圍的中末端行節律性的被動運動,力度適宜;②反NAGS技術:在治療平面下方椎體的小關節相對于上方產生斜向上的滑動,若患者存在單側運動性眩暈,則該法僅應用于患側;③維持自然體位下小關節滑動技術(sustained natural apophyseal glides, SNAGS):患者取坐位,治療師給予治療平面頸椎棘突按壓或手法牽引,保持沿治療平面持續按壓棘突的同時讓患者主動緩慢地旋轉、前屈、側屈或后伸到最大范圍后維持數秒,然后再緩慢回到中位;④自我SNAGS技術:教患者進行自我關節松動技術,治療方法基本同SNAGS,區別是利用毛巾替代治療師手法按壓。①、②、③由治療師完成,每次20min, 每日1次;④由患者自己完成,每次10min,每日1~2次。每周6d。人迎穴改良針刺法:患者取仰臥位,頸部略墊高,頭后仰,醫者站在患者的頭部治療側,面對患者足部,首先用左手拇指觸摸找到環狀軟骨,然后手指向環狀軟骨外側方滑動,將頸動脈與氣管分開,深壓直至觸摸到C6橫突結節。于左手指甲邊緣與喉結之間(約喉結旁1.5寸)進針。選用30號2.0寸一次性無菌毫針進行針刺,局部常規消毒后,針尖與局部皮膚呈90°夾角刺入直至抵達C6橫突,施以提插手法2~3次,以使刺入后患者局部產生酸脹感為度,隨即取針。每日1次,每周6d。所有治療均為2周。
1.3 評定標準 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1周、2周后進行以下評定。①《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evaluation scale for cervical vertigo,ESCV)[6]:滿分為30分,得分越低,癥狀越重。②經顱彩色多普勒超聲(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CD):測定椎動脈(vertebral artery, VA)、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 Vm)。

治療1及2周后分別與治療前比較,2組ESCV評分及VA、BA的Vm值均有明顯增高(P<0.01)。治療2周后與治療1周時比較,觀察組ESCV評分及VA、BA的Vm值均有顯著性增高(P<0.05),對照組各項評分無顯著性差異。治療1周時,2組間ESCV評分無明顯統計學差異,觀察組VA、BA的Vm值更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2周后,觀察組ESCV評分及VA、BA的Vm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0.01)。見表1。


組別時間ESCV(分)Vm(cm/s)VABA觀察組治療前15.95±3.5323.05±4.8524.75±5.41(n=30)治療1周后22.51±3.47a36.67±4.89ac38.54±5.05ac治療2周后24.68±2.84abc39.98±4.92abd41.71±5.14abd對照組治療前16.62±3.6722.64±4.9723.53±5.63(n=30)治療1周后21.78±3.16a33.94±4.76a35.84±4.94a治療2周后23.16±2.63a34.62±5.18a37.73±5.03a
與治療前比較,aP<0.01;與治療1周后比較,bP<0.05;與對照組比較,cP<0.05,dP<0.01
目前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原因,包括頸椎失穩、鉤椎關節增生、寰樞關節不穩或半脫位等機械壓迫,各種原發性或繼發性血管壓迫、老年人血管病變,頸交感神經刺激,血液流變學變化及各種體液因子互相作用[7]。其中,頸椎退變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的基礎,治療的目標是糾正異常的生理結構,恢復頸椎的生物力學平衡[8]。
牽引治療可以減少鉤椎部的壓應力,變增大的壓應力為拉應力;加大橫突間的距離,以促使拉長、迂曲的椎動脈變直,減少動脈阻力,增加有效血流量,缺點是作用不持久。紅外線屬于特定電磁波譜,它可透過皮膚穿透皮下組織直接作用于肌肉產生熱效應,擴張微血管,加速血液物質循環,同時產生分子共振效應,激活體液中各種酶,增加新陳代謝、促進疼痛因子分解和吸收、緩解肌肉緊張,其缺點是容易產生熱輻射燙傷。口服倍他司汀,可以改善內耳微循環,改善前庭性眩暈癥狀,其缺點是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藥物治療甚至可能導致眩暈癥狀加重,且該藥不宜長期服用。Mulligan手法在臨床實踐中被證實非常安全有效[9],它強調在生理負重體位下行手法治療,以維持更好的療效[10]。其根本原理在于糾正小關節錯位,重塑頸椎的生理曲度,減輕或解除了頸椎的異常結構對椎動脈叢、頸交感神經的壓迫與刺激,恢復橫突孔的正常對位,解除椎動脈在橫突孔內的相對性狹窄,使之行走更為暢通,供血充足。
頸椎病的交感神經刺激理論認為,頸交感神經部分分布于椎動脈表面[11],并且在椎動脈內側形成大量的交感神經交通吻合支,這些椎動脈內側的交感神經易受周圍小關節增生刺激,反射性引起椎動脈痙攣、缺血[12]。研究表明,針刺這些交感神經分布區可取得較好的緩解眩暈的效果[13-14]。人迎穴為足陽明胃經穴,為諸經上頭的必經之路,連接五臟六腑,貫通任、督、沖脈,具有調整機體陰陽、疏通全身氣血之效。解剖學上人迎平對頸喉結外側大約三厘米處,深層為頸動脈球。人迎穴改良針刺法與常規人迎針刺的區別在于針尖朝向C6橫突,避開損傷頸動脈血管本身卻又能刺激到頸動脈竇附近的交感神經節,反射性地增強迷走神經的興奮性并減少交感神經的緊張,緩解血管痙攣,改善血流速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腦血流量;對神經的良性調節,降低脊神經的應激能力[3]。
本研究結果表明,治療1周時,觀察組與對照組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觀察組治療效果略優于對照組,提示在基礎治療上加用Mulligan手法聯合人迎穴改良針刺可能更快更明顯的改善患者眩暈的癥狀,而治療2周后,觀察組的優勢更加明顯。國內早期研究已證實人迎穴改良針刺對CSA的治療作用[3],本研究在此基礎上加用了Mulligan手法,目的在于持續改善患者異常生理結構、恢復正常生理功能。研究結果也證實,相較于單一的人迎穴改良針刺術,加用Mulligan手法能在2周內持續提高患者的ESCV評分并增加椎-基底動脈血流。提示人迎穴改良針刺可能主要作用為調節頸交感神經功能,對于增加椎動脈血管平均血流速度可能存在“瓶頸”。而Mulligan手法因為從根本上改善了異常的生理結構、解除了神經、血管的壓迫,故而在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時能取得更快、更顯著的效果。同時,因為Mulligan手法中自我SNAGS技術簡單易學,患者可在家自行操作,而人迎穴改良針刺術治療耗時較短(每次治療平均2~5min),安全且起效快,兩者聯合治療能夠在保證患者的治療療效情況下,極大減少治療師的人均耗時,從而減少人力成本,減少患者就醫時長,在當代醫患比嚴重失調的情況下,一定程度的緩解醫患矛盾,增加患者滿意度,非常值得推廣。
[1] 王莉,李義凱.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思考[J].醫學信息,2010,23(7):2498-2501.
[2] 張玥,王舒.人迎穴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10): 677-679.
[3] 張婷,馬朝陽,唐雷,等. 人迎穴改良針刺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血漿神經肽Y影響的臨床觀察[J].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15,(7):59-61.
[4] 李增春,陳德玉,吳德升,等(整理).第三屆全國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外科雜志, 2008, 46(23):1796-1799.
[5] 王榮麗,黃真. Mulligan手法在頸椎病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3):224-226.
[6] 卓大宏,主編. 中國康復醫學[M].第2版.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3,1148.
[7] 劉智勇,郝陽泉.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因病機研究進展[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 2015, 15(4):88-90.
[8] Reid SA, Rivett DA, Katekar MG, et al. Efficacy of manual therapy treatments for people with cervicogenic dizziness and pain: protocol of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MC Musculoskelet Disord, 2012,13:201-208.
[9] Exelby L. The Mulligan concept: its application in the management of spinal conditions[J]. Manual Therapy, 2002,7(2): 64-70.
[10]Reid S, Rivett D, Katekar M, et al. Comparison of Mulligan sustained natural apophyseal glides and Maitland mobilizations for treatment of cervicogenic dizzi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Phys Ther, 2014,94:466-476.
[11]孫希化.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應用解剖學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32(17):3661-3663.
[12]鄧天瓊,任先軍,趙偉峰.雙側椎動脈結扎致頸髓缺血性損傷的實 驗研究[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4,14(7):421-424.
[13]胡偉民,陳偉棉,鄧磊,等. 關節松動術聯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源性眩暈的療效觀察[J]. 山東醫藥, 2015,(1):43-44.
[14]郭慶新,王樹虎. 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頸性眩暈的療效分析[J]. 河北醫藥, 2013, 35(16):2479-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