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強,楊樸,黃豪,魯娟娟,孫輝,鄧祥,閆文甲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運動障礙疾病,以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缺失和路易小體形成為病理特征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由于PD病的病情呈進行性加重趨勢,患者逐漸出現行動遲緩、肌張力異常、平衡能力下降,跌倒發生率增加,使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生存質量等方面受到嚴重影響。盡管運動療法被推薦為PD患者有效的康復治療手段,但采用的具體運動形式尚無統一的方式。太極拳作為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在提高平衡能力及預防跌倒等方面有著良好的效果,目前運用太極拳治療PD患者的平衡能力尚少見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運動療法配合太極拳對PD病運動功能障礙、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康復醫學科門診及住院的PD病患者30例,入選標準:經臨床診斷確診為PD病患者,符合神經病學PD病診斷標準[1],服用基礎用量美多巴療效穩定,病情分期以改良Hoehn-Yahr分期為3~4級的PD病患者。排除標準:各種原因導致的繼發性PD綜合征和PD疊加綜合癥;精神病、嚴重的心肝腎等臟器的器質性病變所致功能不全的PD病患者;伴有其他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病變的PD病患者;在認知方面存在障礙不能學習動作的;伴有惡性腫瘤的患者;因骨折或其他原因導致的不能獨自站立行走的患者。將3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15例,①觀察組:男7例,女8例;平均年齡(68.1±8.2)歲;平均病程(4.5±0.7 )年;②對照組:男6例,女9例;平均年齡(68.2±8.1)歲;平均病程(4.6±0.6)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和運動療法,觀察組此基礎上配合太極拳進行治療。治療由統一接受培訓的康復專業人員進行,2組均進行8周治療。常規藥物療法:在受試期間,依據患者病情服用基礎量的美多巴,3次/d,125mg/次。運動療法:常規運動療法進行訓練,進行關節活動度、主動輔助運動、體位轉移、平衡功能和步態訓練并結合日常生活活動進行,重點強化姿勢控制能力。治療時間及訓練強度,依據患者病情和耐受程度;每天1次,每次30~45min;注意以疲勞原則,治療中避免憋氣,不進行抗阻訓練。太極拳:分為“五功六法”。五功:太極樁、開合樁、起落樁、虛實樁和陰陽樁;六法:云手、野馬分鬃、摟膝拗步、金雞獨立、左右蹬腳和攬雀尾。受試前根據患者病情進行基礎動作學習,完成并掌握要領后進行。練習時要求受試者心率達到靶心率。根據Jungmann公式算出靶心率,年齡<60歲,靶心率=180-年齡;年齡>60歲,靶心率=170-年齡。根據受試者自身病情,調節拳架高度改變自身運動強度,練習時以polar表檢測心率,心率在100次/分左右;每天1次,每次3遍,每次約50~60min。
1.3 評定標準 ①統一PD病評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 UP-DRS):包括六大類44項,其中10項主要者為PD嚴重程度的評分。運動過緩、震顫、僵直、姿勢、步態、從椅上起立、用手寫字、言語、面部表情、日常生活活動內容評估。分值越高,功能障礙越嚴重[2]。②Berg平衡功能量表評定[3]:14項,每項0~4分,總分56分,20min內完成測試。0~20分:坐輪椅;21~40分:輔助步行;41~56分:獨立步行;<40分:有跌倒風險。③改良Barthel指數:0~100分,分值越高,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4]。

治療8周后,2組UP-DRS量表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更低于對照組(P<0.05),2組Berg平衡功能量表評分及Barthel指數均明顯高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更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UP-DRS、Berg平衡功能及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分,
與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目前臨床上對于PD患者的治療尚無治愈方法,臨床治療以改善癥狀和延長病程進展為目的。PD的治療手段不斷發展,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康復訓練等[5],同時也有針灸治療及太極拳等干預手段。常規藥物治療中,美多巴在臨床應用廣泛,且療效已得到證實,但長期服用療效逐漸減退;且存在一定副作用和耐藥性。物理治療、針灸及手術治療受限于操作者的醫療技術及費用等問題。運動療法雖可明顯改善PD患者姿勢障礙,提高平衡能力,減少跌倒發生,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質量,療效確切[6-7]臨床肯定,但其療效受治療技術和療程等的影響,單一使用往往療效局限。
太極拳能夠提高神經對肌肉的控制、協調能力,改善肌肉結構、形態,提高肌肉力量[8];也在提高老年人的肌肉適能、平衡能力和防止跌倒等方面有著良好效果[9-10];能提高患者對身體重心的控制能力,重塑軀體力學特征,從而增強穩定性,利于姿勢的矯正[11]。太極鍛煉可以改善輕中度PD患者運動功能,是改善輕中度PD運動障礙和生活能力的有效手段[12]。將太極拳作為運動干預手段作用于PD患者,對平衡功能和運動行為能力的提高將會有積極作用,有利于患者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13]。PD患者對姿勢控制能力下降,表現在平衡能力的低下,本研究中對照組及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前的Berg平衡功能量表評分均降低。觀察組患者在經過8周的太極拳訓練過程中,可以有效輸入肌肉及關節的本體感覺信息,并反饋激活軀干的穩定性肌肉,對姿勢控制的穩定產生積極作用。故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的UP-DRS量表及Berg平衡功能量表評分均較對照組有所改善。由于PD患者體內DA(多巴胺)的降低,促進神經對肌肉控制能力減弱,肌張力逐漸增大,使得肌肉力量分布異常,這樣患者在控制自身各個關節運動時就會存在一定的障礙,具體表現在身體易失衡、步態異常等方面。太極拳“五功六法”要求“立身中正”、“氣沉丹田”、“圓襠開胯”等,這樣在習練的過程中使得PD患者注意力集中,充分調動神經對肌肉的調控作用,提高患者的協調能力[14];同時,通過有規律的主動呼吸作用加強包括膈肌、腹肌、以及下肢較大肌群的鍛煉,增強了核心肌群對身體的穩定性的控制[15],有利于PD患者平衡能力的提高。
運用運動療法結合太極拳對PD患者存在的平衡功能障礙和運動能力下降及日常生活能力障礙有明顯改善作用。本文研究對象例數較少,且實驗周期較短,其療效仍需進一步研究觀察。
[1] 張振馨.PD病的診斷[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6(39):408-409.
[2] 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分冊[M].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1):190-192.
[3] 金冬梅,燕鐵斌,曾海輝.Berg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3,18(1):25-27.
[4] 李奎成,唐丹,劉曉艷,等.國內Barthel指數和改良Barthel指數應用的回顧性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9,24(8):737-740.
[5] 高中寶,王潔,王煒,等.PD病診斷標準與治療新進展[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15,15(10):777-780.
[6] 王麗菊,郭龍,歐藝.運動療法治療PD病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礙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7):528-529.
[7] 張建元,王會青.運動療法聯合藥物治療PD病3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3,35(1):144-145.
[8] 孔德剛,高虹,王璐.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足底壓力的影響[J].中華老年學雜志,2013,33(9):2029-2031.
[9] 王紅雨,張林.24式簡化太極拳對老年人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2(5):437-440.
[10] 楊慧馨,虞定海.太極拳鍛煉與快走鍛煉中老年女性靜態平衡機能比較[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3,33(13):3011-3013.
[11] Rogers MW,Kennedy R,Palmer S,et al.postural preparation prior to stepping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neurophysiol,2011,106(2):915-924.
[12] 季蘇瓊,毛志娟,楊清梅,等.太極拳鍛煉對PD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2016,31(1):51-53.
[13] 黃豪,張文召,楊樸,何玉秀.太極拳對早期PD病平衡能力和運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3):281-282.
[14] 孔德剛,高虹,王璐. 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足底壓力的影響[J].中華老年學雜志,2013,33(9):2029-2031.
[15] 黃豪,何玉秀.核心力量在太極拳運動中的體現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41(6):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