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李妍燕
互聯網金融對大學生信貸及消費觀念的影響及意義
長沙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李妍燕
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勢如破竹,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出。作為網民主體的消費主力,高校大學生成為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軍信貸消費市場的主要群體,這使大學生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互聯網金融對大學生信貸及消費觀念的影響及意義,旨在督促大學生形成合理的消費行為,并提出了發展互聯網金融信貸市場的幾點建議,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學生的信貸風險。
互聯網金融 大學生 信貸 消費觀念
近幾年,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金融產品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影響力也逐漸增大,尤其是接受能力強的大學生的生活消費習慣、理財投資方式均發生了較大變化。雖然互聯網金融具有操作便捷、中間成本低、透明度強等優勢,但是其在我國仍處于發展階段,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因此,有必要分析互聯網金融對大學生信貸及消費觀念的影響,旨在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念。
近幾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飛速發展,加之互聯網技術日益完善,一種新型的消費工具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并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互聯網金融改變了傳統服務模式、支付方式,大大增加了國民的購買力。由于年輕人消費觀念更為開放,迅速發展成為消費市場的領軍人物,傳統保守理想消費逐漸轉變為提前消費、信用消費模式。雖然互聯網金融給金融市場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大學生分期領域的競爭。近幾年高校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大學生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統計,我國在校大學生人數約為2548萬人。作為高學歷人群,大學生畢業工作后具有較強的還款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大學生是未來消費的主力軍,同時也是中高檔商品消費的先鋒。2009年,銀監會頒布了停辦大學生信用卡的政策,導致大學生消費市場出現巨大空缺。互聯網金融成功占據大學生消費市場,填補了信用卡停辦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國的信貸體系。
2.1積極影響
2.1.1加深其對金融知識的認識、提高理財能力
高校大學生接受能力較強,愿意嘗試多樣化理財方式。大學生通過投資、貸款等實踐操作,學習了更多的網絡金融知識,為未來社會消費、理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相較于傳統銀行理財產品,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投資門檻更低,收益更高,操作更加便利,其不僅能讓大學生享受理財收益的快樂,而且能夠逐漸轉變大學生的理財意識,提高大學生的理財能力,幫助大學生科學地處置閑錢。
2.1.2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本融資渠道
目前我國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提供了相應的創業貸款,然而這類貸款在貸款對象、貸款方式、貸款期限等方面所需要求較高、手續復雜。部分創業大學生存在貸款申請限制,嚴重阻礙了創業初期的資本注入。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推行,許多門檻低、放款快的創業貸產品應運而生,解決了創業大學生自有資金少、融資難的問題,有效滿足了大學生創業的資本需求。如“大學生創業融資孵化計劃”為大學生創業提供10萬元以內的啟動資金借款(2年無息),并無須任何服務費,是零成本債券融資的典型代表。
2.1.3為大學生繼續教育提供了資本
相較于國家助學金貸款,大學生信貸顯著拓寬了申請對象范圍,打破了“只有經濟困難生才能申請助學貸款”的局面。貸款資金既可以用來繳納專業學費,也可用來支付非本專業的其他技能培訓、繼續教育所需的費用,有效彌補了國家助學貸款存在的缺陷。
2.2消極影響
2.2.1引發非理性消費
在分期付款的模式下,大學生總是傾向選擇超前消費一些高端電子產品、奢侈品,更多地追求物質消費的快感。群體中會出現不良的消費氛圍,大學生在經濟生活中的“有限理性人”特征會更加明顯。求異心理、從眾心理、盲目攀比等不良消費心理逐一浮現。
2.2.2增加還貸壓力
許多信貸產品用“零首付”的噱頭,潛入校園市場。然而在“零首付”的羊皮下,是每年10%~25%高還款利率的狼身。少數信貸產品年化利率甚至超過30%,是名副其實的高利貸。大學生在還貸的基礎上還需要支付相關借款手續費及成交服務費。然而,大學生無穩定收入,高額的利息,若逾期還款還有相應的滯納金,滾雪球一般越積越多,最終成為大學生不可承受之重。2016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中國銀監會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旨在規范引導日漸蔓延的校園貸款,但校園貸的亂象一時難以根治。近年來,大學生因無法償還校園貸而跳樓的新聞層出不窮,讓人扼腕。
2.2.3泄露個人信息
大學生申請理財、信貸產品時存在信息安全風險。由于互聯網信息存在的客觀安全因素,加之平臺營運者素質良莠不齊,當大學生進行消費時提供的信息,易被網絡黑客直接竊取或進行非法買賣。而信息的泄露又會為電信詐騙、網絡詐騙提供來源,對原本經濟基礎就薄弱的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形成潛在威脅。
3.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校園信貸在互聯網金融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發展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應用“堵不如疏”觀點對待。當前關于校園信貸的監管存在較多問題,尤其是監管權責方面存在盲區。因此,相關部門應該結合實際,完善互聯網金融方面的法律條例,為大學生的財產安全提供法律法規的保障。近年來,政府也致力于推進對校園貸款的監管規范。繼重慶、廣西和深圳陸續出臺針對校園貸監管政策后,2016年9月,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了關于校園貸的“八項不得”。其中包括網貸平臺不得向未成年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提供借貸撮合服務;不得委托學生、校園工作人員、校園商戶等在學校開展推銷或代理活動;不得有違規違法的催收行為等。
3.2創新校園信貸產品
當前,大學生信貸產品普遍存在同質化問題,金融機構應該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對校園信貸服務進行創新。如針對大學生學習、培訓等提供專項信貸資金。為了解決資金成本昂貴等問題,可以采用資產證券化手段,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最大限度降低融資風險。
3.3信貸企業為學生提供兼職機會
大部分大學生的經濟來源都是家長給的生活費,面對校園貸款的高利率和名目繁多的手續費,償還能力低弱。信貸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平臺優勢,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兼職機會,形成收入補充。收入的增加,不僅能減輕大學生當前面臨還貸壓力,在兼職的過程中,還能幫助非財會專業的大學生了解理財知識,提高當前大學生理財能力。
互聯網金融在我國的飛速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互聯網金融開辟了大學生信貸市場,是金融行業業務的重要補充。大學生正處于心智發展階段和成熟期,消費觀念不成熟,互聯網金融會在一定程度上轉變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及消費行為,導致不良的消費現象頻頻發生。大學生自己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盲目從眾與攀比,學習消費理財知識,提高自身的判斷能力。高校、家庭應該采取措施,正確引導,培養大學生科學的消費觀念,使其做到理性消費。相信隨著制度的完善,監管的加強,互聯網金融市場日后會更加健康繁榮。
[1]葉純亮,張學會.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信貸消費的調查研究——以合肥師范學院為例[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6(02).
[2]朱琳.大學生消費信貸的互聯網衍生及其規制邏輯[J].金融發展研究,2016(07).
[3]李研,曾怡,李瑞,等.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情況分析與建議[J].商業故事,2016(09).
[4]陳尚.金融革命——互聯網金融發展及未來趨勢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5(06).
[5]龔愛娥,魯菁,劉小亮,等.90后大學生分期消費狀況淺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6(06).
[6]張兵權.大學生互聯網消費信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消費導刊,2016(04).
[7]鄒國源,吳曉茵,黃燕純,等.大學生分期平臺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基于珠海大學生分期消費調查[J].現代經濟信息,2016(12).
F832
A
2096-0298(2016)10(a)-0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