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同勝(綏濱縣水產局 黑龍江 綏濱 156200)
?
幾種適合北方高寒地區養殖的鯉魚品種
惠同勝
(綏濱縣水產局黑龍江綏濱156200)
鯉魚,又稱鯉拐子、鯉子。是原產于亞洲的溫水性魚類,后引進歐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區,現分布在除澳洲和南美洲外的全世界。是我國北方地區主要養殖魚類。
1、黑龍江野鯉
黑龍江野鯉是黑龍江水系的主要經濟魚類,為黑龍江省乃至北方地區的優良養殖品種。黑龍江野鯉體呈紡錘型,側扁、頭后背隆起,頭較小;口亞下位,呈馬蹄形,上頜包著下頜,吻圓鈍,能伸縮;背部灰黑色、體側金黃色、腹部白色、體表覆蓋較大的圓鱗,除位于體下部和腹部的鱗片外,其他鱗片的邊緣均有暗色環;背鰭與背部顏色相同,臀鰭和尾鰭下葉橙紅色,腹膜為銀白色,所謂“金鱗赤尾”。對水體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生長較快,群體數量增長較快。
2、松浦鏡鯉
松浦鏡鯉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科學研究所利用德國鏡鯉第四代選育系(F4)與散鱗鏡鯉雜交而成功選育得到的一個鏡鯉新品種,具有體型好、含肉率高、生長速度快、成活率高、適應性強和抗病力強、人工馴化程度高等優點,已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天津、河北、山東、重慶、廣西和廣東等省市推廣養殖。松浦鏡鯉頭小、吻延長、吻骨發達、眼徑擴大,背高而厚,體表基本無鱗,群體無鱗率可達66.67%。
3、德國鏡鯉
北方地區也叫“三道鱗”。具有較高的抗寒、抗病性。德國鏡鯉體形較粗壯,側扁,頭后背部隆起,頭較小,眼較大,體表鱗片較大,沿邊緣排列,背鰭前端至頭部有1行完整的鱗片,背鰭兩側各有1行相對稱的連續完整鱗片,各鰭基部均有鱗,個別的個體在側線上見有少數鱗片。側線大多較平直、不分枝,個別個體的側線末端有較短的分枝。體色隨棲息環境不同而有所變異,通常背部棕褐色,體側和腹部淺黃色。德國鏡鯉性成熟年齡雌魚3~4齡,雄魚2~3齡。繁殖水溫17~25℃,最適水溫19~22℃。德國鏡鯉鱗片少、生長速度快、含肉率高、肉質好,在合理的放養密度和較優的飼養條件下,德國鏡鯉生長速度較快,具有較高的飼養成活率和越冬成活率。
1、池塘養殖
魚池面積以5-10畝為宜,水深2m左右,進排水方便,并配備增氧機、投餌機。放養前使用生石灰干法清塘(100kg/畝),并施有機肥(150kg/畝)。魚種放養可單養鯉魚,也可按比例套養鯽魚、鰱鳙魚及草魚,畝產按500-750kg放養魚種。
注意巡塘,發現異常現象及時采取措施,高溫、陰雨天氣防止泛塘。適時開增氧機,必要時灌注新水。
2、網箱養殖
網箱養殖鯉魚的適應水域范圍較廣,可以在湖泊、水庫、河流中進行。養殖地點要選水質清爽,水源豐富,陽光充足,水流暢通的水域。網箱大小可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一般為2m×2m×2m,網目以不能逃魚為限。網底用密網墊底。網箱材質已不能刮傷魚體為宜。網箱上邊做可投餌的通道,以便投餌。魚種放養過程中動作要輕,不能刮傷魚體,避免水霉病滋生。每平方米投放2兩左右的鯉魚種100尾。
投喂方法:投喂中要喂好喂飽,并留意拌藥餌防病。
3、稻田養殖
稻田養魚是指利用稻田的淺水環境輔之以人為的措施,既種稻又養魚,充分利用生物之間的互利共生關系,達到稻魚共生互利,使稻田的生態系統從結構和功能上者得到合理的改造,并發揮稻田的最大“負載力”的一種生態農業方式,從而使種植與養殖得到了有機結合。稻田養魚具有諸多好處:如對水稻有增肥保肥作用、鋤草作用、增溫增氧作用及防病滅蟲作用。
田塊選擇:要選擇在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污染,排灌方便,地勢平坦的地塊進行。
田間工程:加高加固田埂,防止坍塌和漫埂跑魚;進出口處都要設置攔魚柵,進出水口要對角設置,這樣有利于稻田中水體交換更新水質,保持稻田良好環境,對水稻和魚類生長都有利;魚溜魚溝應距離田埂底1m左右,既可防止田埂脫坡,又可把挖出的泥土直接修筑田埂,減少運土工作量,還可以防止魚跳出田埂。
苗種放養:插秧后5到7天稻苗返青后開始放苗,一般夏花魚種在6月中旬,春片魚種在6月初放養。
放養密度:每畝地放一寸夏花魚種70尾,春片魚種每畝放3-5斤,放養密度過大,魚類生長速度慢,規格小。放養密度過小起不到水稻增產的效果。
田間管理:在管好水、施好肥的同時,做好防逃、防害及防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