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春瑜(肇源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肇源 166500)
?
黃顙魚養殖技術要點
馬春瑜
(肇源縣水產技術推廣站黑龍江肇源166500)
黃顙魚俗名嘎牙子(北方地區)、黃骨魚(廣東)、黃嘎、黃姑子、黃臘丁(四川)、盎絲、昂刺魚、昂弓等,為我國江河湖泊中的一種小型經濟價值較高的名優魚類,深受消費者歡迎。黃顙魚不僅暢銷國內,而且在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也有一定的市場,是出口創匯的優質水產品。黃顙魚人工繁育及養殖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經過10余年研究與實踐,黃顙魚已發展成為養殖效益較高的水產品種。
黃顙魚以其群體產量高、經濟效益好、適溫性廣的特點,而備受水產養殖業關注,在全國各地均有養殖,且因其為底棲魚類,適應與各種魚混養,人工養殖的規模逐漸擴大。目前廣東、四川、湖南、湖北、江蘇、浙江等地成為黃顙魚的主產地。東北地區遼寧的鐵嶺、遼陽的產量較大。廣東池塘主養黃顙魚從2004年始,2006年就達到1萬畝以上,到2008年養殖面積擴大到2.5~3萬畝,飼料市場容量在3萬噸以上,主要集中在南海、順德、清遠、新會等地,僅在南海、順德區域內養殖面積就有近萬畝。
20世紀90年代中期,黑龍江省沿江一帶部分漁民開始有意識地保留從江水灌入的野生黃顙魚進行套養,并保留其自繁苗種再進行池塘套養。另外,一些湖泊、水庫等大中型水面也有意識地采取了一些諸如保護產卵場、放野生黃顙魚苗種等增殖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自2000年以來,在黃顙魚人工繁殖及養殖等科研、示范推廣項目的推動下,黃顙魚人工養殖規模開始逐年擴大,養殖主要采取池塘主養、池塘套養、水庫及湖泊增殖等方式。2010年開始,黃顙魚被列為黑龍江省水產主導品種,目前年養殖面積20萬畝左右。
(一)養殖周期
1、廣東
多采取黃顙魚池塘主養,套養少量四大家魚或其它名貴淡水魚(如太陽魚)的養殖模式。一般在5~6月份投放水花,通過一兩個月養殖達到5~8cm后,轉入成魚塘養殖,并開始投喂飼料,放養密度6000~20000尾/畝,養殖10個月左右規格達到2兩開始銷售,也就是次年3~6月份出魚。
2、黑龍江省
池塘養殖:周期一般為2~3年。第一年進行魚苗培育,第二年進行魚種培育,第三年進行成魚養殖。
湖泊、水庫放養:少量放養黃顙魚,一般經過2年即可養至商品魚。
(二)苗種培育
1、魚苗培育
池塘面積準備:3畝左右,投放隱蔽物(草簾子)。
放養密度:3~6萬尾/畝(我省);8~20萬尾/畝(南方)。
飼養管理:肥水下塘,魚苗入池后第10d,開始全池潑灑豆漿,每天潑2次,每天上午、下午各潑灑一次,黃豆每天用量為2~4kg/畝。當魚苗長至2.5~3cm時,補充投喂以鮮魚為主的混合飼料或人工配合顆粒飼料。
2、魚種培育
多采取池塘主養。池塘面積5畝左右。放養密度:1~1.5萬尾/畝(我省)、3~5萬尾/畝(遼寧)。
飼料:
(1)動物性飼料:純動物性飼料可以喂野雜魚、畜禽內臟及下腳料(雞腸子)等,將這些飼料絞碎投喂即可。
(2)配合飼料:粗蛋白40%左右,飼料參考配方:優質魚粉30%、豆粕20%、菜籽粕25%、麩皮10%、小麥次粉8%、玉米面5%、添加劑及無機鹽2%。
投喂:每天喂2~3次,投飼率3%~15%。
(三)成魚養殖
1、池塘套養
每畝套養規格10~20g的黃顙魚種50~200尾,每畝可增產黃顙魚5~20kg,增收100~300元。
2、池塘主養
黑龍江省:畝放養規格10~20g的黃顙魚種1000~2000尾,畝產100~200kg黃顙魚,畝可創效益2000~4000元。投喂動物性飼料或配合飼料。
遼寧淡水所試驗:2009-2010年在燈塔市忠信淡水漁業有限公司進行試驗,畝放尾重5~10g魚種15000尾左右,投喂沉性硬顆粒飼料,凌晨3:30-5:30,晚上19:00-21:00投喂。凌晨投餌量約占日糧的2/5,晚上投餌量占3/5。用自動投餌機投餌。畝產500kg左右(規格1兩),效益1萬元左右。
南方省份:池塘面積一般5畝左右,水深2m,配備一臺3KW的葉輪式增氧機。多數地區畝放5~8cm的魚種5000~10000尾。廣東高的可達畝放2~3萬尾。馴食投喂人工配合膨化飼料(粗蛋白38%~40%),飼料系數1.3~1.5,年底可上市,也可第二年5月價格高時出售。2兩以上的常年價格在12元每斤左右,養殖成本在7元,產量在500~1000kg,畝效益5000~10000元。飼養過程中要勤開增氧機。
3、湖泊及水庫增殖
湖泊、水庫等水域天然餌料豐富,非常適合放養黃顙魚。一般每畝水面放養規格3~5g的黃顙魚種40~100尾,或規格10~20g的黃顙魚種20~50尾。每畝水面可增產黃顙魚2~5kg,增加收入40~100元。以后合理控制捕撈量,保護產卵場,可不再投放或少量投放黃顙魚種。也可放養黃顙魚成魚,讓其在水域中自然繁殖,擴大種群。但黃顙魚成魚運輸難度較大,運輸過程中容易相互扎傷,放養成活率很低。而小規格魚種,不易相互扎傷,易運輸,放養成活率較高。
(四)病害
1、病害種類
細菌性魚病主要有爛鰓病、腸炎病、出血性水腫病等。寄生蟲病主要有車輪蟲病(魚苗)、斜管蟲病(魚苗)、九江頭槽絳蟲病、粘孢子蟲病、指環蟲病、三代蟲病、雙穴吸蟲病。真菌病主要是水霉病。
2、防治方法
捕撈、放養操作要避免魚體相互扎傷。加強飼養期間的水質調節,定期潑灑生石灰水。投喂的飼料要新鮮,無腐敗變質及發霉。及時對癥治療,不要過量用藥,無鱗魚對藥物耐受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