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利
(山西省水產育種養殖科學實驗中心 山西 清徐 030400)
淺談黃顙魚健康養殖關鍵技術
韓明利
(山西省水產育種養殖科學實驗中心山西清徐030400)
黃顙魚(Peletobagrus fulvidraco)俗稱黃姑、黃臘丁、嘎魚等,屬鲇形目、鲿科,屬小型底棲淡水溫水性魚類,雜食性,最佳生長溫度25-28℃,常見于我國江河湖泊中。它以其肉質細嫩、無鱗、少肌間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等特點,深受廣大養殖者和消費者的青睞。也因此,黃顙魚市場價格居高不下,成為具有發展潛力的淡水養殖品種之一。黃顙魚在自然水域中生長慢,又因養殖成活率低,不但嚴重影響了養殖經濟效益,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市場發展。因此,成功的人工大規模黃顙魚健康養殖顯得的尤為重要。黃顙魚健康養殖技術在以往報道中屢見不鮮,但筆者認為,以往報道沒有結合現代化的養殖模式和技術。本文從常規方法并結合目前水產養殖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方法介紹黃顙魚健康養殖研究中的幾個關鍵技術。
魚種選擇是人工健康養殖成功的首要條件。首先,魚種質量直接影響養殖成活率。好魚種體色鮮艷,體表光滑,無附著物或病變特征,體側有3塊斑紋明顯可見、軀體勻稱飽滿、規格整齊,游動活潑,在池中集群游動,不但抵抗力強,發病少,長勢旺盛,還能縮短養殖周期,提高養殖效益。其次,研究證實雄性黃顙魚比雌性黃顙魚更能提高產量,雌雄生長差異達2-3倍。雄性黃顙魚長勢快,規格整齊,餌料利用率高,養殖周期短,出池規格也大,所以單位產量高。黃顙魚“全雄1號”是近年來培育出的優良品種,具有雄性率高、性狀穩定、生長速度快、規格大而整齊、抗病力強等特點,在江蘇省養殖較為集中,其他地方很少見,尤其是北方。近年來,黃顙魚“全雄1號”被江蘇省列為重點開發推廣養殖的新品種,逐漸成為養殖者魚種選擇的目標。
黃顙魚養殖需合理密養。密度過低,規格偏小的魚不上臺攝食,影響投喂效率。密度過大,雖然養殖產量、利潤高,但出塘規格和產出投入比減小,而且養殖過程中易造成水體惡化以及病害的產生。研究也表明黃顙魚生長率與密度間存在顯著負線性相關。所以黃顙魚養殖密度需根據池塘條件及大小、魚種規格、銷售商品規格等因素來確定。如果魚種規格小,密度可以相應提高,但要注意后期池塘承載量,可以選擇分池養殖;如果魚種規格大,密度可以小點。目前在我國北方市場黃顙魚銷售規格約為100g/尾,南方市場銷售規格偏大,約為150g/尾。養殖者應選擇合適的放養密度,使得出塘規格符合當地銷售時間和所需規格。
雖然黃顙魚抗病力強,發病率低,但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管理與技術措施滯后等因素,病害時有發生。在養殖過程中需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主要是加強水質管理。定期用碘制劑、戊二醛、生石灰等對養殖水體消毒,充分利用增氧機,適時加水換水;定期內服保健藥如大蒜素藥餌(2g/kg魚種)或者其他提高抵抗力的無公害藥物;定期抽樣解剖分析是否有細菌感染或寄生蟲病。黃顙魚病害一般發生在夏季高溫季節,易出現的疾病有紅頭病、出血性水腫病、腸炎病等。
出現紅頭病時,病魚離群獨游,反應遲鈍,在水面頭朝上垂懸在水中,有時作旋轉游動,頭骨裂開,頭頂出現狹長潰爛的出血帶。這時應首先潑灑碘制劑(0.5mg/L)對水體消毒,然后投喂飼料時添加復方新諾明(100mg/kg),投喂4-5天。
出血性水腫病易發生在高溫季節,病魚全身性出血,鄭善堅對黃顙魚出血病防治進行深入剖析,通過調水和調理內臟,取得了好的治療效果。劉俊強也介紹了黃顙魚養殖中常見疾病及其防治。以上研究都為養殖者提供了參考依據。
在養殖黃顙魚時,水體因魚類攝食和排出的糞便使水質產生一定的肥度,投放一些與黃顙魚在生態位和食性上沒有矛盾的其他魚類來控制池塘水質,既能充分利用水體生產潛力,又能提高經濟效益。主養黃顙魚可以套養大宗淡水魚類(草魚、鳙魚、鰱魚和鯽魚)。如混養鰱魚能凈化水質,而且它生物量增幅最大,能提高養殖產量。也可混養翹嘴鲌,黃顙魚屬底棲魚,翹嘴鲌屬上層魚,不但充分利用了水體空間,還提高飼料利用率。黃顙魚和中華鱉,在生態位上也有互補優勢,兩者套養減少了池塘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損失,提高了經濟效益。
黃顙魚本性膽小,易受驚嚇,喜歡在池底活動攝食,所以不但需要水質清新安靜,而且水肥度要適宜,透明度要保持30-40cm,pH值7.5-8.5,溶解氧3mg/L以上。近年來黃顙魚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水體富營養化加重,水質調控也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傳統水質調控方法(加水或換水、增氧、使用微生物制劑等)不但浪費資源,而且不經濟。目前,使用生態浮床技術(水上種水生植物,水下養魚)來調節水質,具有投資少,耗能小,操作簡單等優點,不但能有效控制水體富營養化,還提高了養殖成活率和增重率,增加了養殖效益。這樣的水生植物包括水生蔬菜、水生花卉,還有一些水生藻類,如水雍菜、水芹、水生美人蕉、金魚藻等。在黃顙魚養殖過程中,水質調控貫穿始終,需要做到每天定時監控分析,發現問題及早采取措施。
黃顙魚作為小型經濟魚類,規模化養殖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全雄化黃顙魚技術有待提高。目前全雄黃顙魚魚種量少,大部分還是普通黃顙魚種,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黃顙魚的產量;二是黃顙魚發生暴發性疾病時沒有快速有效的治療措施,能將損失減小到最低。
(略)
韓明利(1985-),女,漢族,碩士,助理工程師,從事水產養殖研究。工作單位:山西省水產育種養殖科學實驗中心;地址:山西省清徐縣北營村;郵編:030400.E-mail:hemerry@163.com.Tel:13834509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