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法 連錦花 髙玫香(榆林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應用化工技術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
——以榆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李建法 連錦花 髙玫香(榆林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榆林 719000)
通過校企合作,實現工學結合,協同育人必須結合行業特征和產業特點。榆林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化工技術教學團隊經過3年多的教學研究和改革實踐,形成了“校企精準合作、育人工學結合,技能四級遞進,德育文化先導”為主要特點的2.25+0.5+0.25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人才培養適應區域產業發展,專業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的目的。
校企合作;應用化工技術人才;培養模式
榆林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教學團隊以《高職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為切入點,總結形成了基于“一中心二主線三結合四遞進”的“1234”人才培養指導思想,開發了適應應用化工技術專業特點的校企精準合作、育人工學結合、技能四級遞進,德育文化先導為主要特征的2.25+0.5+0.25人才培養模式。“1234”的含義是指一中心即應用化工技術專業人才培養以服務榆林現代能源化工產業發展為中心,二主線是指人才培養方案以“責任關懷”為核心的職業素質教育教育體系設計和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能力教育體系設計為主線,三結合是指育人過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實踐教學虛擬仿真教學與真實場景實訓教學相結合,職業素養教育與專業技能教育三結合。四遞進指專業技能實踐教學實行企業認知實習、校內技能實訓、企業跟崗實習和企業頂崗實習四級層層遞進。
2.25 +0.5+0.25人才培養模式的前提是建立在校企精準合作的基礎上的。其具體含義是指教學時段安排包括學生在校集中學習時間為2.25學年(包括短期的企業認知實習1周、跟崗實習3周),在企業頂崗實習0.5學年,包括第五學期后10周跟第六學期前10周。第六學期后10周(0.25學年)學生做畢業設計,完成職業素質綜合訓練,就業指導和應聘工作等。這樣設計的原因是化工企業用工大多集中在第五學期的后半段,另外綜合考慮了人才培養的理論實踐教學課程、校內校外教學學時分配的科學性、合理性。
2.1 課程體系構建的特點
(1)按照職業標準和職業成長路徑,重構和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課程架構包括公共學習領域、基本能力學習領域、崗位能力學習領域、拓展能力學習領域、綜合能力學習領域等5個學習領域,專業課程體系包括三個模塊,即:素質教育模
塊→專業教育模塊→專業拓展模塊。
(2)針對化工企業特點,優化設計以工作任務為導向的專業課程體系。專業課程設置遵循“因需設課,課崗融合”的原則,按照化工生產過程工作任務,歸納化工生產操作作業行動領域,融合職業技能標準,將行動領域轉化為學習領域,構建了科學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形成了由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拓展課組成的、包括化工制圖、化工工藝學、化工單元操作及設備、化學反應過程與設備、化工儀表及自動化等課程專業教學課程體系。另外,考慮到學生就業的多元性和興趣目標的差異性,設計了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區分方向的專業拓展課。
(3)堅持兩條主線,強化文化育人,構建了職業素質與專業技能并重的教學體系。
按照德育文化先導,強化產業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了以職業素質教育為核心的將文化育人貫穿始終的職業素質教學體系,確保人才培養的“立德樹人,德育為先”原則。如認知實習階段學習化工職業文化,塑造學生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化工人,跟崗實習階段學習化工企業文化。在頂崗實習階段學習 “責任關懷”,HSE清潔生產等產業文化,在職業素質綜合報告中把職業文化、企業文化、產業文化和家鄉文化的學習作為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考核。
專業技能教學體系融合“三結合”的四級遞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是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職業教育思想構建起來的。四級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尤其注重利用虛擬仿真軟件,最大限度實現真實場景系統性技能訓練,為后續的校內實訓教學、企業實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校內仿真教學到校內單項實訓、綜合實訓,跟崗實習協助師傅,頂崗實習獨立操作,四級遞進實踐教學通過學習地點、內容以及方式的科學銜接,交替變換,有效實現了崗位操作能力循序漸進提升和“學生”與“學徒”的“的角色轉換。
2.2 2.25+0.5+0.25人才培養模式的成果
(1)打造了一支德能雙優的雙師型教學團隊。“實踐教學指導輪換制”和“一年一月一線企業實踐制” 的專業教師內培制度,使得專業教師通過輪流到企業帶學生實習,每年一個月的暑期企業實踐活動,快速提升了教師的雙師素質。2015年,榆林職業技術學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教學團隊被中國石化聯合會評選為全國優秀教學團隊。
(2)創建了系統科學的適應化工職業教育特點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構建和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教學設計,形成了適應現代化工生產特點和企業需求,涵蓋校內課程實驗教學、專業仿真教學、基本技能實訓,綜合技能實訓和企業認知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專業技能縱向深入,職業能力、職業素質橫向發展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構建了校、企、家多主體合作育人機制。重視引入第三方育人主體——家長。人才培養方案融入了一系列的旨在發揮家長育人主體責任的教學設計,如通過入學教育家長會,普及職業教育政策,介紹化工產業和專業,通過邀請家長現場觀摩學生技能大賽、組織觀摩職教周學生產品制作技能展示,向學生家長發表彰喜報等形式,實現學生家長、合作企業與學校三方共同育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4)取得了豐碩的專業建設和教科研成果。
①學院應用化工技術專業被陜西省教育廳確定為專業建設綜合改革項目。專業教學團隊被中國石化聯合會授予全國化工職業教育“優秀教學團隊”,陜西日報、榆林日報等省市媒體對該專業實行校企精準合作培養人才等做了多次報道。多名學生在多項省、市級大賽中獲得優異的成績。畢業生就業率及專業對口率大幅度提升,畢業生深受企業歡迎。
②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成效顯著。依托該專業省級示范實訓基地,學院積極開展了以化工技術培訓、科技服務,科研攻關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服務,為企業提供職工技能比武理論指導、生產技改服務、繼續教育培訓等,多名專業教師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了化工安全評價、地方標準制定技術服務、與合作企業聯合開展科技攻關等活動,近三年累計為化工企業進行了38項技術服務。
(1)校企精準合作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基礎。當前校企合作普遍存在“一頭熱”,化工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應大膽創新,突破常規,求精不求多,在精的基礎上從合作深度廣度上下功夫。
(2)適應化工行業企業特點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的保證 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要結合化工產業特點和企業實際。現代化工產業屬于技術密集、資金密集、勞動密集的重工業行業,企業生產具有易燃易爆、高溫高壓的特點,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很高,因此,化工職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要充分考慮化工企業的特殊性和對員工的整體素質要求。
(3)文化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提升職業素養的有效途徑 “責任關懷”是國內外化工行業的主要行業文化,它是被化工協會國際聯合會接納并形成的旨在推動全球石油和化工企業實現自愿改善健康、安全和環境質量的一種行業理念,幾乎所有躋身世界500強的化工企業都踐行了這一理念,應用化工技術人才培養的兩個主線之一就是“基于責任關懷”的職業素質教育教學體系。人才培養中HSE清潔生產課程,責任關懷報告、企業文化講座,職業素養綜合訓練等課程的嵌入,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張健.高職“四維整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追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6.
[2]凌成樹.高職院校學生企業文化素質教育路徑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28.
[3]趙占軍,王祎.“雙主體”推動育人模式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
李建法(1971- ),男,陜西榆林人,榆林職業技術學院化學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化工職業教育。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服務榆林煤化工產業發展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