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繼紅
護理學基礎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肖繼紅
(江門中醫藥學校,廣東江門529000)
選擇護理學基礎課程,以校園網為平臺,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支撐,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為目標,整合護理專業優質教學資源,構建滿足學習者自主學習和終身發展需求的公共平臺。在制作動畫、多媒體課件、教學錄像、微課視頻以及建設課程網站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以期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護理學基礎;數字化資源;教學改革
護理學基礎是護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在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及職稱晉升考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該課程是護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是連接護理專業基礎課與臨床護理、專業護理課程的橋梁,為后續臨床護理課程如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婦產科護理、兒科護理等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并涵蓋了臨床護理、社區護理和家庭護理崗位最常用的護理技術,對提高護士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學校云中心為依托,按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要求結合護理專業教學,實施護理專業學生“雙證”畢業培養方案,始終體現“邊建邊用,雙向共享,規范管理,持續更新”[1]的建設原則。
(1)邊建邊用。在護理學基礎課程數字化資源研究開發過程中,堅持建設與使用同時進行的原則,不但建為所用,還可及時調整。
(2)雙向共享。護理學基礎課程數字化資源不僅包括面向護理專業教師的教學資源,而且包括面向學生的學習資源。
(3)規范管理。在護理學基礎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之初就需要制定與建設有關的諸如《護理學基礎數字化資源建設管理辦法》、《護理學基礎數字化資源建設專項資金管理實施細則》等配套制度,加強對數字化資源建設的管理,從而保障教學資源建設質量。
(4)持續更新。護理學基礎課程數字化資源擬將持續更新與完善,貫穿于資源庫建設和應用推廣的全過程,并隨著教學需求變化和護理專業發展一直延續下去,爭取達到每年更新比例不低于5%的目的。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既定人才培養方案—擬訂課程標準—撰寫資源建設方案—構建資源庫平臺—劃分資源類型—搭建每個平臺的二級欄目—設置素材資源子欄目”的思路對資源庫進行系統設計。將資源分為資源共享平臺、互動教學平臺、虛擬實訓平臺建設、移動教學平臺[2],分別適應教師、學生和社會學習者的學習需求。
(1)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資源共享平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供學生瀏覽、下載,不但有靜態文本類的資源,如教學大綱、數字化教材、課件和習題等,還有動畫、微課、視頻等,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
(2)互動教學平臺建設。互動教學平臺可以作為傳統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實現師生雙方的交流,同時還為教師間的合作與交流提供了平臺。互動教學方式強調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密切交流和討論,現在許多網絡教學多采用BLOG或CHAT等方式進行網絡互動交流和答疑。
(3)虛擬實訓平臺建設。實訓教學是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中,實訓教學資源有限,學生只能在固定的時間、場所內進行實訓,開發建立基于網絡環境的護理學基礎實訓教學軟件系統,不僅能對學生提供護理學基礎實訓指導,包括實驗指導書、操作演示、動畫等,還能讓學生進行虛擬仿真實訓操作,從而克服實訓資源有限的缺點,使學生能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進行實訓操作,以達到有效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目的。
(4)移動教學平臺建設。移動教學平臺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PC平臺的多媒體技術以及移動手機終端,可以使學生和教師方便地利用手機隨時隨地訪問網絡數字化資源,從而擺脫時間、地點的限制;同時借助移動手機終端進行在線考試,它可以根據考試設計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命題、組卷,并完成試題呈現、計分、數據分析以及結果解釋等一系列環節。
(1)制訂新的更加適合課程定位的教學大綱,并根據新的教學大綱修訂新的教學內容。基于對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和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等的分析,組織課題組對課程進行重新規劃,并修改課程教學大綱。
(2)按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的標準題型,建立護理學基礎課程的試題庫。課題組按照教學大綱對各個章節知識點的具體要求,分別編寫每章節的試題,并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確定需要重點掌握的知識點,并根據知識點的自身特點,將其分別歸入A1、A2、A3、A4型題。
(3)建立護理學基礎課程典型知識點的動畫庫,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包括皮內注射、皮下注射、肌內注射、靜脈注射、鼻飼法、空氣栓塞、出入院程序、血壓的測量、各種臥位等動畫。
(4)建立護理學基礎課程以及臨床案例的多媒體課件。開發、研制一套適合本課程高水平的多媒體課件,包括:護理學基礎課程十七章內容分44個學習單元的多媒體課件以及臨床案例教學課件,如脊髓損傷患者腸道功能訓練、認識低血糖、前列腺增生患者導尿術的技巧、鼻咽癌放療患者護理、影響指尖血糖值的相關因素分析與探討、淚道沖洗法、小兒霧化吸入療法的護理體會、懷舊活動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運用、失效模式效應分析在護理質量管理中的應用、基層醫院外科危重患者入院護理路徑等。
(5)創建護理學基礎課程建設網站,發布本課程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課程素材、教學參考書及文獻資料庫,各章的重要知識點、復習要求、典型題的解題思路,實訓指導書,電子教材、電子教案和多媒體課件等課程資源。
(6)建立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錄像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預習和復習課程內容,包括輸液反應、青霉素皮試液的配制、血標本采集、患者臥位與安全的護理、無菌技術項目化教學等教學錄像。
(7)建立護理學基礎課程微課教學內容視頻庫,包括膀胱沖洗的操作方法、背部按摩的護理操作、化學冰袋的使用、靜脈輸液拔針技巧、外周靜脈穿刺皮膚消毒、口腔護理、針刺傷的處理等微課作品。
(8)建立護理學基礎課程操作視頻庫,通過逐步演示操作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盡快掌握所學內容。包括鋪備用床法、雙側鼻導管吸氧法、鼻飼法、無菌技術、卡介苗皮內注射、臥床患者更換床單法、吸痰法等視頻。
(9)研發基于Android平臺的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練習系統,合作開發采血、配血、輸血虛擬仿真實訓軟件。
(1)用于課堂教學。在配有網絡的多媒體教室環境中,教師在上課時隨時直接調用網絡教學資源中的教學課件,或在授課時可以直接調用教學資源中的原始素材進行上課。
(2)用于個性化學習。個性化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模式,是學生自主利用媒體工具進行學習的方式。學生用教師提供的多媒體課件進行自學,同時學生也可以自己進入互動教學平臺進行答疑,實現自主學習,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用于實踐教學。通過對實訓項目的預習,做到明確實訓目的、熟悉實訓內容,從而提高實訓效率和效果。不管學生在實驗室、宿舍或者其他地方,只要登錄到該網站就可以對實訓內容進行學習和瀏覽,實現隨時學習。
(4)用于教師備課。教學資源共享是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一大優勢。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需要,查找學科教學參考資料,搜索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媒體素材,并把制作好的課件上傳至資源庫備用。整個備課過程中,教師在網上任一客戶端都可以選擇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內容進行備課。
護理學基礎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在相關教學理論、學習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應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利用多媒體數字化教學資源庫進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教師之間的交流,改進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推動數字化教學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改革。
[1]周會林.會計基礎課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框架設計[J].教育教學研究,2015(26):170.
[2]錢萍,房靖,滕瑋,等.“計算機網絡”課程數字化資源建設研究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2(7):158-159.
G40-057
B
1671-1246(2016)20-0078-02
2014廣東省中職教育教學信息化建設試點項目(粵教職函[2014]1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