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鷹 譚分全(.廣東理工學院廣東肇慶5600;.廣東工商職業學院廣東肇慶5600)
肇慶市體育產業資源開發與創新產業化經營模式探討
□劉鷹1譚分全2(1.廣東理工學院廣東肇慶526100;2.廣東工商職業學院廣東肇慶526020)
本文簡單介紹了民族傳統體育在肇慶市發展的現狀和基本情況,對肇慶市的旅游景區的豐富資源、濃郁的民族文化及民俗特色進行了論述。在旅游風景區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對當地的體育產業資源與創新產業化經營模式的具體策略進行探討,逐步對肇慶市民族傳統體育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進行探索,為肇慶市的體育文化和經濟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體育產業資源開發經營模式創新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剛剛落下帷幕,我國的體育健兒們在整個參賽過程中展現了良好的精神風貌,同時取得了令國人驕傲的成績。在各大體育賽事的不俗表現,讓我國的體育強國的稱號逐漸被認可、被接受,對體育產業的大力發展,足以說明國家對體育產業及其產業群的重視。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在很大的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建設水平,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產業更是一枝獨秀,被社會大眾接受并且喜愛。國家經濟建設的顯著成效,也帶動了肇慶市的經濟發展和進步,體育產業更是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大新突破口,尤其是民族傳統體育,對肇慶市的經濟建設的影響力度以迅猛之勢在逐漸加大。
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顧名思義,就是指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具有中國特色的、被大眾所熟知、繼承各自民族優良傳統的體育活動的集合。像我國各民族傳統的健身、習武、具有高度娛樂性的活動項目等,都是具有明顯特征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各式各樣,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泛,主要有舞龍、舞獅、騎馬、射箭、摔跤、踢毽子、武術、叼羊、賽龍舟等項目。將這些種類繁多的項目,融合到民間的娛樂文化活動中,作為載體能夠將地方特色和民族傳統最大化的展現出來。
中國傳統體育,如果以運動的內容和形式作為界定標準的話,可以分為競技比賽類、養身健身類、游戲娛樂類等。例如射箭、摔跤、賽馬、賽龍舟、舉重等項目,均屬于競技比賽類;例如大保健、氣功、太極柔力球等,則是養身健身類體育項目的主打;而風箏、秋千、跳竹竿、踢毽子,則隸屬于游戲娛樂類的范疇。
2.1、肇慶市旅游資源概括
早在1998年,肇慶市就已經入選并且成為我國首批優秀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近百個旅游單體資源,無一不向游客們展示著肇慶市的城市文化和濃郁的民族特色。其中,占比例最多的是自然資源:一是山岳與地質景觀資源,比如鼎湖山、大斑石、七星巖等;二是水景觀資源,比如西江、賀江、星湖等;三是生態資源,比如鼎湖山、黑石頂等;四是歷史文化資源,比如端硯、閱江樓、肇慶古城墻等;五是宗教與民族資源,比如梅庵、德慶悅城龍母祖廟等;六是休閑度假資源,比如肇慶市高爾夫度假村、廣新農業生態園等,都是自然資源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其中,星湖風景名勝區就在城區的邊界處,分東西北三部分,東有九龍湖、奇石河、鄧村造紙、四會貞山等觀賞圣地;西含德慶學宮、三元塔、花世界、盤龍峽、楊池古村、金林水鄉等游玩景區;北有廣寧竹海、懷集燕巖、世外桃源等獨特景觀。還有像城區的肇慶古城墻、沿江的“三峽四塔”、“千年古寺”梅庵、“古端州名郡”麗譙樓等開發利用的景觀景區,以及旅游生態園、九龍湖、封開龍山、天下第一石、鼎湖葫蘆山、七星巖、鼎湖山、四會貞山、德慶悅城龍母祖廟等景區景點,顯著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為肇慶市構建了專屬于本市的“肇慶千里旅游畫廊”,成為肇慶市向從全國各地而來的游客展示和交流的城市名片。
在“肇慶千里旅游畫廊”中,更是有星湖風景名勝區、德慶學宮景區、德慶盤龍峽生態旅游區等多個國家4A級景區,可謂錦上添花,好不熱鬧。肇慶市的旅游資源豐富傳統,具有高層次的民族內涵。既不失本民族的民俗特色和地方風格,同時又具備新時期新背景下旅游產業發展的良好條件。
2.2、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可以豐富體育旅游的內涵
包公與宋文化、六祖慧能、中國硯都、龍母文化等,都是肇慶市特有的文化底蘊。這些具有豐富內容和濃厚民族氣息的文化底蘊,能夠大幅度的提升體育旅游的內涵。毫無疑問,體育旅游若想讓業務的拓展具有足夠大的發展空間,自然資源是首要選擇。比如,肇慶市的七星巖、鼎湖山、星湖等國家級自然風景區,都能夠最大限度的拓展旅游資源。
肇慶市多種多樣的旅游資源,無疑可以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跳板,不但能夠對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還能夠促進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民族傳統體育與旅游資源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旅游景區的品牌,可以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內涵的幫助下逐漸建立起來。將具有民族特色和濃厚文化底蘊的體育賽事或者表演,引入到旅游風景區中,不僅能夠穩定旅游風景區品牌的發展,帶動品牌效應;還可以衍生出更多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線路,讓旅游風景區的民族文化內涵更豐富、民族特色更突出。
民族傳統體育與旅游資源的相互依賴、緊密聯系,還體現在民族傳統體育與旅游風景區的完美融合。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可以通過旅游風景區來展現,可以將旅游資源蘊含的豐富文化背景,作為自身發展的載體。有的民族傳統節慶活動,本身也是一項體育賽事和活動,比如,高要金利的五月龍舟賽,全民狂歡,場面盛大;各縣(市、區)春節期間的舞龍舞獅活動;懷集的燕子節的徒手攀巖活動;封開的麒麟舞、懷集的舞春牛等,都是廣大人民群眾茶余飯后進行的娛樂性的體育活動。
4.1、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發不夠
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沒有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而民族傳統體育和旅游風景區二者的融合也是少之又少,一起合作開發的項目或活動等更是幾近為零。并且也沒有相關部門的支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旅游產業的共同發展,并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像舞龍舞獅這樣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只是在舉行節慶活動的時候,作為娛樂項目出現。
4.2、政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投入
政府等第三方機構的支持力度不夠,同時也沒有足夠的投入資金和必要條件。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比賽場所、專門的技術人員,數量微乎其微。肇慶學院是肇慶市唯一一所專門培養民族傳統體育技術人才的大專院校,供遠遠小于求。而民間自發組織的、或者是村委組織的節慶活動,大多都是分散在各處,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每一年的活動形式和內容如出一轍,缺少新穎的活動形式和具有創意的內容。
4.3、競技比賽類項目發展前景良好
競技比賽類項目,在所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無疑是最出彩,同時也是最有發展空間的。它的競技性、不定性,能夠更好的將參與者良好的精神風貌展露無遺,同時也能夠激發參與者的體育技術和綜合能力。無論是對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還是參與者個人的提升,都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眾所周知,賽龍舟如今已成為我國端午節的一大民俗特色,作為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競技比賽類項目,賽龍舟在肇慶市有著不俗的發展。而武術同樣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競技比賽類的項目之一,卻有著不同于賽龍舟的發展前景。盡管武術作為一項基本技能,在不同的學校和社會組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展,但肇慶市武術比賽的舉辦還是較少,賽馬、摔跤等安全系數低的體育項目的開展更是少之又少。
在肇慶市的縣市區內,有很多廣場公園,比如,端州區的牌坊廣場、波海公園、七星巖等。在數量繁多、場地寬敞的休閑場所內,每天都能夠看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流傳者,其中以中老年為主,多半進行大保健、太極柔力球、踢毽子、養身功等活動。不過,中老年居多的群體主要目的在于修身養性、鍛煉身體,其次才是娛樂交際。
4.4、養身健身類項目群眾基礎廣泛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意識也有了質的突破,社會大眾越來越重視和關注養身健身。養身健身類傳統體育項目,便受到了廣大人們群眾的愛戴和追捧。像養神氣功八段錦、五禽戲等養身健身類項目,都有專門開設的訓練場館,同時有專業的教練進行教學和指導。肇慶市體育中心也開設了較多的訓練場館,比如,太極拳訓練館、南拳王訓練館等。
4.5、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媒體宣傳力度不足
在我國,媒體最先關注的是國球乒乓球,其次是籃球、排球、足球等。而對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無論是在規模上還是在范圍、時間、形式上,都遠遠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
4.6、專門經營民族傳統體育的場所匱乏
在肇慶市內,如果想要找到一家專門經營民族傳統體育的場所,是非常困難的。專門體育場所的缺乏,反映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無論是在資金支持上,還是在市場推動下,都是被忽略的。如果不加以改善,肇慶市依舊對體育項目的挖掘和整理不到位,依舊擁有較小的市場份額,依舊缺少經營這類項目的人才,依舊缺少政府的幫扶和支持。
5.1、發揮優勢開創體育旅游新模式
肇慶市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區域優勢等,并且根據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不斷的去迎合體育項目、旅游風景區消費者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挖掘開發出更多的、被群眾所喜愛的、富有民族特色和風俗文化的體育旅游項目,為綠色環保、節約型的民族傳統體育旅游模式,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和發展空間。
5.2、還原發展過程創新體育旅游新理念
民族傳統體育的體育項目和活動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這都是人們長期生產勞動總結出來的體育文化產物。政府和相關部門等第三方機構,要充分利用旅游風景區的歷史風貌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將景區開始的生產勞作情況做最真實的還原。不但能夠彰顯項目獨有的特色,還可以讓大家知道這個項目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這樣以來,廣大旅游消費者在觀賞風景時,既有良好的視覺享受,還能夠對歷史風貌和人文風情有更形象、更具體的認識和了解。在參與到活動中的同時,有利于拓寬個人的眼界,增長見識,創新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新理念。
5.3、創新旅游產品新形態
在肇慶市旅游風景區,開辦各式各樣的旅游紀念品、產品專賣店,創新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形態,發展壯大產業規模。不斷調整和完善肇慶市民族傳統體育正在運營、操作的體育旅游產品,將肇慶市豐富的傳統節慶、養生文化、武術之鄉的優勢充分的展現出來,并加以利用,為生態養生游、武術健身游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不斷豐富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形態,大力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品,使構建的旅游產品體系呈現多元化。讓游客健身于游樂之中,在旅游中強身健體,在健身中陶冶情操。
5.4、創新體育旅游營銷新方式
可以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中所使用的服裝、器械等作為媒介,與各大廠商或者企業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系。讓各大廠商或者企業為服裝、器械等產品冠名,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經濟效益。以由政府主導、市場調節、公司合作的方式進行推廣,創新體育旅游營銷方式,發展客戶,拓展市場份額。有計劃的培養近現代營銷技能性技術人才,擴大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畢業學生的就業范圍。
5.5、創新旅游產業經營管理模式
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產業化經營管理模式,應逐步實行公司化、俱樂部制、連鎖店式,加強與政府體育部門的積極配合,在各大旅游景區舉辦各類活動或者比賽。招商引資,政府提供創業補助;政策扶持,鼓勵各大創業者大膽創新;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深化改革。
在我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民族傳統體育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它是人們長期生產勞動積累進化而來的精髓,是未來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而旅游產業又是當今社會的新興產業,肇慶市的旅游產業融合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群不失為一良策,在我國乃至全世界的城市中,都有非常多成功的案例。對此,要用創新的理念去發展,開拓進取、普及完善,為肇慶市的體育文化和經濟社會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1]曹莉.儒家人文精神與我國體育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
[2]秦鋼.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與產業發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
[3]廖月榮.肇慶市民族傳統體育資源開發與創新產業化經營模式研究[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4,03.
[4]梁香青.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河海大學,2004.
[5]姚潔.河南省體育旅游資源開發模式創新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5,12.
[6]格日樂圖.對內蒙古自治區蒙古族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
[7]陳紹艷,楊明,李愛玲,汪蓉蓉,高吟.湖北省群眾體育資源開發與經營的發展戰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06.
[8]辛利,周毅,劉江南,許永剛,彭紅,王朝暉.中國競技體育產業化經營理論與戰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02.
G80
A
1006-8902-(2016)-10-LXY
廣東肇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項目(批準號:16ZC—09)。
劉鷹(1979-)男,漢族,湖南安仁人講師,碩士,廣東理工學院基礎教學部、研究方向:體育教學及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