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楠(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100084)
淺析我國體育治理體系發展歷程
□李孟楠(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100084)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來,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對“治理體系”的研究。而體育治理體系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受到重視。研究中國體育治理體系構建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符合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的要求,同時也順應國際體育治理理論與治理實踐所提出的時代要求,更是我國推進體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現實需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從治理和體育治理的概念出發,探討了我國體育治理體系構建所經歷的三個主要時期,以期能為新時期的體育體制改革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體育治理體育治理體系體育改革
體育是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具有提高人的身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的總目標,同時也是體育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指明燈,將對我國構建體育治理體系,提高體育治理能力提供重要的指導作用。體育治理體系的構建不僅是構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推進我國體育事業不斷發展,深化體育改革的現實需求。本文從治理與體育治理的概念出發,對我國體育治理體系的發展歷程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和研究,希望能為我國進一步實現“體育強國夢”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1.1、治理
治理(governance)在拉丁文和古希臘文中的本意是指控制、引導和操縱。1989年,世界銀行在討論非洲發展情形時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機”(cri si s i n governance)一詞,此后,“治理”(governance)這個詞語便迅速流行起來,并被廣泛應用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中,隨之形成的治理理論也逐漸成為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雖然國內外的學者和組織機構從自身角度出發所給出的“治理”概念不盡相同,但基本可以概括為以下四點:1)治理的主體具有多元性,不光是政府,其他社會組織,企業組織,非盈利性組織,甚至個人都可以成為治理的主體;2)治理的客體更加廣泛,除了常見的國家政治經濟事務外,各種公共事務都包含于治理的客體之中;3)治理結構更加多元,治理手段更加豐富,其權利運行是雙向互動,互相包容的;4)其提倡政府、社會和公民共同合作,對公共事務進行合作管理,最終實現善治。
1.2、體育治理
國外學者關于體育理論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其研究結果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對體育本身事務的治理研究,即體育是治理的客體,是對體育系統內部及其子系統的治理;二是將體育作為治理的手段或方法,將其運用到治理理論之中。反觀國內,雖然我國體育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體育體制的深入改革都是體育治理在實際當中的具體運用,但以“體育治理”作為學術語言的專門研究還比較少。不過,從治理的內涵可以大致歸納出體育治理的概念:即體育治理是在體育領域內,對其公共事務進行管理的總和,最大限度的提高體育領域的公共利益??梢哉f,治理與體育治理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治理理論為體育治理提供理論依據和指導方向,而體育治理是治理理論的分支,是其在體育領域的延伸和具體運用。
根據對我國體育治理的研究,大致可以將我國體育治理體系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2.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體育治理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體育治理主體長期都歸至于國家政府的職責范圍之內,“計劃秩序”和“摸著石頭過河”兩種狀態構成了中國體育治理的獨特形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國政府對于體育事業的發展異常重視,黨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委托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當時叫青年團)于1949年10月26日發起組織召開了“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推選了108人組成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從此拉開了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大幕。1952年6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于北京正式成立,朱德任名譽主席,時任教育部長馬敘倫任主席,體總由教育部領導。毛澤東主席為其題詞“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闡明了新中國體育的本質的同時也成為了幾代體育人心中默念的口號。同年7月,我國首次派出代表團參加赫爾辛基奧運會,因客觀原因雖未能參加大部分比賽,但最終實現了“把五星紅旗插到奧運會”的目的。代表團回國以后立刻上書中央建議在我國政府內成立體育運動委員會以及設立體育院校、集中培訓運動員、舉辦國家運動會以及修建大型運動設施等。根據建議,我國于1952年11月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后更名為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而后各區縣級以上政府均設立體委。自此,體總領導全國體育工作的職責由國家體委替代,新中國體育行政管理組織框架趨于成型,經過20世紀60年代的社會調整,以及20世紀80年代的強化和90年代的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結構合理、管理有序、效率優先的體育治理體系,即“舉國體制”。舉國體制以政府為主導,堅持國家利益至上,集中統一體育資源,形成全國合力,為我國競技體育水平和國際競爭綜合實力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2、20世紀90年代后的體育治理體系改革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許海峰為中國代表團取得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中國更是取得了15金8銀9銅的好成績,全國上下舉國歡慶,無人不為體育健兒拍手稱好。然而1988年,中國代表團卻兵敗漢城,舉國震驚,全國人民極不滿意,從而使得體育界的改革迫在眉睫。從嚴格意義上講,政府作為單一的體育治理主體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1992年,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動身南巡,其在南巡講話中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同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在這個目標的引導下,我國的體育治理也進入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模式階段。按照中共十四大的要求,國家體委召開了兩次重要會議:紅山口會議和中山會議,從此打開了體育治理改革的大門。1993年4月,國家體委通過了《關于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和五個相關意見,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新體制的改革目標、“五化五轉變”(體育法發布后改為“六化六轉變”)的改革任務和“面向市場,走向市場,以產業化為方向”的改革發展思路。從此,體育治理的主體從單一的政府擴展到了企業、社會甚至個人,發展體育的責任自然也就落在了全國人民的身上。隨后的1995年,國家先后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和《奧運爭光計劃綱要》,使得我國全民健身事業蓬勃發展,奧運成績更是突飛猛進,一躍成為世界第二。而國家體育治理體系也經過近十年的不斷調整和改革,初步形成了體育總局宏觀管理,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和單項協會實施專項管理的新的運動項目管理體制,職業俱樂部和社區體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新的體育治理體系正在形成。但由于各種原因,這種體育治理體系的總體框架尚不明朗,對改革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還不能解決,仍有許多不安定的因素影響著體育治理體系的發展。
2.3、后奧運時代的體育治理體系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是中國體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對中國體育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已經完全超出了體育本身的范疇,成功推動了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然而,巨大的成功并不說明體育治理體系是完美的。管理層的職權不分、賽事產業的治理亂象、職業賽事的假球黑哨……這些無一不在制約著中國體育的發展。因此,進一步深化體育體制改革成為了體育界的共識,一系列的條例政策也相繼出臺:2009年9月,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的全面健身事業發展的專門性行政法規《全民健身條例》頒布;2010年3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同月開始實施《體育事業十二五規劃綱要》;2012年,中國足協頒布的《中國足球職業聯賽管辦分離改革方案》更是充當了職業聯賽的改革先鋒。伴隨著十八大的召開,新一屆黨和國家領導人更是把體育事業的發展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2014年9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推動大眾健身,強調了我國體育產業化程度低和存在巨大開發空間的問題,鼓勵體育核心產業的發展。同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同時把體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這一系列相關政策和法規的頒布,為我國的體育治理體系提供了政策支持,促使著體育治理體系的進一步完善。
任何一個體系的構建都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長期的修改和完善,體育治理體系也不例外。在全球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黨的十八大從戰略全局的角度提出了我國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也就為我國體育領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體育治理體系的構建是國家治理在體育領域的具體體現,只有構建出完善的體育治理體系,才能不斷發展體育事業,使體育在全面建0設小康社會和實現偉大“中國夢”的過程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1]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J].武漢學刊,2014(1).
[2]俞可平.治理與善治[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陳洪.國家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12).
[4]楊樺.深化體育改革推進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01).
[5]布特,白曉蓉,肖文升.我國體育治理方式的轉變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2).
[6]張顯軍,種莉莉.我國體育管理體制現狀及2008年奧運會后改革趨勢[J].體育文化導刊,2006(07).
[7]公冶民.論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的體育治理[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26(04).
G841
A
1006-8902-(2016)-10-LXY
李孟楠(1991-),北京體育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