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鵬
(重慶市長壽區畜牧獸醫局 重慶 長壽 401220)
?
適合重慶地區養殖的幾種冷水性魚類
范鵬
(重慶市長壽區畜牧獸醫局重慶長壽401220)
冷水性魚類是魚類的一種生態類型,一般是指能夠適應寒帶或亞寒帶的水溫條件,棲息水體溫度在20℃以下,繁殖水體溫度在15℃以下的喜冷水性魚類和冷溫性魚類。其多生活于山澗溪流、湖泊和海拔較高的地區,可以在水溫較低的水體中生長發育。一般認為,冷水性魚類生存的溫度范圍為0~22℃,最適溫度為12~18℃,其生長沒有下限溫度,只要水不結冰,就能攝食生長。多數冷水性魚類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營養豐富,屬于高蛋白、高脂肪魚類,膽固醇含量幾乎為零,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EPA和DHA含量高于其他淡水魚類數倍。經過多年的養殖生產實踐,大多數冷水性魚類實現了人工繁殖,規模化、高單產養殖模式日趨成熟,高轉化率飼料配方研究、發眼卵運輸技術也日臻完善。但由于冷水性魚類在生長過程中對水溫、溶氧、水質、餌料、光照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冷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才適合養殖。
重慶市位于我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轄38個區縣(自治縣)。境內水系豐富,流經的河流有綦江、長江、嘉陵江、涪江、烏江等,江河水面近15萬多公頃,可養殖水面47萬多公頃,水庫2萬多公頃。水生野生動物及魚類資源豐富,有各種魚類180余種,各類珍稀名貴魚類、地方特種魚類資源豐富。重慶山地、丘陵地形多,占總面積的76%,在其中擁有豐富的冷水性資源,可充分開發利用,按照標準設計、實施冷水魚產業化項目,同時發展冷鏈物流和冷水魚產品深加工,延長和完善產業鏈條,促進重慶冷水養魚產業的提升和發展。本文對幾種冷水魚加以介紹,以期為冷水性魚類養殖企業提供參考。
虹鱒魚系鮭科魚類,個體成熟沿側線有一棕紅色縱紋而得名。原產于北美洲北部和太平洋西岸,對養殖水體的水質要求較高。
外形特征:魚體呈紡錘狀,體型側扁,口較大,斜裂,端位。吻圓鈍,上頜有細齒。胸鰭中等,末端稍尖。背鰭基部短,在背鰭之后還有一個小脂鰭。腹鰭較小,遠離臀鰭。鱗小而圓。頭部、體側、體背和鰭部不規則的分布著黑色小斑點。成熟個體沿側線有1條棕紅色的彩虹帶,直沿到尾鰭基部,在繁殖期尤為艷麗。
生活習性:喜棲息于水溫較低、水質清澈、溶氧較高的水域。虹鱒魚為肉食性魚類,幼體階段以底棲動物、浮游動物、水生昆蟲為主;成魚以其他魚類、甲殼類及陸生和水生昆蟲為食,也食水生植物葉子和種子。
生長繁殖:虹鱒生長速度快、適應性較強、雌魚3齡性成熟,雄魚為2齡性成熟。產卵場在有石礫的河川或支流中,卵沉性。其雌雄魚的鑒別,外觀主要依據魚的頭部,頭大吻端尖者為雄魚,吻鈍而園者為雌魚。
人工養殖:選擇流動性冷水性資源作為養殖水源,要求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沒有污染。水溫要求冬季在4℃以上,夏季不超過20℃,以12~18℃為宜。當前,虹鱒魚養殖技術較為成熟,人工配合飼料的研究較為深入,從幼魚到成魚的養殖均可實現全人工飼料的投喂。
金鱒魚因全身金黃而得名,系虹鱒魚的變種,原產與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其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及人工養殖技術與虹鱒相同。另外,它還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養殖經濟效益顯著。
哲羅魚屬于鮭科、哲羅魚屬。是一種冷水性食肉魚類,主要分布在亞洲北部地區,東至伯朝拉河流域、西至伏爾加河流域、南至黑龍江流域,北至勒拿河流域均有發現。
外形特征:頭部平扁,吻尖,口裂大,端位。體長,略側扁,呈圓筒形。上下頜、犁骨和舌上均有向內傾斜的銳齒。上頜骨明顯、游離,向后延伸達眼后緣之后。鱗橢圓形,極細小,側線完全。頭部、體側有密集暗黑色小十字形斑點。產卵期雌雄體均顯示出青銅色,腹鰭及尾鰭下葉為橙紅色,雄魚更加明顯。
生活習性:終年棲息于水流湍急、水溫較低的溪流里。冬季因受水位的影響,在結冰前逐漸向大江或附近較深的水體里移動。哲羅魚是淡水魚中最兇猛的魚類之一,捕食其它魚類和水中活動的蛇、蛙、鼠類和水鳥等,一年四季均攝食。
生長繁殖:5齡性成熟,體長達40~50cm。親魚集群于水流湍急、砂礫底質水體中產卵,親魚的產卵方式與大麻哈魚相同。親魚有埋卵和護巢的習性,產卵后大量死亡。
人工養殖:選擇流動性冷水性資源作為養殖水源,水源要符合水產養殖用水標準,要求水溫較低且穩定、水質清新、溶氧充足、沒有有毒有害物質。哲羅魚的養殖以水泥池為宜,池塘長方形,并聯排列,單個池塘面積一般不超過200m2,水深不超過1m。苗種放養前要進行消毒處理,放養密度根據池水交換速度、水體溶氧量及苗種規格確定。采用馴化投飼的方法,遵循“四定”原則,投喂符合標準的全人工配合飼料。值得注意的是,哲羅魚苗種階段一定要投喂充足的餌料,否則會出現自食的現象,造成苗種的損失。
細鱗魚屬于鮭科、細鱗魚屬。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漢水北側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
外形特征:頭鈍,頭背部寬坦,中央微凸。體呈長紡錘形,稍側扁。口端位,上下頜、犁骨和腭骨各有一行尖齒。下頜較上頜略短,上頜骨后端達眼中央下方,舌厚、游離。鱗片細小,頭部無鱗。側線平直。背鰭短,外緣微凹;脂鰭與臀鰭相對;腹鰭始于背鰭基中部下方。背部暗褐色,體側至腹部漸呈白色,體背及兩側散布有長橢圓形黑斑,斑緣為淡紅色環紋,沿背鰭基及脂鰭上各具4~5個圓黑斑。
生活習性:喜棲息于水流湍急、溶氧充足、水質清澈、礫石底質的山澗溪流中,在江河的深水區域越冬。早晚捕食,一年四季均攝食,主要捕食小型魚類、無脊椎動物、蛙類等。
生長繁殖:細鱗魚最初性成熟為3~5齡,2~3月水溫達到8~12℃時產卵,卵沉性,淺黃色,一次排完。產卵場一般位于水深1~1.5m、砂礫底質的急流中。
人工養殖:采用冷水性水源、水泥池進行流水養殖。水泥池長方形,面積不超過200m2,并聯排列,水深0.8~1.0m。苗種放養前要進行消毒處理,放養密度根據池水交換速度、水體溶氧量及苗種規格確定。可投喂小型野雜魚,也可投喂全人工配合飼料,投喂過程中要堅持“四定”原則,同時注重病害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