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珍
(泰來縣平洋鎮人民政府 黑龍江 泰來 162406)
?
水產養殖綜合防病技術
李玉珍
(泰來縣平洋鎮人民政府黑龍江泰來162406)
魚類養殖生產過程中,病害防治效果關系到養殖的成敗。由于生活空間的特殊性,其病害的發生往往不宜察覺,一旦發病即使確診也不宜治療。因此魚類病害防治應以防為主。筆者認為魚病預防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魚類養殖要慎重選擇水源地,所選水源要充足、清潔、無病原生物以及人為污染,經檢測水源的各項理化指標要符合魚類養殖用水要求。每個池塘都要有獨立的供排水管道,養殖用水的凈化設備、沉淀設備及消毒處理設備要齊全。
池塘淤泥是各種病原體棲息和繁殖的地方,因此要定期對池塘進行清淤消毒。清淤后,每畝用生石灰(100kg/畝)或漂白粉(20kg/畝)進行消毒。7天以后,在進水口設置過濾網,注水,培育生物餌料,為魚類放養創造良好的條件。
1、種類選擇:結合池塘、氣候等條件,選擇抗病力強、生長周期短、效益顯著的魚類進行養殖。
2、苗種消毒:根據苗種的種類及規格,選擇不同的藥物和用量進行消毒。如可用聚維酮碘溶液(50mg/L)、高錳酸鉀(15mg/L)溶液及食鹽溶液(5%)進行消毒。
3、合理放養:一是合理確定混養品種。混養既可提高養殖效益,又可調節養殖水體的微生態平衡,可達到預防魚病的效果。二是科學確定養殖密度。要根據養殖水體的承載力確定放養密度,否則密度過大會造成養殖水體溶氧量供應不足,氨氮排放量增加,使得水質惡化,造成魚病的發生;密度過小則會降低養殖效益。
1、工具消毒:養殖工具是病原體傳播的媒介,如有條件應每池專設。如果條件不允許,最經濟直接的辦法就是在太陽下暴曬后再使用。也可用高錳酸鉀溶液等浸泡消毒,清水沖洗干凈再用。
2、餌料消毒:餌料的質量和投喂方法,在保證養殖產量的同時,能夠增強養殖魚類的抗病能力。因此要根據不同養殖品種及養殖階段,選用適合的餌料。投喂的配合餌料應從正規廠家購買,不用消毒。如投喂鮮活餌料必須消毒后再投喂。
1、水質調控: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養殖魚類的生長和抗病力,甚至影響其生存。餌料的大量投喂及排泄物的不斷增加,會引起水質參數急劇變化,影響養殖魚類的生長及抗病能力。科學的水質調控,一是要定期施用水質改良劑。水質改良劑能夠改善和優化養殖水體環境,促進養殖魚類生長,提高其抗病能力。在養殖生產中,通常根據池塘水質情況進行使用。常用的水質改良劑有:微生態制劑、生石灰、沸石粉及過氧化鈣等。二是要定期注入新水。根據養殖條件的變化定期注入新水,每次注水20cm。三是要定期監測的主要水質參數,如pH值、溶解氧、溫度、總氨氮等及監測優勢生物的種類和數量。
2、保證溶氧:氧氣是一切生物賴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水產養殖動物對于溶氧不僅直接表現為呼吸需要,還表現為環境生態需要。在氧氣充足時,微生物可將一些代謝物轉變為無害或危害很小的物質。相反,當溶解氧含量低時,可引起物質氧化狀態的變化,使其從氧化狀態到還原狀態,從而導致環境自身污染,引起養殖動物中毒或削弱其抗病力。所以,保持養殖水體溶解氧在3.5mg/L以上不僅是預防養殖動物病害的需要,也是保護環境的需要。
3、減少應激:凡是偏離養殖動物正常需要的異常因素統稱應激元,包括驚嚇、暴雨、水污染、高溫等。通常情況下,如果應激效應比較緩和,養殖魚類可通過調節機體的代謝和生理機能而逐步適應,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狀態;如果應激效應過于強烈或持續的時間過長,養殖魚類就會因為能量消耗過大,機體抵抗力下降,成為水中某些病原生物侵襲的對象,最終引起疾病的感染甚至爆發。因此,在養殖過程中要盡量避免或減少應急效應。
養殖魚類的病害也可使用一些藥物進行預防,如生石灰或漂白粉,在魚病流行季節可定期使用。一旦發生魚病,要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但是不能濫用和盲目使用。要選擇療效好、污染小、毒副作用小的漁藥進行魚病治療。在治療過程中,要對癥下藥,按規定的劑量和療程使用,并嚴格執行休藥期等有關規定。
養殖魚類病害預防,除應從養殖環節進行采取措施外,還應有相關主管部門采取的疫病監測、建立隔離制度等行政措施。如有針對性的在計劃區域檢測特定病原體,防止在苗種、親本及商品魚的運輸過程中導致病原的傳播和流行;要有相應的隔離制度,養殖魚類疫病一旦發生,應立即采取嚴格的隔離措施,對發病地區實行封閉,并由專業人員對發病魚類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發病池塘、工具進行徹底的消毒;加強病害測報體系建設,使基層具有魚類疫病的早期快速檢測能力,病害一旦發生,及時通報,并采取相應措施,避免疫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