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居棕 鄒立秋 高春濤
(富錦市水產技術推廣站 黑龍江 富錦 156100)
?
富錦市稻田綜合種養發展現狀及效益
李居棕鄒立秋高春濤
(富錦市水產技術推廣站黑龍江富錦156100)
稻田綜合種養是水、土地資源綜合利用的立體開發實用生產項目,具有投資少、收益大、見效快,增糧、節地、節水等優點。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是將種稻與養魚有機結合在同一塊農田中的生態農業技術,是一種典型的循環農業生產模式,近些年,稻田綜合種養技術在富錦市取得了顯著成效。
富錦市水稻種植面積230多萬畝,為全國水稻第一縣。由10年前的近千畝傳統的稻田養魚,發展到今天的2.7萬畝,占水稻種植面積的1.18%,仍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畝效益由當初的幾十元發展到現如今的200~500元(單產魚),為稻農增收做出了顯著的貢獻。為此,我們水產部門為了暢通水產技術成果轉化應用渠道,圍繞示范、服務、機制“三個平臺”建設,已連續3年承擔農業部及省重大農業示范推廣項目“稻田綜合種養技術集成示范推廣”,在富錦市現代農業永勝萬畝水田展示區進行稻鯉共作、稻鰍共作等兩種模式的示范,其中:
2013年,“水稻-泥鰍”模式示范210畝,水稻平均單產632.8kg/畝,比水稻單種增產1.07%;泥鰍平均畝單產37.5公斤/畝,平均畝增效超過500元。
2014年,“水稻-泥鰍”共作模式示范160畝,水稻平均單產670.2kg/畝,比水稻單種增產1.75%;泥鰍平均畝單產43.5公斤/畝?!八?泥鰍—河蟹”共作模式示范40畝,水稻平均單產666.8kg/畝,比水稻單種增產1.46%;泥鰍和河蟹合計平均單產50.5公斤/畝。兩種模式畝增效500多元。
2015年,示范區面積510畝,示范了稻鯉共作、稻鰍共作等兩種模式,畝效益(單產魚)300元左右。另外,節省殺蟲藥每畝15元左右;有機、無機混復肥每畝節省19元,水稻增產5%,畝增加收入90元。
我們每年分3次組織種養大戶120多人次到現場參觀學習,由水產技術推廣站專家解說指導,解決了種養殖戶的一些疑難問題,同時增強了農民稻田綜合種養的熱情,為發展我市稻田養魚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1、稻田養魚能防止農村水源污染
經過這幾年的生產實踐證明,稻田養魚方式可以使農業生產各環節的代謝物加以充分利用,且無化肥、農藥污染之禍。施肥后,田中的微生物分解培育的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和底棲生物等,成了魚類的天然餌料。魚類攝食后又以糞便回田,成為肥料,有效地化解了生活廢物的污染,通過測算每畝少投有機、無機混復肥7公斤,節省資金19元。
2、稻田養魚能促進水稻吸收養分、增加產量
水稻有需求高溫氣候條件的遺傳特性,水溫的高低可直接影響水稻根系吸收無機養分的能力。養魚的稻田比不養魚的稻田水溫高,因為魚的拱土覓食活動會使田水變混且有波紋,當透入水中的太陽輻射,被混水中的懸浮微粒吸收,光能轉化為熱能并傳給周圍水體,使水溫升高,促進水稻吸收養分。另外,魚類在稻田里游動攪動底泥,具有促進水稻根系分孽的作用,最終達到水稻增產增收的目的。經過多年測算與不養魚稻田相比,增產5%左右,每畝可增產水稻30公斤左右,增加收入90元。
3、節水、節肥、減藥,保護環境
稻田養魚不需要另加注排水,與種稻保持一致,節約了水資源。同時,稻田養魚可有效減少肥料(主要是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基本不用農藥),對減少稻田環境污染,保護農田生態環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際測算與不養魚稻田相比,可節約農藥經費15元左右。
4、種養結合,循環利用
將種稻與養魚結合起來,實行種養結合,形成“稻-魚”復合農田生態系統。根據生態學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原理,這一復合系統有利于資源的多層、多次利用和循環利用,對當前發展“循環農業”有利。或者說,稻田綜合種養結合生態系統就是循環農業的一種典型模式,是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
5、稻田養魚有利于提升水稻和魚的質量
稻田養魚還有益于生態平衡,使稻、魚都成為真正優質的綠色食品、安全食品。因為魚吃稻田中的雜草和害蟲幼蟲及其蟲卵,而魚排出的糞便又可以肥田,不僅有利于水稻的生長,也減少因施用化肥、農藥帶來的污染,保護了環境,有利于生產出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
6、社會效益顯著
隨著我國消費者需求的轉型和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稻田綜合種養不僅能讓農業增產,更能讓農民增收。稻田綜合種養既增糧又增魚,而且可使稻田少施肥,少噴農藥,節約勞力,增收節支。因此,稻田綜合種養在水稻第一縣——富錦市推廣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