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麗
(連云港市東方醫院,江蘇連云港222046)
護理本科院校合作班班級文化建設實踐
王紅麗
(連云港市東方醫院,江蘇連云港222046)
班級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院校合作班的建設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梳理院校合作班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方面,以期整體提高院校合作班學生綜合素質,達到院校合作最佳效果。
班級文化;院校合作班;護理本科院校
院校合作是目前培養衛生技術人員的一條新路徑,它充分利用并有效融合醫院與學校的各項資源,為學生接受真正的職業教育提供物質與制度保障。然而在這個整合過程中對于合作班的學生來說,教學場所的變更引起了學習與生活的一系列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是教學環境與醫護指導教師的不同,實習生“接觸臨床,改變了以往學校單一的學習狀況,新事物、新環境無疑成為一種新的刺激”[1]。學生心理同時也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對護理職業的重新認識與對社會、人生態度的轉變等方面,班主任對這些學生需給予更多的關注與引導,構建良好的班級文化。李學農先生認為,班級文化是一種“教育存在”,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學生對于班級文化的學習是潛在的學習。在班級中,學生從書本以外的生活中學到的東西,可能比從書本里學到的東西還要多。班級文化定義為:班級成員在班主任教師的引導下,朝著班級目標邁進過程中所形成的、被班級多數成員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價值標準和行業規范[2]。班級文化直接影響著學生在班級的生活、學習質量,影響著學生今后個性發展和素質水平的高低,所以班級文化建設不僅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院校合作班學生的培養與引導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我們探討,現將班級文化建設實踐介紹如下。
院校合作班學生多數是由在校各班級挑選重新組合而成,彼此之間缺乏親密感以及歸屬感。在一種新的環境下容易生成自我保護意識及抵觸情緒。班徽是一個班級的標志[1],代表著一個班級的精神風貌和班級文化特色,班徽的設計可以很快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打破學生原班級之間的界限,縮短學生與新任教師間的距離,象征著一個新集體的產生,對于全班學生具有持續的激勵作用。班徽設計遵循形象性、激勵性、創新性、美觀性原則。比如2013級院校合作班被命名為“騰飛班”,其班徽為圓形,底色為紅、藍兩色,紅色代表對護理事業不變的熱情,藍色代表對醫學的嚴謹態度。中間的蛇杖和翅膀代表醫護相依、救死扶傷、無比神圣。班訓為:感恩、奉獻、上進、創新。學生立即產生了一種集體榮譽感、自豪感、上進感。
教室是班級學生風貌的體現,是學生學習的場所,知識的搖籃,成長的沃土,精神的家園。院校合作班學生除了見習課之外,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度過的。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3]。因此,搞好教室環境,能使學生在心情愉悅的氛圍中獲得感悟,產生蓬勃向上的力量。在教室的布置中要體現直觀性原則、教育性原則、簡約化原則。比如我們班的板報每月一主題,但始終不變的是“我的夢想!”專欄,那里記錄著每一位學生來到院校合作班的初衷與夢想,時刻鞭策自己為之而努力。60顆心形貼紙代表60名學生,貼成一個大的愛心圖案,代表著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護患之間互敬互愛,鞭策學生時刻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做一名充滿愛的見習生。
宿舍區包括:宿舍、活動室、閱覽室、洗衣房、衛生間、庫房,明確負責人與相應管理制度及考核方法。宿舍內部實行的6s管理制度即:定期整理、整頓、清潔、清掃、素養、安全六方面。班委及舍長一起商討制訂出評分細則,由生活委員負責組織,每月評選一次“宿舍之星”。頒發有醫院印章的獎狀,及時與學校聯系給予學期末綜合成績加分。通過此管理方法,大大提高了學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增強了安全意識,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職業素養。水電安全等特殊環節加強標識提醒作用:如張貼“輕輕一按,保證安全”“人走燈關”等標語,采用不同的卡通標識,既美觀宿舍又能起到警示作用。
赫爾巴特說:“如果不堅強而溫和地抓住管理的韁繩,任何功課的教育都是不可能的?!边@話道出了班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管理者和策劃者,沒有一個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班級制度,就不可能在班級文化建設上取得突破。每個院校合作班都有自己的特色,以往學校的班級管理制度已不完全適應院校合作班的實際情況,應及時制訂出相應科學的具有針對性的班級管理制度,保障學生的學習、生活順利進行,保障學生的出行安全等。比如根據我班實際情況先后完善了早晚自習規章制度、見習課制度、溫馨提醒制度、三級請假制度、食堂就餐制度、教師物品管理制度、班委交接班制度、緊急情況處理等共16項規章制度及應急預案,將醫院文化管理的精髓融入班級管理細則中,使學生做任何事有章可循,嚴守班級制度,不斷完善自身行為。
院校合作班學生頻繁接觸真實的臨床護理,在提高護理技能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現實與夢想的距離,一時之間會感到迷茫,對一直堅持的目標產生動搖。作為班主任應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每月召開班會或小組討論會,選取臨床先進事跡組織全班學生進行學習討論,鼓勵學生訴說自身見習感受,并給予正向引導。講授醫護人員道德要求以及相應職責,使學生提前感受專業內涵,更好地接受、理解及正確認識自己的專業,處理好見習中與教師、患者之間的關系。同時教師還應邀請醫院先進個人、優秀護士到班級做現場說教。見習中及時發現學生點滴的優秀表現并給予肯定,使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科學的護理職業觀。日本學者尾田睿一的《教育評價》[4]提出“信息反饋的動機作用說”,其認為:“肯定性評價(正評價)能使被評價對象得到社會承認和獲得成功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從而使其自尊感提高,情緒安定,喚起他們新的自我實現和獲得成功的需要,導致他們對所從事的相應的活動更加積極;否定性(負評價)的效果則剛好與之相反”。
日本教育家片岡德雄指出:“把成長和學習作為最大目標的班級組織管理的第一種方式,是讓班級的全體學生,在自己的集體中各自獲得一個適當的分工,分擔一個角色。也就是說,讓他處在一個‘能發揮作用’的位置上”。這是新型班級管理追求的目標[5]。院校合作班學生平均年齡21歲,已是成年人,有相對穩定的性格以及處理班級事務的能力。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的朋友關系,關心學生的衣、食、住、行、學習的同時更要關心學生的心理,了解他們的想法,做他們的良師益友,互相尊重,循循善誘。不能居高臨下將自身意見強加于學生,面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班主任可以多聽班委意見,鼓勵班委提出處理問題的方法,并鼓勵其大膽實施,班主任做好過程監督、指導。班主任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以愛對人,以行動感染人,以自身的模范行為作為學生的榜樣,由此體現班級的民主氣息,增強班委責任感,使其處理問題的著眼點更加全面,才外還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信任,親密了師生關系,使班級氣氛更加和諧。
班級是從屬于學校的一種制度體系,班級是某些教師與某一群學生按照制度的規定結合起來的。班級個體成員的活動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并表現為班級的氣氛,由于班級學生的不同組合,班級文化的表現風格各有其特色。實踐證明,不同性格的教師所帶的班級會形成不同的班風,班級學生的性格會趨近于所教教師的性格[6]。這體現了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意義:它有助于對包括班主任在內的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班級凝聚力的有效形成,有助于改善師生關系,有助于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它必須著眼于為學生的終生服務,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身心,有助于學生的成功。它具有一種連接性與過渡性,它總是試圖將社會要求與班級成員自身發展的需要結合起來,體現了人才培養的社會性與人才發展的自我性的統一,院校合作班學生處在大學生活見習的特殊階段,班主任應著力重視班級文化建設,樹立正確的文化理念,使班級文化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適應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與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
[1]丁璐,肖遠花,李芳,等.護理臨床實習生心理壓力分析與對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3(39):71-72.
[2]夏萍.五年制高職班級文化建設探討和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3]瓦·阿·蘇霍姆林斯基.培養集體的方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4]尾田睿一.教育評價[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5]片岡德雄.班級社會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6]梁嘉聲.“6S”管理理念下的班級文化建設[J].教學與管理,2014(2):29-31.
G40-03
A
1671-1246(2016)22-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