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強 王瑛瑛 鄭 麗
(山丹縣人民醫院 甘肅 山丹 734100)
糖尿病酮癥酸中毒(DKA)和高血糖高滲狀態(HHS)均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急性代謝并發癥。目前,臨床上對出現這兩種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在進行補液治療的基礎上,使用小劑量的胰島素進行治療,以緩解其機體的中毒反應。同時,糾正HHS患者機體的高滲狀態。因此,臨床上應根據出現急性代謝并發癥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對其進行相應的治療[1]。為了進一步探討用小劑量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急性代謝并發癥的方法及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2年4月~2014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2例出現急性代謝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我們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31例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WHO制定的關于糖尿病急性代謝并發癥的診斷標準。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2例。他們的年齡在42~6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0.7±2.2)歲。在這些患者中,有13例1型糖尿病患者,有49例2型糖尿病患者。出現糖尿病酮癥酸中毒的患者有35例。在這35例患者中,DKA分型為1型的患者有12例,為2型的患者有23例。出現高血糖高滲狀態的患者有27例。在這27例患者中,HHS分型為1型的患者有11例,為2型的患者有16例。在這些患者中,因發生感染導致出現糖尿病急性代謝并發癥的患者有32例,因停止使用胰島素或改為口服降糖藥導致出現急性代謝并發癥的患者有20例,由其他原因導致出現急性代謝并發癥的患者有1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糖尿病類型、并發癥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這些患者入院后,我院對其均進行補液、吸氧、糾正電解質紊亂、控制感染等基礎治療。同時,嚴密監測患者血糖、尿酮體、電解質等指標的變化情況[2]。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使用短效胰島素進行治療。短效胰島素的用法是:按照0.1 U/(kg·h)的劑量為患者靜脈滴注胰島素。根據患者的血糖水平及時為其調整胰島素的滴注速度。為研究組患者使用小劑量的胰島素進行治療。胰島素的用法是:首先,將0.1 U的短效胰島素加入到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中,用此藥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當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轉時,根據其血糖水平及時調整胰島素的滴注速度。2 h后,患者血糖的水平若無明顯下降的表現,這表示其出現了胰島素抵抗。對于出現胰島素抵抗的患者,應為其增加胰島素的使用劑量。當患者血糖的水平降至13.9 mmol/L時,應將適量的短效胰島素放到濃度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胰島素與葡萄糖的比例為1:2~1∶4),用此藥液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直至其血糖水平恢復為8~12 mmol/L。當患者血糖的水平恢復正常時,繼續為其緩慢滴注胰島素,直至其酮體轉陰,其尿糖的水平降為200~250 mg/dl(尿糖+)。當患者體內的酮體轉陰后,將胰島素的給藥方式改為皮下注射給藥。需要注意的是,在為患者停止靜脈滴注胰島素的前1 h,應為其補充6~8 U 的短效胰島素,以免其出現血糖回跳的情況。
①顯效:進行治療后,DKA患者血漿滲透壓、血鈉、血糖的水平及進行實驗室尿檢的結果均恢復正常。HHS患者血糖、血容量、血納的水平均基本恢復正常。②有效:進行治療后,DKA患者血漿滲透壓、血鈉、血糖的水平及進行實驗室尿檢的結果均有所改善。HHS患者血糖、血容量、血納的水平均有所改善。③無效:進行治療后,DKA及HHS患者的癥狀、實驗室指標及生化指標均未改善或在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我們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進行治療后,在對照組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7例,為有效的患者有15例,為無效的患者有9例,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0.97%。在研究組中,治療效果為顯效的患者有23例,為有效的患者有7例,為無效的患者有1例,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77%。研究組患者進行治療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二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這些患者中,無1例患者死亡。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臨床上就為糖尿病患者使用小劑量的短效胰島素進行治療。有研究認為,當糖尿病患者血漿胰島素的水平接近10μU/ml時,其機體的肝糖分解會受到抑制;當糖尿病患者血漿胰島素的水平達到20μU/ml時,其機體脂肪的分解會受到抑制;當糖尿病患者血漿胰島素的水平達到30μU/ml時,其機體會出現糖異生。為健康人靜脈滴注小劑量的胰島素,其血漿胰島素的水平會在半小時之內達到100~200 μU/ml,這足以抑制其機體脂肪、蛋白的分解及酮體的減少。因此,出現急性代謝并發癥糖尿病的患者如果不存在胰島素抵抗的情況,臨床上無需為其使用大劑量的胰島素進行治療[3]。
研究發現,出現急性代謝并發癥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個體性差異,如果不為其準確地控制胰島素的輸注速度,這會使其血糖的波動幅度增大,進而導致其難以獲得理想的降糖效果[4]。因此,臨床上在為此病患者使用小劑量的胰島素進行治療時,應根據給藥方式的不同為其調整胰島素的用量及輸注速度。具體的方法是:①在為此病患者持續靜脈滴注小劑量的胰島素時,應將25 U的短效胰島素加入到250 ml 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中,用此藥液對其進行治療。胰島素的滴注速度為患者的BMI指數/3 (滴/分鐘)。②在用微量泵為此病患者靜脈泵注小劑量的胰島素時,應將25 U 的短效胰島素加入到50 ml 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中,用此藥液對其進行治療。胰島素的泵注速度為患者的BMI指數×0.2 (滴/分鐘)。③在經胰島素泵為此病患者持續皮下輸注小劑量的胰島素時,胰島素的用量應為 2.4 U/(kg·d)。其中,1.2 U/ (kg·d)的胰島素為基礎量,其余1.2 U/ (kg·d)的胰島素為三餐前的泵注量。對于無法進食的患者,可為其持續泵注1.2 U/ (kg·d)的胰島素。對于可以進食的患者,可經微量泵為其持續泵注1.2 U/ (kg·d)的胰島素。在患者進餐前,再為其輸注0.4 U/ (kg·d)的胰島素。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用小劑量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急性代謝并發癥的效果顯著。此治療方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管慧.糖尿病急性代謝并發癥小劑量胰島素的應用方法及技巧[J].華西醫學,2013,(8):1196-1198.
[2]高洪蛟.糖尿病急性代謝并發癥小劑量胰島素的應用方法及技巧[J].中國全科醫學,2011,(15):1747-1748.
[3]廖敏.糖尿病急性代謝并發癥的護理[J].中外醫學研究,2010,8(18):125-126.
[4]李玲.糖尿病急性代謝紊亂并發癥的胰島素治療方案及措施[J].遼寧實用糖尿病雜志,2003,11(1):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