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君
(河南省滎陽市人民醫院 心電圖室 河南 滎陽 45010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心肌長時間缺血引發部分心肌出現急性壞死所致。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胸痛、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急性循環功能障礙。心電圖檢查是臨床上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1]。由于部分AMI患者的心電圖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這導致其極易出現誤診、漏診。為了進一步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心電圖的臨床特點,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3年2月~2014年8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電圖檢查資料。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9例。他們的年齡在42~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4±5.9)歲。這些患者均經血清酶學檢查、血清心肌鈣蛋白檢查被確診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相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我院使用日本電光9020 P型心電圖儀對這些患者進行12導聯心電圖檢查。在進行檢查前,檢查醫生指導患者脫掉上衣,讓其取仰臥位,告知其保持呼吸的平穩。對患者與電極接觸的皮膚進行消毒后,涂上導電液體。為患者貼上電極,打開心電圖儀,在進行掃描時的紙速為25 mm/s。對于無法排除右室、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對其進行V7-V9導聯檢查和V3R-V5R導聯檢查。每隔3~4 h對患者進行1次心電圖檢查,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次數≥3次/日。對于心肌缺血較嚴重的患者,每隔1 h對其進行1次心電圖檢查。
當AMI患者的心電圖存在壞死性Q波或QS波,其ST段弓背向上抬高或表現為單向曲線,其T波呈倒置的狀態時,說明其心電圖存在典型AMI的表現。當患者的心電圖不存在上述表現時,則可判定其心電圖存在不典型AMI的表現。
我們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包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檢查結束后,在這62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的心電圖呈典型AMI的表現,其余27例患者的心電圖呈不典型AMI的表現。在這27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的心電圖出現病理性Q波、小q波及等位性Q波,且均不存在ST段弓背向上抬高的表現。有4例患者的心電圖中胸導聯小q波的深度、寬度均大于下一個導聯。有5例患者的心電圖存在QRS波群切跡、頓挫的表現。有6例患者的心電圖存在缺血性J波,其胸導聯R波在V1-V4段呈明顯遞增不良的表現。
進行心電圖檢查的結果是臨床上診斷AMI的重要依據。部分AMI患者在發病的24h內其心電圖會出現AMI的典型表現。當此病患者的心電圖出現病理性Q波時,說明其心肌出現了壞死[2]。研究發現,AMI患者在發病的6~14 h內其心電圖會出現明顯的病理性Q波[3]。當此病患者心肌梗死的范圍較小、位置特殊、厚度不夠、梗死的時間短時,其心電圖不會出現病理性Q波,而會出現等位性Q波。等位性Q波主要包括進展性Q波、小q波、病理性Q波區[4]。等位性Q波的出現也是臨床上診斷心肌梗死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在對疑似AMI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時,即使其心電圖出現了病理性Q波,也不能馬上確診其患有AMI。缺血性J波是心肌嚴重缺血時伴發的一種心電圖的異常表現。具體表現為原有J波、新出現J波的振幅增高、時限明顯延長[5]。缺血性J波的出現說明患者的心電正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此類患者極易出現嚴重的心律失常。因此,缺血性J波是提示患者的病情處于高危狀態的一個重要的預警指標。此外,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電圖出現不典型表現的原因還包括進行心電圖檢查的時間過早、復查不及時等。
總之,臨床醫生應充分掌握AMI患者心電圖的具體表現。對于無典型心電圖表現的AMI患者,臨床醫生應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血清學檢測的結果對其病情進行診斷,以免其漏診。
[1]尹瑞興,陳泉芳,巫艷彬,等.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電圖非典型改變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4,15(08):164-165.
[2]鄭曉暉,向錚,劉春平,等.早期無典型心電圖改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及冠狀動脈造影特點[J].新鄉醫學院學報,2013,03(10):260-261.
[3]張秋云,蔡月梅,王麗芳.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電圖非典型改變的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5,14(16):366-367.
[4]黎惠貞.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臨床癥狀和心電圖表現[J].中國實用醫藥,2012,06(21):257-258.
[5]王緯經,周國偉,楊文藝,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關動脈為第一對角支的心電圖特點[J].中國循環雜志,2015,11(0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