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莎美
幾年前我剛來上海的時候,中國朋友常常告訴我,他們最羨慕我們的一件事,就是可以想生幾個孩子就可以生幾個。
“我們是沒有兄弟姐妹的一代人,很孤單地長大,你能想象這樣的孤獨感嗎?”一位“80后”的上海女朋友對我說。
確實,這在我們,很難想象。在文化傳統中一向推崇“多子多福”的中國人,在短短30年時間里成了全世界平均家庭規模最小的國家之一。
終于,“兩孩”全面放開了。上周,我又見到了那位上海女朋友,于是問她,是不是打算馬上再生一個?
出乎我意料的是,她搖搖頭,很堅決地說,不想再生了。
她給我算了一筆賬:“現在光養我兒子一個孩子,就已經全家動員了——不光是我們夫婦兩人,還包括了雙方父母。我們要掙錢養家,老人要幫忙看護接送。兒子現在才5歲,后面還有十多年的上學、升學、擇校、找工作的日子,想想實在太累,不想再重復一遍了。”
更重要的一個考慮是,如果再生一個孩子,老人幫忙可能也不夠了。她擔心自己可能從此就要告別職場,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在所謂的“相夫教子”中度過余生。
“兩孩”和“三孩”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里,是很多中等收入階層女性想要實現卻又不敢抵達的一個美好理想
作為受過良好教育、有一份體面工作的大都市摩登女性,她很難接受這種人生。但另一方面,她也坦陳,內心不是沒有過斗爭——中國人特別喜歡“圓滿”,“兒女雙全”被認為是人生圓滿的標志之一,她在內心其實也非常向往。
“想生又不敢生,因為成本太高,最后決定還是不生了,這是我身邊很多‘潛在兩孩媽媽的真實心理。”她總結說。
其實,“想生又不敢生”的困境并不只是上海和中國的女性所獨有。在西方的大城市,以及印度的新德里和孟買,新一代職場女性都面臨同樣的艱難選擇。
一方面,傳統的溫暖大家庭理念難以割舍,另一方面,競爭高度激烈的職場現實又要求女性不得不全身心投入,再加上現代社會婚姻“安全感”的日漸下降——所有這些因素,使得“兩孩”和“三孩”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里,成為很多中等收入階層女性想要實現卻又不敢抵達的一個美好理想。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可能也是中國傳統“代際關系”深刻變化的開始。
本身是獨生子女、選擇不生或只生一個孩子的這一代父母,對于子女養老這個中國傳統養老方式,應該也不會抱太高的期望值。可以想見,未來的中國父母和子女,將會是越來越各自獨立的兩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