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大學校園誠信狀況不容樂觀,本文以問卷調查為切入點,分析大學生誠信現狀和誠信缺失原因,為提高誠信教育質量提出幾點對策。
【關鍵詞】誠信;大學生;原因;對策
誠信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引發了一系列道德問題,社會誠信缺失的現象較為突出。當代大學生肩負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重任,因此,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提高其誠信素質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誠信現狀
為了更加直接、客觀地了解大學生的誠信狀況,為分析研究提供實證材料,我們對本校學生采取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回收的500份問卷中,大學生誠信狀況可見一斑。主要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知行不統一。在回答“你認為誠信重要嗎?”時,有96%的同學認為很重要;但是在回答“在現實生活中,你是不是一個誠信的人?”這個問題的時候,只有81%的學生給出肯定的答案。由此可見,大學生普遍認同誠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在生活實際中,卻難以完全做到,存在認知與行為的背離。二是誠信選擇具有功利性。在回答“你怎么看待求職簡歷造假”時,69%的學生堅決反對造假;31%的學生覺得為了爭取良好的工作機會,可以適當造假。當問到“對拖欠助學貸款的態度”,24%的學生選擇“不可拖欠,否則誠信記錄不良”。53%的學生選擇“按期還款,逾期必責”。通過調查統計,我們可以發現,大部分大學生有正確的道德認知,能恪守誠信;但不排除少數人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從趨利避害的角度來選擇誠信行為。三是誠信觀念具有雙重標準。問卷里問到“發現別人對你撒謊,你會怎么辦?”47%的學生選擇“生氣,不回應”,21%的學生選擇“當面揭穿”;當問到“別人的坦誠直言對你不利時,你會如何?”32%的人感覺不快,而7%的人則表示憎恨。在誠信問題上,少數大學生對己對人分別劃出一條標準,“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二、大學生誠信缺失原因
大學生誠信的缺失是內部外部各種因素綜合造成的。
1.社會環境是外在因素。在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矛盾凸顯,傳統的價值觀念受到巨大沖擊,利字當頭,人心浮躁,誠信缺失的現象比較普遍。在經濟領域,假藥、假奶粉、地溝油等假冒偽劣產品泛濫;在政治領域,貪污腐敗現象屢禁不止;在生活領域,“碰瓷”、扶人被訛等事件層出不窮……這樣的社會風氣勢必影響到作為社會成員的大學生。調查問卷顯示,33%的大學生認為,始終堅守誠信的人在社會上會吃大虧。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個性鮮明、自主性強,喜歡新鮮事物,但是他們心理不夠成熟,對事物的認知判斷能力不夠,容易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所以誠信觀念也有所缺失。
2.校園環境是主要因素。很多高校存在重認知、輕品德的現象。在誠信教育方面,老師一般側重對學生進行概念性的解釋和理論的灌輸,而忽視了對學生品格的培養;在誠信考核方面,學校缺乏健全的考核機制,往往用單一的筆頭考試分數來衡量一個學生的誠信素質;在獎學金評定和推優方面,更注重學生的文化課考試成績;在大學校園里,在很多情況下,學生不會因為誠實守信而受到獎賞,也不會因為背信違約而受到處罰。久而久之,大學生誠信觀念弱化,誠信缺失就不可避免。
3.家庭環境是重要因素。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里面,相當一部分家長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智育,而忽略了德育。他們只期望子女好好學習,考高分、上名校,對其他方面卻不作要求。另外,一些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子女的榜樣示范作用,其日常生活中的失信行為也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導致子女缺乏責任感和誠信意識。
4.個體素質是內在因素。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中國大學生,他們大部分是獨生子,從小生活優越,習慣了眾星捧月的待遇,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缺陷,一旦誠信和個人利益相沖突,兩者要做出抉擇的時候,他們難免會經不住誘惑而放棄誠信。
三、加強誠信教育的對策
1.改革誠信教學模式。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講解關于誠信的概念、理論是必不可少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誠信認知。但是當代大學生自主性強,情感豐富,單靠理論教育不足以打動學生內心,實現由認知到認同的轉變。所以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教育內容、改革教育手段,將理論灌輸與雙向互動相結合,提出學生關心的關于誠信的熱門話題,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提高學生的誠信認同感;將課堂教育和實踐教育結合,讓學生在誠信道德實踐中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誠信品格的養成。
2.建立健全的誠信考核機制。將大學生的卷面考試與日常行為相結合,課堂表現和課外實踐相結合,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建立健全的誠信考核系統,實時、客觀、全面地記錄學生的誠信情況,將其納入學生誠信檔案,實現系統聯網,以此強化大學生的誠信約束力。
3.倡導誠實守信的校園風氣。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積極鼓勵、表揚誠實守信的人物和事跡,在評獎、推優方面,為誠信的學生提供優先待遇,實現精神激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堅決抵制、批評背信棄義、弄虛作假的行為,對那些抄襲作業、考試作弊、行賄老師的學生予以教育、懲戒,在整個校園營造“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輿論氛圍。
【參考文獻】
[1]何樹華.《大學生誠信狀況剖析及誠信教育對策》.高教探索,2005
[2]何藹.《大學生誠信狀況與誠信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6
[3]王毅.《道德視域的誠信教育研究》.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
【作者簡介】
桂姍,女,1986年出生,法學碩士,武漢大學珞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