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琳 張家福 李 麗
(1.紅河學院商學院,云南 蒙自 661100;2.紅河學院監審處,云南 蒙自 661100)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其經濟發展對于我國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理論研究和實踐均表明,區域經濟發展及競爭力提升離不開區域軟實力與硬實力的發展,軟實力和硬實力共同構成區域的綜合實力。其中,區域軟實力是增強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它是指“在區域競爭中,建立在區域文化、政府公共服務(服務制度和服務行為)、人力素質(居民素質)等非物質要素之上的區域政府公信力、區域社會凝聚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居民創造力和對區域外吸引力等力量的總和”。與體現為物質力量的硬實力(經濟、軍事、科技等實力)不同,軟實力主要體現為區域積累起來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和對外影響力。
要實現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必須加強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軟實力的建設。那么究竟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在全國的軟實力地位究竟如何,存在哪些優勢,還有哪些不足,如何加強建設,本文將圍繞上述問題展開研究。本文首先明確軟實力指標體系的構成,并根據數據可得性確定要選取的指標,然后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及其他對比區域的軟實力進行測度、進行比較分析,得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軟實力發展不足之處,并提出相應啟示。
根據對已有研究的借鑒,本文采用了常用的軟實力指標,將區域軟實力一級指標分為四個二級指標,分別是區域文化、人力素質、公共服務、區域形象。其中:
第一,區域文化是指區域內的行為主體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人文心態、民族藝術、風俗習慣和道德規范等的總和。主要通過文化傳承、繼承等共享區域價值觀、增強區域感召力和輻射力。
第二,人力素質主要是指區域內人口總體水平上的精神素質、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等。作為社會行為主體中最小單位的人,其人力素質影響各行為主體的行為效果,如政府公信力的強弱、區域形象的優劣、公共服務質量的高低、企業創新力的強弱等。
第三,公共服務主要指政府提供的、以公益性為特點的,滿足人們公共需求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包括科技教育事業、文化體育事業、社會保障、公共安全文化等公共產品和服務。公共服務的優良程度會影響政府的公信力、區域的凝聚力和企業的創造力,進而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競爭力。
表1 區域軟實力指標體系
第四,區域形象是人們對于區域內綜合實力、外顯活力、未來展望的綜合評價,是各個要素(如資源、歷史、文化、生態、科技等)在人們的頭腦中反映后形成的總體印象。區域形象好容易增強區域的凝聚力、吸引力,增強區域競爭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具體指標體系構建如表1。
第一,應對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由于上述指標體系具有不同的量綱和量綱單位,為了消除由此帶來的不可公度性,應該將上述指標做無量綱化處理。目前通常有三種無量綱化的方法,即極差正規化法、標準化法和均值化法。本文采用0-1標準化法進行無量綱化,將數值標準化到0-1的范圍內。
第二,綜合評價方法的選擇。二級指標的合成采用加權平均法進行合成,三級指標采用幾何平均法進行合成。綜合后的軟實力指標數值介于0-1之間,數值越大代表軟實力越強,數值越小,代表軟實力越弱。
第三,數據來源。本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選取了2011年中國31個省區(市)的16個相關指標數據,整理計算后得出15個三級指標的相關數據。
經過對各三級指標觀測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在將三級指標合成為二級指標,再根據二級指標合成區域軟實力指標后,可以得出2011年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及其他省區(市)軟實力指標體系中各二級指標、綜合指標的得分情況、排名、分類(見表2)及比較(見圖1)。
表2 2011年中國31個省區(市)區域軟實力指標得分、排名及分類
注:“*”代表西部少數民族省區(市)。
圖1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軟實力比較數據來源:作者根據數據整理計算得出。
第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8省區)區域文化平均得分(0.202)低于東部(0.300)、全國平均水平(0.229),也低于西部平均水平(0.205)。主要是因為西部少數民族省區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較低,圖書館流通率不高;每萬人申請專利數較少,表明西部少數民族省區在區域文化傳播與傳承上、創新精神方面有一定局限。但好的方面是,每萬人擁有圖書館個數、藝術表演團體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對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而言,應充分發揮圖書館和藝術表演對于區域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增強區域感召力,通過共享區域價值觀,增強區域發展凝聚力。
第二,貴州(0.094/30,得分/排名,下文同義)、西藏(0.122/28)、廣西(0.143/25)、云南(0.161/22)排在全國后10名,僅有青海省(0.382/4)進入全國前五名。青海人均擁有的公共圖書館藏量(0.65冊),每萬人擁有圖書館個數(0.086個)、藝術表演團體數(0.067個)和博物館數(0.039個)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0.52冊、0.022個、0.052個、0.020個),使得青海區域文化得到較好的傳播與傳承。而貴州、廣西、云南除了每萬人擁有圖書館個數外其余區域文化二級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對于區域文化傳播與傳承有一定局限。
第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8省區)人力素質平均得分(0.270)低于東部(0.453)、全國平均水平(0.335),也低于東北部(0.298)、中部(0.293),但略高于西部平均水平(0.268)。主要原因是多數西部少數民族省區的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例較低,高等院校數量較少,部分省份人均財政性教育支出較低。例如西藏大專以上學歷人口比例僅為4.53%,而北京為32.63%,北京是西藏的8倍;高等院校數量上,西藏(6所)、青海(9所)、寧夏(16所)較少,遠遠低于東部平均數(97所)、全國平均數(80所);廣西人均財政性教育支出為0.0984萬元,而北京為0.2576萬元,是廣西的2.61倍。
第二,貴州(0.180/30)、云南(0.194/28)、寧夏(0.217/27)、廣西(0.224/26)排在全國后6名,僅有新疆(0.359/10)進入全國前10名。新疆每萬人大專以上學歷人數為1296人,人均財政性教育支出0.181萬元,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37人、0.115萬元),教育的高投入和大專以上學歷比例較高使得新疆具有較高的人力素質。而貴州(757人,0.109萬元)、云南(650人,0.104萬元)、寧夏(831人,0.161萬元)、廣西(803人,0.098萬元)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更低于東部發達地區如上海(2036人、0.234萬元)。
人力素質高低與區域人力資本進而區域經濟增長有密切聯系,一般而言,人力素質較高的地區,人力資本也較為豐富,而人力資本是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對此,應加強人力素質指標較弱地區的財政性教育支出、加強高等院校建設和人才培養。
第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服務平均得分(0.309)低于東部(0.414)和全國平均水平(0.362),也低于東北部(0.468)、中部(0.302)和西部(0.322)。主要原因是西部少數民族省區社會保險(包括醫療、養老、失業)參保人次占總人口比重較低(44.74%),低于全國(68.71%)和東北部(86.00%)、中部(50.78%)、西部地區(48.44%),還不到東部地區(98.61%)的二分之一;R&D占GDP支出比重較低(0.40%),不到東部地區(1.33%)的三分之一、全國(0.87%)的二分之一。但好的方面是每萬人醫院床位數、住房保障支出占預算支出比重方面稍高于全國平均數。
第二,西藏(0.188/31)、廣西(0.193/30)、貴州(0.222/28)、云南(0.229/27)排在全國后5名,僅有新疆(0.535/4)和青海(0.458/6)進入全國前10名。新疆和青海在醫療衛生保障方面、住房保障支出方面做得較好,每萬人醫院床位數分別為57張和41張,高于全國(28張)水平,住房保障支出占預算支出方面,新疆和青海分別為7.44%和10.97%,遠遠高于全國(3.77%)水平。而西藏、廣西、貴州、云南則由于醫療床位數、社會保險等公共服務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公共服務指標排名靠后,尤其是社會保險參保率較為落后,上述四省區社會保險參保(三險參保)人次占總人口比重分別為21.27%、36.72%、30.89%、30.78%,遠遠低于全國(66.84%)平均水平。
公共服務中醫療、衛生、住房等社會保障對于經濟發展起到社會安全網的作用,科技投入尤其是R&D經費投入成為西部落后民族地區技術進步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應加強公共服務指標較弱地區的社會保險參保率,加強西部少數民族地區R&D經費投入。
第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8省區)區域形象平均得分(0.081)低于東部(0.382)和全國平均水平(0.181),稍高于中部(0.074)。主要原因是:反映區域自然資源和文化吸引力的指標(每萬人全年接待海外游客人數)方面,西部少數民族省區(444人)遠低于東部平均水平(1416人),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749人);而反映國外對于區域品牌認知程度的指標(出口值)方面,西部少數民族省區(623,401.23萬美元)更是遠低于東部平均水平(16,236,808.62萬美元),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123,809.31萬美元)、東北部(2,457,101.87)中部(1,551,035.55萬美元)和西部(899,373.63萬美元)。
第二,寧夏(0.011/31)、青海(0.019/29)、貴州(0.034/28)、新疆(0.061/25)排在全國后7名,僅有云南(0.149/10)進入全國前10名。云南由于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多民族文化資源和人文資源,吸引了大量海外游客入境旅游,2011年每萬人接待海外游客854人,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49人),吸引海外游客人數排全國第10名,借此云南獲得較好的區域形象;盡管2011年出口947,245.40萬美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123,809.31萬美元),但高于西部平均水平(899,373萬美元)。而寧夏、青海、貴州和新疆則由于交通、氣候、旅游營銷等種種原因,吸引境外游客比較少,每萬人全年接待海外游客人數分別為30人、91人、169人、255人,這反映出其區域形象有待提高。
本文運用系統聚類的方法,根據區域軟實力綜合得分,對中國31省市區域軟實力進行了聚類分析。其中,區間距離選擇歐式距離法,間類距離選擇WARD法。聚類結果總結見表1中“層次類型”,根據區域軟實力強弱,可以中國各省區(市)分為四類,第一類區域軟實力最強,第二至第四類區域軟實力依次降低。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類,區域軟實力強的省市依次為(5個):上海、北京、廣東、江蘇和浙江。這些省份均為東部發達地區。其中上海作為地處長三角的直轄市,其軟實力指標(0.604)位列全國第一位,區域文化、公共服務兩個二級指標也排全國第一位。作為首都,北京軟實力也非常強,排全國第二位,其中人力素質二級指標排全國第一位;作為珠三角的重要經濟增長極,廣東軟實力指標排全國第三位,其中區域形象排全國第一位。
第二類,區域軟實力較強的省市依次為(3個):天津、遼寧、福建。其中天津、遼寧分別在人力素質、公共服務二級指標排名較高,分別排全國第三位。
第三類,區域軟實力較弱的省市依次為(7個):山東、陜西、新疆、重慶、安徽、內蒙古、黑龍江。這一類中西部有4個,其中僅有新疆和內蒙古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東部省市有1個(山東),中部省市有2個(安徽、黑龍江)。其中新疆區域軟實力排全國第11位,在公共服務、人力素質、區域文化方面位列全國前50%,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在區域形象方面比較落后;內蒙古區域軟實力排全國第14位,在四個二級指標方面都處于全國中等水平。
第四類,區域軟實力弱的省市依次為(10個):湖北、山西、海南、青海、西藏、云南、吉林、四川、廣西、湖南、江西、河南、河北、甘肅、寧夏、貴州。其中西部少數民族省區有青海、西藏、云南、廣西、寧夏、貴州。青海區域軟實力排全國第19位,在區域文化和公共服務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分別排全國第4、第6位,但是區域形象較為落后,僅排第29位;西藏區域軟實力排全國第20位,在區域形象和人力素質方面水平尚可,但是在區域文化和公共服務方面較為落后,僅排全國第28位和第31位;云南區域軟實力排全國第21位,在區域形象方面具有一定優勢,排全國第10位,但是其他三個二級指標均較為落后,尤其公共服務和人力素質僅排全國第27位和第28位;廣西區域軟實力排全國第24位,在區域文化、人力素質、公共服務三個二級指標方面均較為落后,僅排全國第25位、第26位和第30位;寧夏區域軟實力排全國第30位,在人力素質和區域形象方面較為落后,僅排全國第27位、第31位;貴州區域軟實力排全國第31位,區域文化、人力素質、公共服務和區域形象四個二級指標都較為落后,分別排全國第30位、第30位、第28位、第28位。
由上文可知,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軟實力綜合指標具有以下特點:第一,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區域軟實力綜合指標平均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低于東部、中部、東北部等地區。第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在區域文化等四個二級指標上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東部平均水平,劣勢最大的是區域形象,其次是人力素質和公共服務。第三,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比較:所有指標都落后于東部地區;除區域文化外,其余指標均落后于東北部地區;人力素質和軟實力綜合指標落后于中部地區,但是區域文化和公共服務、區域形象均優于中部地區;除人力素質優于整個西部地區外,其余所有指標均落后于西部地區。第四,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內部各省區四個二級指標各有優劣勢。
結合國家“一帶一路”發展策略,各級政府應加大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促進該區域軟實力的提升。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支持:第一,在區域文化建設方面,應該不斷增加文化設施建設投入,積極進行基層文化站點建設,注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大力開展基層文化推廣活動。第二,在人力素質提升方面,各級政府要充分重視民族地區教育的發展,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中對西部民族地區進行傾斜,結合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特色,大力打造高水平科研、教學平臺,加強中低層次教學水平,以不斷提高該區域人力素。第三,在公共服務方面,結合民族區域實際情況,推進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在搞好民族團結的前提下,開展區域安全建設,做好反恐宣傳教育。第四,在區域形象提升方面,深化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大力發展民族特色經濟,促進民族地區形象提升。
此外,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各省區應通過與各主體區域、各省(區)市進行橫向比較,并從自身歷史發展進行縱向比較,找準自身軟實力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有針對性地提升軟實力,最終提升區域競爭力和區域發展綜合實力。
[1] 馬慶國.區域軟實力的理論與實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04).
[2] 張瑋.區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的影響分析[J].特區經濟,2006,(06):292.
[3] 吳光蕓,唐兵.論區域軟實力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現代經濟探討,2009,(06):37.
[4] 馬宗國,韓靜軒.區域軟實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測度——以山東省17市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3,(01):128-130.
[5] 秦琴.區域軟實力及作用機理分析[J].管理現代化,2012,(02):21-23.
[6] 秦琴.區域軟實力研究述評[J].商業時代,2012,(31):126-128.
[7] 陶瑩,陳鈺芬.浙江省11市區域軟實力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測度[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1,(05):21-23.
[8] 葉宗裕.關于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指標正向化和無量綱化方法的選擇[J].浙江統計,2003,(04):24-25.
[9] 朱孔來,郭春燕,亓慶亮.區域軟實力指標體系及定量化測度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12,(11):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