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力,易東陽,付紹智,蔡興東,譚開鍵,李潔玉,馬 羚(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中藥專業“雙主體厚人文強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沈力,易東陽,付紹智,蔡興東,譚開鍵,李潔玉,馬羚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重慶 404120)
針對中藥人才培養崗位針對性不強、專業服務地方產業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探索“雙主體厚人文強技能”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雙主體辦學,搭建中藥人文素質培養、開放實踐教學、中藥協同創新“三平臺”,凸顯中藥人文素質、中藥從業技能、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
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人文素質
為解決高職中藥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我校與重慶太極集團等中藥企業合作,搭建中藥人文素質教育平臺、實踐教學平臺、共享創新平臺,實現了中藥傳統文化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凸顯了中藥傳統人文素質、從業技能、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探索實踐了“雙主體厚人文強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1培養目標方面,目標定位與市場需求脫節
隨著戰略地位提升,中藥產業已形成了覆蓋種植、加工、制藥、經營和應用的完整產業鏈[1],對中藥專業人才需求已分化為中藥種植與加工、中藥制藥、中藥經營管理等方向。然而,傳統中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市場需求脫節。一是崗位針對性不強;二是中藥專業人才培養以中藥知識和技能為中心,忽視了人文素質培養;三是高職中藥人才培養體系忽視了學生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
1.2培養內容方面,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沒有對接職業崗位需求
在課程體系方面,學科特征突出,沒有按工作過程進行序化;課程基本上按照“大中藥”設置,崗位針對性不強;中藥人文素質教育和創新創業課程缺失。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重在知識傳授,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對職業能力要求不足。“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問題突出,學生難以畢業即上崗。
1.3培養方法方面,產教結合不緊密,教學方式單一
由于校企合作中學校“剃頭挑子一頭熱”[2],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沒有校企深度合作平臺支撐,產教結合不緊密。同時,教學方式單一,教師成為課堂的主體。
1.4培養條件方面,教學平臺與資源不完善
技能培養方面實踐教學環境不能滿足教學需求,中藥傳統人文素質教育方面課程、平臺、師資缺乏,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方面既無相應平臺支撐也無相關培養舉措和路徑。
1.5培養質量方面,人才崗位勝任力較弱
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不完善,企業參與不夠,質量評價單一。畢業生中藥人文素質缺乏,缺少對中藥事業的熱愛、奉獻和追求之情,對企業忠誠度不夠,技能不精,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弱,整個中藥專業服務地方產業發展能力不足。
2.1建立校企良性互動、互助共生的運行機制
建立藥學系、三峽中藥研究所、三峽中藥種植與加工應用技術推廣中心“三合一”管理模式,強化“研”在校企合作中的紐帶作用,推進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良性互動、互助共生的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實施校企“雙主體”辦學,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
2.2校企合作重構課程體系
校企合作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在中藥專業建設委員會指導下,組建包括中藥領域的技術專家、能工巧匠、人力資源專家、專業教師和中藥職業教育專家的課程體系構建團隊,把本專業職業崗位分解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工作任務,確定對應崗位的職業能力,結合中藥相關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確定具體課程。以不同崗位的共同能力、素質為基礎來設計專業平臺課程;針對某一專門化方向,以完成某些專項任務為目標確立專業方向課程。按照“前期趨同,后期分化”原則構筑基于能力培養的“專業平臺+職業方向”中藥專業課程體系。
2.3校企合作優化教學條件,組織教學
2.3.1搭建中藥人文素質教育平臺,將中藥文化傳承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凸顯中藥人文素養培養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基礎上,圍繞以“尊重生命、誠實守信、精益求精”為核心的中藥人文素養培養,開發中藥人文修養特色課程,打造中藥文化長廊,搭建中藥文化節和中藥文化傳承社會實踐等活動平臺,建立全方位育人載體,校企合作實施中藥人文素質教育。
2.3.2搭建中藥開放實踐教學平臺,將中藥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凸顯中藥從業技能培養 在專業常規實驗實訓平臺基礎上,與重慶太極集團等企業合作建立中藥傳統技能實訓中心、中藥前處理實訓中心、制劑生產實訓中心、藥品質量檢測實訓中心、校園桐君閣大藥房等開放實踐教學平臺,實現校內實訓與生產實際對接。在中藥鑒別、中藥炮制、中藥制劑、中藥調劑等能力培養過程中,將中藥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緊密結合,凸顯中藥從業技能培養。
2.3.3搭建中藥協同創新平臺,產學研結合,凸顯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 先后建立三峽中藥研究所、三峽中藥科技館、三峽中藥種植與加工應用技術推廣中心、三峽創客驛站等協同創新平臺,校企合作開展中藥應用技術研究。同時,將教師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開展中藥科研講座,鼓勵學生參與課題研究、三峽創客驛站建設和創新技能大賽,培養中藥專業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實現產學研結合。
2.3.4校企合作評價人才培養質量 校企合作改革課程評價方式,通過加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強化實習質量評價、深化就業質量評價等途徑,完善中藥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同時,加強人才狀態數據庫數據分析與使用,主動開展相關數據研究,分析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整改辦法,改進人才培養工作。
3.1人才培養質量大幅度提升
中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來,學生中藥人文素質顯著提高,職業能力大大增強,備受市場青睞。畢業生初始就業率由2008年的72%達到2015年的91%,2015屆畢業生年終就業率達99.3%。跟蹤調查結果表明,畢業生素質高、能力強、愛創新、能創業,迅速成長為企業的骨干力量,用人單位滿意率在98%以上。在連續3屆教育部主辦的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藥傳統技能賽項中,我校中藥專業選手全部獲獎,成績呈逐年上升趨勢。在2015年國賽中藥傳統技能賽項中,我校中藥專業選手分別榮獲一等獎、二等獎。
學生創新創業意識明顯增強,能力顯著提高。我校學生先后獲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重慶賽區二等獎、三等獎,“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重慶賽區決賽銅獎,在2014年“挑戰杯”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中榮獲三等獎,在2015年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重慶市銀獎。
3.2報考學生人數持續攀升
隨著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我校中藥專業社會聲譽顯著提高,產生了良好的辦學效應。中藥專業年度招生人數由2006年的43人增加至2015年的225人,專業第一志愿錄取率、報到率分別由2008年的35%、65%增至2015年的80%、90%。
3.3實踐教學條件顯著改善
校企全方位合作,建立了中藥科技館、藥用植物園、中藥種植與加工實訓中心、中藥制藥實訓中心、中藥質量檢驗實訓中心、中藥經營實訓中心等多層次、多方向、多功能的“一館一園四中心”開放式共享型實踐教學平臺,實現了校內實訓與生產實際的有效對接。
3.4課程教學資源不斷優化
校企合作構建了“中藥人文素質+職業能力”雙輪驅動中藥專業創新課程體系,搭建了中藥人文素質教育“五平臺”,開發了中藥人文修養等6門具有中藥職教特色的課程及校本教材,建成重慶市精品課程和精品視頻公開課各1門、校級精品課程2門,形成了市級精品課程、校級精品課程、特色課程等多元融合的高職中藥專業課程資源體系。
3.5社會服務能力日益增強
創建了中藥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團隊,實現了教師能力提升和企業發展的有機結合。團隊先后被評為“重慶市教學團隊”“重慶市科技特派員創業服務先進團隊”“萬州生態涵養建設創新團隊”。編寫出版《長江三峽中草藥圖譜》《長江三峽中草藥資源》兩部專著,承擔市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項目3項、萬州區科技特派員技術服務項目2項,與企業共同開展中藥應用技術研究5項。2015年引進中藥品種3個,指導中藥種植面積1.5萬余畝,新增產值1 500萬元以上。
構建藥學系、中藥研究所、中藥種植與加工應用技術推廣中心“三合一”管理模式,創建中藥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教學團隊,提升中藥專業服務地方產業的能力,形成校企良性互動、互助共生的運行機制。
走校企合作之路,基于中藥產業鏈建設中藥專業,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
搭建中藥人文素質教育平臺、中藥協同創新平臺,實施中藥文化傳承與素質教育相結合、中藥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凸顯中藥人文素質、中藥從業技能、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培養。
[1]李羿,萬德光,鐘世紅.從中藥產業鏈試論中藥材生產[J].成都醫學院學報,2008,3(4):310-312.
[2]李啟明.談高職院校如何建立企業積極參與的校企合作模式[J].成人教育,2011(2):71-72.
G420
A
1671-1246(2016)15-0003-02
重慶市教委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高職高專中藥專業校企‘雙主體’辦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1121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