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錦,馬瑋瑋,劉海鷹,李宏民(河西學院醫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我校病理學實驗教學現狀與改革探索
王錦,馬瑋瑋,劉海鷹,李宏民
(河西學院醫學院,甘肅 張掖 734000)
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多采用以觀察標本、描述病變形態為主的驗證性實驗,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培養。本文剖析我校病理學實驗教學現狀,從實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考核、實驗報告設計和數字化切片標本庫的建立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旨在提高病理學實驗教學質量。
病理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病理學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病理學實驗課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紐帶,是病理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強化理論知識和深化理論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更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1]。高等醫學院校培養的學生主要面向臨床,傳統病理學實驗教學采用以觀察標本、描述病變形態為主的驗證性實驗,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培養。我校病理學教研室借鑒其他院校經驗,總結以往病理學實驗教學的不足,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驗考核、實驗報告設計和數字化切片標本庫的建立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旨在提高病理學實驗教學質量。
1.1組織學與病理學教學脫節
組織學與病理學的開課時間跨度大,導致教學脫節。學習病理學知識時,學生基本上已經忘記了曾經學過的解剖組織學知識,對正常組織結構的記憶很模糊,不能很好地理解組織結構的病理變化,常常混淆正常組織結構和病理改變。學生組織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其病理學學習效果。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以觀察切片為主,缺乏與正常組織的對比觀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病理學實驗教學質量。
1.2實驗課注重觀察標本,基礎與臨床脫節
傳統的病理學實驗教學首先是實驗教師講解大體標本、幻燈片,然后學生自己觀察大體標本或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切片,是驗證型教學模式,側重疾病病理變化的描述。學生學習傾向于死記硬背,不僅不能完全掌握、理解知識,而且考試過后會很快忘記所學內容,更談不上臨床應用。此外,學生學習時缺乏提問意識,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獨立性、自覺性差,不利于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索、創新精神培養。
1.3實驗報告覆蓋面小,質量不高
授課時教師講解大體標本、播放幻燈片,之后學生觀察大體標本,在顯微鏡下觀察組織切片,最后繪圖完成實驗報告。由于實驗時間有限,教師只能要求學生繪出一小部分鏡下所見典型部位的圖像。病理學圖片結構比較復雜,學生普遍沒有美術功底,繪制起來比較吃力,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學生難以在較短時間內繪出鏡下所見結構,部分學生繪制的組織結構圖片形態失真、層次不明、漏洞百出,還有的學生按教材示意圖繪制,致使實驗報告完成質量不高。個別班級甚至出現“一人執筆,眾人輪流照抄”現象。
1.4常見疾病標本短缺
常見疾病死亡病例較為罕見,導致病理學教學標本短缺,成為制約病理學實驗教學質量提高的瓶頸。我校病理學實驗室的大體標本陳列室內腫瘤標本居多,其他標本較少,不能滿足實驗教學需要。由于大體標本少,只能作為示教切片,導致許多學生集中觀看同一個標本,時間有限,人員擁擠,學生不能自主進行典型結構的觀察與學習,影響了學習和交流效果。
1.5實驗考核不能反映學生實際水平
傳統的病理學實驗考核主要包括標本觀察考核和平時繪圖作業考核。標本觀察考核只要求寫出器官名稱及病理診斷,對組織切片也只是要求寫出組織或器官的名稱并通過對病變的文字描述做出病理診斷,教師根據學生所寫器官名稱和病理診斷評定成績。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往往考前突擊,只記住標本的大概特征,而不深入觀察辨認器官本身的結構特點及病變的特點。面對千篇一律的實驗報告,實驗教師難以給出公平合理的評定成績,僅根據書寫工整程度或報告內容的多少給予相應成績,很難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
2.1將解剖組織學知識滲透病理學實驗教學
觀察大體標本、切片是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關鍵。學生閱片的主要障礙是組織學理論知識不扎實。解剖組織學是病理學的基礎,扎實掌握解剖組織學知識是學好病理學的前提。病理學實驗教學中,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正常組織的圖像,就很難理解切片表現出的病理變化。因此,授課過程中對正常組織學結構進行復習非常必要。通過在教學中復習相關組織學內容,可以將病變組織和正常組織作對比觀察,準確判斷病變部位、理解鏡下病理改變。學生一邊觀察病理大體標本、組織切片,一邊比較正常大體標本、組織切片,可以真正起到“溫故而知新”的作用,有利于鞏固知識、強化記憶,提高教學效果[2]。同時,可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培養自覺主動學習的習慣,對今后臨床學科的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2.2以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為目標,更新實驗教學內容
臨床思維能力是指臨床醫師運用所學知識對疾病進行綜合分析、邏輯推理、鑒別診斷,從而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決的能力,是臨床醫師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鑒別一個醫師醫療水平高低的關鍵[3]。疾病的病理變化決定著臨床癥狀和體征,每個病理學知識點都與相應的臨床疾病關聯。病理學教學必須與臨床聯系起來,才能充分體現學科的實用價值,真正發揮橋梁作用,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科的可持續發展[4]。為增強病理學實驗內容與臨床工作的相關性,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我們在傳統實驗基礎上,增加描述標本病變特點、推理相對應的臨床表現和臨床病案討論等內容。要求學生在觀察病變組織器官的大體標本和切片時,注重肉眼與鏡下統一、病理所見與臨床表現統一,讓學生學會臨床推理,鍛煉基礎知識應用能力。實驗課中可以適當穿插一些臨床病案,通過病案討論使學生領悟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緊密關聯性,形成靈活的思維模式,為繼續學習打下基礎[5]。將病變特征與臨床疾病相聯系,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動腦筋思考,把已學過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加深對疾病的理解和掌握,更為重要的是,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能力。
2.3基于工作過程創設合理有效的學習情境
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的主要任務,而職業能力是通過具體的工作過程、工作要求獲得的。所以,職業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歸結于工作過程[6]。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以臨床診療程序來設計、序化和組織教學,為學生營造一個仿真的臨床診療環境,構建一個“工作過程完整”而不是“學科完整”的學習過程,使病理學實驗教學環境與臨床工作環境接軌,強化學生臨床技能和思維能力訓練。學習情境設計應遵循從簡單到綜合、從單一到復雜的認知規律,環環相扣、循序漸進。開始時教師講授多一些,學生實踐少一些,隨著課程內容的不斷深入和難度的增加,教師講授越來越少,學生實踐越來越多。這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化自主學習,增加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逐步完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轉化過程。具體過程是:首先,教師對臨床采集的典型病案進行整理,挑選授課班級個別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場景和主要臨床癥狀的學習,使其成為“簡易標準化病人”(Simple Standardized Patient,SSP)。其次,將SSP引入實驗教學,先由教師扮演接診醫生對SSP進行診療,向學生展示臨床診斷疾病的真實過程。然后,將SSP安排到各學習小組,由一名學生扮演接診醫生,其他學生充當會診團,進行職業崗位工作情境的仿真練習。每個學習情境都是一個完整的臨床診療流程,讓學生置身于仿真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實現病理學實驗教學與臨床實際無縫對接,即融“教、學、做”為一體,使學生邊做邊學,盡早了解職業要求,感受職業特點,強化職業角色[7]。這一方面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主動解決問題意識;另一方面對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有很大幫助,使其在活動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和溝通。
2.4實驗考核強調病理學知識的臨床實用性
知識和能力是否符合臨床崗位要求將直接影響學生以后的臨床工作,這就決定了考核要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進行。實驗考核包括試卷考核和平時考核兩部分。試卷考核不僅要求學生寫出切片名稱,描述標本所反映的病變特點,還要推導出病變可能引起的臨床表現。給出3~4個病例讓學生逐一分析其臨床癥狀和體征所對應的病理改變。平時考核包括課堂討論和實驗報告。實驗考核不僅要突出理論與臨床相結合能力,即讀片診斷和臨床病理資料分析診斷能力,而且要加大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考核,對勇于闡述觀點、課外閱讀多、課程知識理解和掌握好的學生,在平時成績中給予加分。實驗考核一方面要能科學、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實際水平和實驗能力,另一方面要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其對病理學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
2.5實驗報告設計和創新
實驗報告書寫是鞏固理論知識、培養能力、適應臨床工作需要的有效途徑之一。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實驗內容學習,本教研室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和實驗教學實際,結合多年實驗教學經驗,編寫了《病理學實驗報告冊》,將原來實驗報告中要求學生繪制的切片圖形和大體標本典型病變部位拍成圖片,編寫進該實驗報告冊,要求學生結合所觀察的教學切片和大體標本,在圖片上直接標注,并用文字描述該組織、器官的病變特點,根據病變特點推理其相應臨床表現。作為一本很好的參考圖譜,《病理學實驗報告冊》有利于學生觀察病變組織,有些問題學生可以不再依賴教師,而是通過查閱《病理學實驗報告冊》中的圖片解決,大大提高了學習主動性及學習效率。將臨床病例編入實驗報告冊便于學生預習和課堂討論,同時有利于開展PBL教學。
2.6將大體標本和玻璃切片轉化為數字化切片
利用掃描裝置將典型病變的病理切片轉化為數字化切片,形成數字切片庫,豐富教學資源。高清掃描切片圖像能精確呈現整張典型病理切片的組織結構,學生可在電腦上實施圖像放大、縮小、移動、添加圖標、測量等操作。教學中教師借助數碼網絡互動系統對切片進行講解和演示,學生通過動態畫面直接觀察,不僅實現了教師講解與學生觀察的同步性,而且克服了傳統教學中黑板繪圖的靜止性、局限性以及與實物有差別的缺陷,還可以隨時應用臨床病例資料制成的數字化切片來驗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達到教學要求[8]。可通過對數字切片的編輯、裁剪、標注等處理,設計新穎的題型,公正、全面地考核學生;可以設計程序,讓學生自己抽選考題,使考試更加方便[9]。建立數字化切片標本庫,還可以解決學生使用不典型病理切片的問題;有利于珍貴病理標本和切片資料的整理與保存,提高典型標本、珍貴標本的重復使用率;解決常見疾病標本短缺和數量相對不足問題,從而全面提高病理學實驗教學質量。
[1]蘇慶,王建軍,沈維干,等.人體形態學實驗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3(1):46-48.
[2]陳光平,陳吳興,葉寧海,等.比較教學法在病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29(2):75-77.
[3]王風華.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培養[J].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66.
[4]馬軼,楊繼華,景麗,等.病理學教學與臨床緊密結合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2):69-70.
[5]王小平,應小平,王軍,等.綜合實驗教學在病理學教學改革中的實踐和意義[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5):80-86.
[6]郝志廷,王平霞.試論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開發與研究的必要性[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36(5):10356-10357.
[7]王錦.“教、學、做”一體化模式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6):75,113.
[8]孫麗梅,唐娜,邱雪杉,等.病理學數字化實驗教學的開發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7):90-91.
[9]危曉莉,姚根有,周韌,等.數字切片庫聯合數碼互動改革病理學考試[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9,38(9):647-648.
G420
A
1671-1246(2016)15-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