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昌(甘肅中醫學校,甘肅 蘭州 730050)
中醫教育要繼承與創新并重
李世昌
(甘肅中醫學校,甘肅 蘭州 730050)
辦好現代中醫教育必須要緊緊抓住中醫特色,注重中醫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注重中醫辯證法與實踐性,注重中醫的基本功訓練,注重對學中醫的求真與悟性,注重對中醫知識的長期積累和繼承、創新。
中醫教育;中醫特色;繼承
中國的傳統醫學之所以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根本原因在于其不僅具有幾千年的實踐經驗,而且有一套完整、系統、獨特的理論體系。中醫學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涉及范圍廣泛,在幾千年的學術發展過程中,學派林立,學術爭鳴貫穿始終。其構成不僅僅是單純的醫學與生物學內容,而是以醫學為主體,有機融合了古代哲學、天文學、氣象學、道學、佛學、心理學、養生保健學、社會學等綜合性內容。如中醫的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即是古代哲學的學問;運氣學中所說的大運、小運、周天、客主加臨等,則與天文學、氣象學有關。《黃帝內經》中推崇的“真人”“圣人”“知其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佛學的“慈悲心”“愛心一片”“修心”的道德觀及道家的很多學術思想,與“醫者仁心”這一觀點是相容互通的。孫思邈言“醫者,易也”,推崇“大醫”當研習《易經》之理,也是要求不要局限于醫學這個圈子。所以,中醫講究天文、地理、人事等“天人相應”“天人合一”思想,即從整個宇宙、整個氣候時節的變化來看待人體,又將人體的整體性比作一小周天來看待宇宙的變化。因此,僅沿著西醫教學路子和課程設置,完全用西醫套路來發展中醫教育,將會丟棄中醫多學科、多學術綜合的特色。
實踐是檢驗中醫療效的唯一標準,中醫最大的生命力在于療效,而療效來源于精當的辨證與精準的治療。比如方劑,其藥物與制藥方法,都是直接從長期、反復、大量的在人身體上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因此其實用性、實踐性很強,療效可靠。李時珍、華佗等親自采藥制藥,親自抓藥配方,一生泡在醫與藥中,而現在的中醫專業學生,只是在實習時才在藥房輪轉幾周,以后就很少摸藥了,開處方時對于所開藥的形狀、質地、性味,在頭腦中是一片空白。中醫的傳統教育方式是師徒相授,一般經過3個階段,即抓藥、待診、抄方,學理論,試診,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獨立診療。現在的中醫專業學生有些是先單獨學書本,兩三年后才見習接觸臨床,且見習實習條件不足。先學理論,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固然非常重要,但一定要盡早進入臨床,多動手,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的認識,提高動手能力與水平。常言道“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但是反過來說“不讀王叔和,臨證無根而又疑難何其多”。因此,絕對不能滿足于一定限度的臨床療效,只有扎扎實實地學好中醫基本理論,才能擔負起繼承我國醫學遺產的重任;只有高屋建瓴,識證運法,才能方藥自如,妙手回春。也就是說,只有學好中醫基本理論,掌握牢固,運用嫻熟,才能正確地指導臨床實踐。
前賢在《醫宗金鑒·凡例》中曾言:“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癥游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中醫有其自身特色,經典著作如《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的重要內容,該背的一定要背,藥性一定要熟背,方子一定要多背。讀醫書對打好中醫扎實的基本功非常重要,如近代名醫岳美中曾言:“學醫離不開讀書……對經典要狠下功夫,讀熟它,嚼透它,消化它。”劉渡舟教授也特別指出:“書要熟讀,要背書。”不下苦功,基本功差,卻自矜“擅長辨證”,言“凡來病人,任自由辨”,處方上滿紙藥味,卻不知理在何處,法度為何,且善游談無根,這樣的人一生也當不了一個好醫生。所以,一定要廣獵中醫經典,重點的非記熟不可,且要學深學透,具備一定的中醫基本功。
中醫所說的悟性,是苦讀深思。古往今來,偉大的中醫教育學家無不是熬出來的。國醫大師李振華說:“學醫者,必須文理通,哲理通,醫理通。”中醫是以臨床療效為基礎,從累代實踐認識觀察鏈條中總結出來的珍貴的生命科學,如震驚世界并獲得1992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獎之一的青蒿素,就是受距今1 600多年前晉代醫學家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的記載啟示研制成功的。因此,中醫學的創新離不開古醫籍文獻,中醫藥古籍文獻是中醫藥學發展的源頭活水。中醫理論不同于西醫理論,西醫理論是邏輯思維,學中醫則要培養抽象思維和悟性,即“廣聞博識,大理而悟”。如張仲景創立《傷寒論》“五瀉心湯”“大小建中湯”,治療內傷雜病。溫病學家吳鞠通先生所創制的加減復脈湯,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大小定風珠,對治熱邪久羈、灼下焦真陰、熱極動風非常有效,而這些方子都是從學習《金匱要略·產后病》篇婦人產后三大癥之郁冒的病機中悟出來的。溫病與《金匱要略》中的婦人病相距是何其遠,可見古人經方是何等的有用。吳鞠通在《溫病條辯·卷五解產難、產后三大證論》中說:“三者(指產后病痙、郁冒、大便難)不同,其為亡血傷津則一,即此推之,凡產后血虛諸證,可心領神會矣。”我們學習經方,實從《金匱》原文體會出來,用之無不應手而效,故古人詳述贊道“方出心血,悟以《金匱》,故能奏效如神”。若沒有悟性,則不可能有如此好的治方與理論的建樹。
好學方知不足,學任何學問、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對其理論與經驗的積累。中醫是實踐性很強的經驗醫學,因此,一定要培養學生的積累意識,包括積累書籍,積累理論知識,積累效方與藥物知識,積累臨床經驗。中醫書籍不同于西醫書籍,學西醫使用一套最新版的書籍就可以了,而中醫書籍很多都是各醫家的實踐心得,新出的不一定比以前出的好,所以要注意積累書籍。要多看書,特別是有效的方劑與藥效知識,要注意積累治病的經驗,以提高理論水平,多與他人交流,虛心向他人學習。不注意積累是當不成一名好醫生的,所以,前賢名醫在總結學醫的路子時,曾概括為“早背誦,多積累,晚下筆”。醫學科研問題就是解決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果沒有一定的臨床工作積累,就不可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更不可能憑空想象。中醫教育要結合自身特點,從自身規律與發展特色上去探索,立足于繼承,著力于創新。
2015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習近平指出:“中國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挖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如今在黨和國家的重視與關懷下,中醫教育事業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出現了不少國醫大師。對于中醫的傳統知識,特別是中醫基本理論,學生要從多方面、多學科進行探索,以期探明中醫理論體系的奧秘。因此,作為職業教育的中醫教育一定要把辦學基點立在為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服務上,要把中醫學校努力辦成本地區人才培養和科研開發與應用的基地,辦出中醫教學特色。培養的人才要有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不僅關心個人利益,更要關心他人利益;要學會與人合作共事,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在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今天,醫務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價值最終將得到公正的體現。2015年10月5日,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其所發現的青蒿素是中醫藥送給人類健康事業的禮物,展現了中國科學家的學術智慧和創新能力,表明了中醫藥對維護人類健康的重要價值,充分說明了中醫繼承與創新的重要性。
G421
A
1671-1246(2016)15-0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