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君儀
(福州市西湖公園管理處,福州350001)
基于海綿城市理論的公園規劃設計探索
——以福州市八一水庫下游雨洪公園為例
郭君儀
(福州市西湖公園管理處,福州350001)
隨著當代城市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活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論文以福州市八一水庫下游雨洪公園景觀設計為例,探討在海綿城市設計理念下,城市公園如何在提升生態效益的同時,為人們的視覺感官帶來良好的審美效應,使城市公園成為一個以自然生態為基底,以雨水收集為景觀特色的生態綠地。
海綿城市;城市公園;規劃設計;雨洪公園
【DOI】10.13616/j.cnki.gcjsysj.2016.08.001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水與城市可持續發展關系的問題上,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城市發展面臨諸多窘境。為有效節約水資源、改善城市自然生態環境,住建部頒布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該《指南》對“海綿城市”的定義為: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加以利用。并且提出了滲、滯、蓄、凈、用、排“六字箴言”,包含了落實海綿城市理念的技術措施[1]。
本次規劃設計以福州市八一水庫下游雨洪公園為例進行研究。福州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平均年雨量為1276~1608mm,降水類型有春雨、梅雨、臺風雨和雷陣雨等。其中,多出現于7~9月的臺風雨是熱帶海洋的熱帶氣旋帶來的強降水,常給福州市造成嚴重災害。
福州城市的地形地貌十分特殊,主城區三面環山,且山形陡峭,山洪下行速度較快,大量山地洪水匯入城區,給城區帶來巨大的內澇壓力。由于歷史原因,福州城區防澇標準偏低,現有的排澇能力不能適應極端天氣爆發時的排澇要求。而福州市雨水主要通過雨水管網排入內河,當內河水位較高時對一些低洼地倒灌形成內澇。因此,在福州廣泛建設“海綿化”城市綠地具有極大的必要性。
2.1 項目概述
八一水庫位于新店鎮北部,處于山城相接的邊緣地帶,水系源于北峰和赤橋溪,水流注入八一水庫,沿晉安河、光明港,最終匯入閩江。由于城北山區洪水入城量大,晉安河作為城北行洪主要通道,排洪壓力大,屬于城市內澇高風險區。福州市八一水庫下游雨洪公園處在晉安河源頭水庫的下游,選址面積約6.4hm2,東臨兒童公園,南接繞城高速,西靠動物園,北至八一水庫。項目建設旨在發揮公園綠地的消納、滲透、儲存、調蓄作用,收集場地和周邊城市徑流,緩解汛期下游城市內河排澇壓力[2]。
2.2 公園規劃設計理念
福州市八一水庫下游雨洪公園定位為以雨水收集為景觀特色的生態城市公園,結合場地山水格局和植被風貌,融匯海綿城市設計理念,使用“LID”技術強調雨水收納功能,將“雨水管控、綠化環境、公共服務”與“水景觀、水生態、水文化”緊密結合,實現蓄洪防澇,同時依托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完善,營造優美宜人的園林景觀和親水環境,結合場地設施滿足公眾活動需要。
2.2.1 構建融合水景觀的海綿技術措施
雨洪公園顧名思義是以實現雨水管理為目的的城市公園,行使城市基礎設施功能、實現雨洪管控是其首要任務。八一水庫下游雨洪公園著重把城市雨水管理基礎設施和公園景觀功能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構建公園水流系統,收集周邊城市雨水徑流并加以凈化,實現雨水的資源化利用。公園設計根據場地特點,提出以下融合水景觀的海綿城市技術措施,打造海綿式綠地景觀。
1)淺灘石溪:卵石堆疊的淺灘,搭配觀賞草和多年生草花,在枯水期作為旱溪景觀,在雨水期形成天然的植生草溝,流水順著自然疊砌的石塊層層跌落,呈現水漫花溪、湖畔溪徑景觀,在引導徑流的同時滯留水中的雜質。
2)雨潤梯田:順應山形地勢,利用石籠設置跌落式梯田臺地,搭配水生植物和觀賞性作物,打造多級雨水截留池,層級沉淀過濾清除初期雨水污染和山洪泥沙,通過臺地的跌水和噴泉景觀,實現水體充氧和曝氣,促進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3)水塘濕地:大面積的下沉式綠地形成雨水濕地,并作為公園主要景觀水體,承擔雨水的儲存調蓄,水塘中的微生物和濕地植物可凈化水質,減少面源污染物質,凈化后的雨水可涵養地下水,提供景觀、消防、綠化澆灌和戶外清潔用水。
4)生態草溝:沿廣場、停車場邊緣和園路兩側布置雨水溝、濾水帶、滲井等分散式低影響設施,結合景觀置石、花灌木、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和觀賞草,在消納場地徑流雨水的同時,形成富有季相變化的濕生花境景觀。
5)雨水花園:結合水主題的硬質景觀和城市家居,搭配低維護的觀賞草和濕生植物,打造精致別樣的雨水花園,利用水的流動性、倒影反射和聲色特性,營造充滿靈動的水景觀,給人以新的景觀感知與視覺感受。
6)水廊綠帶:結合微地形的喬、灌、草復層植物群落,形成林帶、草帶和濕生植物帶植被防線,發揮林冠截留、灌木吸附、草坡過濾的作用,減緩雨水沖刷和保持水土的同時形成綠量豐富、層次錯落的植物群落景觀。
7)生態堤岸:岸線采用自然緩坡入水,岸邊點綴景觀置石,搭配耐沖蝕的濕生和水生植物,提高水體自凈能力,為水生動物和昆蟲提供棲息地,構建多樣性的生態系統。
8)透水路面:廣場、道路、停車場運用透水混凝土、陶瓷透水磚和嵌草磚等鋪裝,強化雨水滲透。
9)立體綠化:運用覆土屋面和垂直綠化等綠色生態技術構建綠色建筑,強化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起到降溫隔熱作用,實現低碳環保理念。
2.2.2 營造近自然的水生態環境
作為有別于傳統市政基礎設施的雨洪公園,“雨洪管理”是其核心要求,“公園”是其構建載體,有機串聯其間的是環境基底,是作為公園必不可少的生態環境和景觀風貌。八一水庫下游雨洪公園重視低影響開發。場地豎向設計順應原有地形,減少對原始場地的開挖和對場地歷史肌理的破壞;最大程度保留現有植被,根據植物習性和景觀意向,選擇根系發達、莖葉繁茂、凈化能力強、既耐澇又抗旱的鄉土植物;結合公園分區、水體功能及景觀風貌等特點,因地制宜地配置旱生到濕生過渡型植物群落景觀:如門戶景觀區硬質景觀大、游人活動多,采用榕樹、香樟、秋楓等大規格喬木形成孤植景觀,或打造小葉欖仁樹陣景觀,在建筑和廣場上提供遮蔭,美化軟化硬質景觀,營造舒適的室外休憩空間并進行形象展示;濱水休閑區著重打造季相景觀,片植福建山櫻花、碧桃、羊蹄甲、藍花楹、臺灣欒樹、美麗異木棉等開花植物,在盛花期營造壯麗的櫻花水岸、溪畔飛花、水映桃柳、漫花疏雨、落英繽紛等爛漫花海景觀;花溪疊水區作為地表徑流主要凈化區域,利用具有較強凈水能力的濕生水生植物、觀賞草、宿根球根花卉和觀賞性作物,如矮蒲葦、花葉芒、美人蕉、石菖蒲、香蒲、德國鳶尾、千屈菜、荷花、觀賞水稻、莧菜、油菜花等,結合景觀置石和石籠,打造花溪跌水和梯田臺地景觀;濕地水塘區是地表徑流匯集地和蓄洪場所,采用落羽杉、楓楊、烏桕等耐水濕植物,以及粉黛亂子草、水蔥、再力花、睡蓮、荇菜、澤瀉、海菜花、藻類等挺水、浮水、沉水植物凈化水體,營造濕地生境,為動植物提供生長環境和棲息地;疏林草坡區采用香樟、木棉、秋楓、樸樹、南洋楹等高大喬木,搭配狼尾草、血草、細葉芒、紫花地丁、酢漿草、白三葉等觀賞草及草坪地被,營造陽光疏林與綴花草坡景觀,突出林下空間景觀,滿足游人漫步、游賞、避暑的需求;背景密林區結合現有植被補植水杉、池杉、楓香、無患子、重陽木、烏桕等植物,打造色葉背景林,豐富場地林冠線,修飾周邊景觀差異等。在完善公園水生態環境的同時,重視荔枝、龍眼、桂花、茶花等蜜源和鳥嗜植物的應用,營造適宜昆蟲、鳥類和水生動物繁衍生息的生存空間,實現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保護修復,構建公園良好生態基底,實現可持續發展。
2.2.3 創造彰顯水文化的公共空間
作為一個城市公園,應具備提供公眾游覽、觀賞、休憩、開展科學文化及健身活動,有較完善的設施等基礎功能。八一水庫下游雨洪公園依托片區綠地系統格局,通過綠道、連廊和棧橋等慢行系統,串聯整合周邊公園景區,實現景觀滲透和資源互補,構建城北公園體系,延伸動物園和兒童公園展示和活動內容,打造稻叢覓蛙、荷田賞鯉、花溪逗蝦、草塘戲鵝、柳岸聞蟬、杉林尋鷺、草坡撲蝶等人與自然的互動體驗。結合公園主題特征,將海綿城市的知識和技術融于景觀和活動,設置參與性、趣味性強的景觀設施與參觀體驗項目,如土壤滲透觀察、水凈化演示、水下棧道、腳踏水車、親子戲水臺等,同時策劃彰顯季相景觀的特色主題活動,使人們在休閑活動中潛移默化地了解和傳播海綿城市理念,打造一個近自然的海綿理念科普基地、一個開放安全的公共游憩空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福州市八一水庫下游雨洪公園的規劃設計,融匯了海綿城市理念,尊重場地肌理,采用最小人工干預的手法,提出結合景觀的雨洪管控措施,創建海綿式水體景觀,使公園成為一個兼顧旱澇問題的彈性系統,同時培育濕地生態系統、策劃多元服務功能,帶來良好的城市景觀和社會效益。海綿城市理論設計方法的應用,是福州市將水文、生態和城市相結合的一次嘗試,為研究摸索城市公園多元化發展規劃、城市公園水景觀設計以及構建海綿化綠地提供了思路。
【1】周勤.海綿城市技術導向下的悅來生態城控規層面規劃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5.
【2】丁慶玉.“海綿城市”建設模式研究[A].建筑科技與管理組委會.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
Research on City Park Planning and Design Based on the Sponge Theory
—Case of Rainwater Park on Lower Reaches of Fuzhou Bayi Reservoir
GUO Jun-yi
(Fuzhou West Lake Park Management Office,Fuzhou350001,China)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ontemporary urbanization,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eople's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strident. Taking the rain water park on lower reaches of Fuzhou Bayi reservoir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romote ecological benefits as well as the good aesthetic for human's vis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onge city,expecting the cities to be an ecological green lands with ecosystem-based view as well as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 for rainwater collection.
sponge city;city park;planning and design;rainwater park
TU985
A
1007-9467(2016)08-0001-02
2016-07-20
郭君儀(1980~),男,福建福州人,高級工程師,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