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雁梅
循證護理對慢性胃炎患者的影響
許雁梅
目的 分析循證護理對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擇72例慢性胃炎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循證護理模式,觀察2組患者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11.9±3.6)d、健康知識掌握率91.7%、護理滿意度94.4%、癥狀改善情況91.7%,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17.7±5.6)d、健康知識掌握率52.8%、護理滿意度61.1%、癥狀改善情況63.9%,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健康知識掌握率、護理滿意度、癥狀改善情況等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5.6%,明顯低于對照組2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結合患者自身情況,給予循證護理模式,可以明顯提高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療與護理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慢性胃炎;循證護理;生活質量
慢性胃炎臨床常見癥狀為上腹疼痛、飽脹等,進食不多卻會有飽脹感,受冷、硬或辛辣刺激性食物會刺激癥狀加重。本次研究中選取72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在不同護理模式下,對慢性胃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其中觀察組應用循證護理取得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北華大學附屬醫院收治的72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選研究對象均排除了嚴重肝腎損害和心肺功能不全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法把72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男17例,女19例;患者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42.5±3.3)歲。觀察組男18例,女18例;患者年齡29~70歲,平均年齡(43.0±3.0)歲。2組在年齡、性別等資料上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在本院治療,其中,對照組被給予常規護理,為患者進行基礎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幫助患者完成術前檢查,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根據循證護理模式給予觀察組患者循證護理,具體為:(1)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理部主任、科室護士長、護士骨干,進行循證護理方面的知識培訓,使人組成員掌握循證護理方法[1]。(2)提出循證問題:觀察患者臨床癥狀表現,是否有反復上腹疼痛、脹滿不適和納谷不香及反酸、惡心等癥狀[2]。(3)循證支持:根據患者臨床循證問題,查詢文獻,了解疾病相關資料,將得出的結論與護理技能和臨床實踐經驗、患者需求等結合在一起,為患者制定綜合的護理方案[3]。(4)護理措施:健康改變后,很多因素會導致患者心理出現應激反應,如果患者處于長期交感神經興奮的狀態,就會使胃黏膜血管的收縮功能發生紊亂,使胃黏膜受到破壞。護理人員要為患者詳細介紹治療方法和治療的優勢,使患者樂于配合治療。根據患者自身實際情況,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不良行為得以改變,提高患者對疾病認識程度,通過對神志的調節,保持好樂觀的情緒,使患者緊張和抑郁的心理得到緩解,從而降低患者對疾病產生的恐懼感,提高治療安全感與戰勝疾病的信心。對患者疼痛護理措施為,防止患者食用過于堅硬、粗糙或者不易消化食物,忌食過酸、過辣及過熱食物。觀察患者腹痛位置和飲食是否有關系。對患者營養失調護理,要指導患者培養良好飲食習慣,要少食多餐,多食用新鮮蔬菜,少吃腌制與煙熏食物。為患者和家屬講解胃炎病因和誘發因素,使患者了解常用藥物、藥物作用及服藥方法、劑量等。為患者講解檢查前后需要注意的事項,能夠正確的留取標本[4]。
1.3 觀察項目 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住院時間及癥狀改善情況,通過調查問卷的方法對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率和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癥狀改善情況比較 經過不同護理方式后,觀察組癥狀改善情況為91.7%,對照組癥狀改善情況為63.9%。觀察組癥狀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0357,P=0.004)。
2.2 住院時間比較 經過不同護理方式后,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11.9±3.6)d,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17.7±5.6)d,觀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的胃部疾病,患者因為飲食不規律等原因使胃黏膜出現炎癥。慢性胃炎患者臨床多表現出不同程度腹痛和脹、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時,患者還會出現休克和酸中毒[6]。所以,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有效的治療與科學的護理十分重要。本研究中,觀察組應用的循證護理是在臨床實踐聯合專業護理技能,結合患者病情,制訂的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循證護理可以有針對性地針對患者實際情況選擇護理方法,使患者臨床癥狀得到緩解[7]。
隨著我國臨床護理理念的轉變,一切以患者為中心已成為臨床護理的核心,而循證護理正是以科學研究結果作為參考依據,提出問題,找到實證后對患者開展最佳護理工作,這是護理人員在護理工作中需要堅持的,以科學臨床研究結果為基礎,對患者進行全程臨床實踐護理。也就是說,護理人員要慎重的選擇護理依據,按照護理人員個人水平與實踐經驗,充分考慮到患者的需求與實際情況,為患者制定出的最完整的護理方案,實現持續性的改善治療[8]。
慢性胃炎患者在給予藥物治療同時,也要注意護理干預的重要性,通過臨床循證護理的應用,使患者可以保持良好心情與營養狀態,這些均利于治療效果的提升,尤其是患者的心理狀態,會影響患者預后。只有使患者心理情緒得到舒緩,才能提高患者積極主動參與到治療中的積極性,使治療效果得到保證[2]。
本研究中,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了循證護理,使患者癥狀改善情況和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總之,對慢性胃炎患者應用循證護理,可以減輕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1] 魏明斌.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炎3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1,17(5):108.
[2] 任輝,羅艷東,何宇迪,等.醫院開展社區保健護理服務的新設想[J].重慶醫學,2012,11(4):121-122.
[3] 周琴.淺談慢性胃炎患者的護理[J].醫學信息,2011,24(3):1371.
[4] 黃文靜.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潰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4):831-832.
[5] 黃艷.健康教育對慢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護理探析[J].醫藥前沿,2013(15):250.
[6] 高慧,陳瑞娟,徐麗萍,等.健康宣教對慢性胃炎合并焦慮狀態的影響[J].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2012,3(12):438-439.
[7] 利惠珍,楊小梅.辨證施護路徑在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15):111-114.
[8] 周芳.循證護理與個體化護理對肝膽外科患者的影響比較[J].當代醫學,2014,20(35):112-113.
吉林 132011 北華大學附屬醫院(許雁梅)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7109,P=0.016)。
2.3 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比較 經過不同護理方式對比,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率為91.7%,對照組健康知識掌握率為
52.8 %,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5692,P=0.0002)。
2.4 護理滿意度比較 經過不同護理方式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4%,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61.1%,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6037,P=0.005)。
2.5 并發癥情況比較 經治療后6個月隨訪,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000,P=0.01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5.075